<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卢浮宫阿波罗画廊的几件珠宝被抢劫后,人们庆幸同在阿波罗画廊展厅的路易十五的王冠👑和摄政石钻竟然躲过一劫,殊不知这是盗贼眼光毒辣: 路易十五那个上面的宝石不是真的,而摄政王钻石早就有被诅咒的传言,Sancy钻石更是身世坎坷,时隐时现。然而这些珠宝不仅价值连城,更具有无法衡量的文化遗产价值,了解到他们传奇的身世以后就会知道,这些珠宝珍贵的不仅在材质本身,而是其作为历史物证的唯一性。一旦被拆解变卖,他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立即灰飞烟灭,这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拟补的损失。</span><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将一件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艺术品,仅仅为了其金属和宝石的内在价值而被摧毁,实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悲剧。</b></p> 路易十五的王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路易十五的王冠,172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顶华丽的皇冠是法国国王<b>路易十五加冕时戴的王冠</b>。法国国王有为加冕礼制作个人王冠的传统,1722年10月25日,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加冕时制作了两顶王冠:一顶是珐琅金王冠,另一顶是镀金银王冠,饰有宝石,包含象征法国的百合花图案;后者保存至今,就是卢浮宫收藏的这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顶王冠之所以没有被盗贼看上而被偷走,是因为早在1729 年,这顶王冠上的宝石就被更换掉了,<b>现在展示的王冠上的钻石都是仿制的</b>。更换了原来的宝石后,这顶王冠被存放在Saint-Denis;之后于1793 年带到国民公会;存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奖章柜中,作为来自“凡尔赛部”的物品;送给查理十世,然后存放在Garde-Meuble皇室内阁;从特里亚农宫转移;1852 年转移到卢浮宫的法国君主博物馆Musée des Souverains。</p> <p class="ql-block">和这顶王冠在卢浮宫一起展出的,是三颗历史悠久的钻石,中间一个是140.64克拉的<b>摄政王钻石💎 </b>(The Regent),它当初曾经临时镶嵌在路易十五的加冕冠冕上。左下是55.23克拉的淡黄色钻石<b>Sancy</b>也曾镶嵌在路易十五的加冕冠冕上,是十八颗被称为“Mazarin”的钻石中的第一颗。它与摄政王钻石<b>同属于世界十大名钻</b>,因其独特的双重玫瑰式切工,曾被至少15位欧洲君主拥有,后来更是从盗贼手中死里逃生,成为英国与法国竞相争取的国宝级巨钻。右下是21.32克拉的粉色钻石 <b>Hortensia</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颗钻石都在1792年9月11日至17日的<b>Hôtel du Garde-Meuble洗劫案中被盗</b>,Hôtel du Garde-Meuble当时叫Garde-Meuble de la Couronne,是存放和管理皇家艺术品和家具的保管所。一同被盗的还有Royal French Blue(也就是蓝钻<b>Hope</b>的前身,Hope现在收藏在华盛顿史密斯国家自然博物馆),之后均被找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7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平息保皇党政变的担忧,决定拍卖掉大部分法国皇冠上的珠宝,只有具有历史意义的珠宝才得以豁免。摄政王钻石、Hortensia钻石以及Mazarin钻石等不在出售之列。之后他们被收藏在卢浮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当年卖的有多爽,后来买回就有多痛苦,求爷爷告奶奶的好不容易搞回来这么几件大货,如今好几件又被偷了,这是后话。</p> 摄政王 (Regent) 钻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摄政石,Diamond, called "the Regent",MV 1017,1704-170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摄政王石,Diamond, called "the Regent",MV 1017,1704-170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政王钻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钻石之一,因其罕见的纯净和完美切割闻名。呈长方形垫形,重达140克拉,完全无色无暇,纯净如水,两侧刻面均采用老式明亮式切割。切工精湛,堪称稀世珍品。然而,同许多印度钻石一样,“摄政王”钻的历史也充斥着各种各样有关欺骗、盗窃、政治阴谋和谋杀之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政王钻石的旅程跨越三个多世纪,从印度矿场一路辗转至卢浮宫博物馆。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一路把权力和不幸绑定。从Golconda的矿坑一路卷入王朝的兴衰。它见证过加冕,也伴随过覆灭,最后只能在卢浮宫的阿波罗长廊里冷冷发光,连劫匪都对他眼神闪躲。它非凡的故事包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700年左右在印度的一次戏剧性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一颗410克拉的原石蜕变为一颗140.64克拉的杰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三世,法国历代国王都曾使用过这颗钻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革命、盗窃、战争和政治变迁中幸存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二战期间,它被藏匿起来,躲过了德国纳粹的掠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从皇家珍宝成长为国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今,摄政王钻石依然让卢浮宫的游客们着迷不已。它璀璨的切面不仅折射出光芒,更展现了法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这颗无价之宝以独特的方式将现代世界与过去连接起来。这颗钻石已超越其皇室渊源,成为一件公共珍宝,象征着法国王室的辉煌历史和革命历史。与许多私人收藏的历史瑰宝不同,摄政王钻石始终向公众开放,让游客得以了解法国数百年的历史。</span></p> 1698年发现摄政钻石 <p class="ql-block">据传说,这颗钻石是1687年,Moghul皇帝Aurangzeb围攻Golconda (古代净度钻石💎的大本营) 时,由一名奴隶在印度Krishna 河附近Kollur矿场发现的,<b>毛重410克拉,是至那时为止所发现的体积最大的钻石。</b>这个奴隶决定将这颗稀世珍宝完全占为己有而不是上交给上级。他故意划伤自己的腿,将钻石绑在伤口的绷带里,逃到海边。</p> <p class="ql-block">奴隶随后抵达Madras海岸寻找买家,在那里遇到了一位英国船长,这位奴隶向英国船长吐露藏有钻石的秘密,并提出只要带他安全离开印度,就分钻石的一半利润给英国人。船长表面上答应了这个奴隶的要求,但在旅途中,船长偷走了钻石并把他扔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独霸了钻石,并将钻石原石以1000英镑卖给了著名的印度钻石商人。商人是谁说法不一,有人说是Jamchund,也有人说是Ramchund,尽管如此,有关那颗宝石的真实起源,依然揣测不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这个船长也没有得到善终,他在得到这笔巨款后,开始肆意挥霍,整日赌博,很快,钱就被它败光了,他不仅丢掉了船长的工作,讨债的债主更是逼得他精神错乱,最后上吊自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枚钻石沾满鲜血的旅程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得到金刚石的宝石商人一眼便看出这枚金刚石的价值,他也猜到了这枚金刚石可能是赃物。他整日担惊受怕,心中惶惶不安,生怕金刚石被原主人找到。但将金刚石便宜卖出去,他又觉得亏得慌。为此,他将金刚石重新包装,放在精美的玻璃盒中,并开出了二十万英镑的高价。</p> Pitt钻石及其变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Reproduction of a portrait of Thomas Pitt by Sir Godfrey Kneller, Jan 1, 190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年后的1701年,<b>Thomas Pitt</b>身为东印度公司驻Madras的总督,他负责管理一个重要的贸易据点圣乔治堡(Fort St George)。1701年,他看上这枚宝石。他在1701年11月6日写给其伦敦代理人的一封信中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封信附在我最近看到的一块石头的模型上;它重约303磅,重426克拉。它呈极好的水晶状,没有任何瑕疵,只是在平坦部分的一端有一两处小瑕疵,切割时会显现出来,这些瑕疵会散落在石头表面。他们要价高达二十万英镑,高得惊人,但我相信买下它不到十万英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宝石商人心虚,Thomas Pitt的软磨硬泡之下,最后,这枚金刚石以2.4万英镑 (相当于今天的418.2万英镑),成交价低于预想价1/5不到。当Thomas Pitt还沉浸在获得珍宝的喜悦当中,城市中的人们却对他低价购买珍宝的行为议论纷纷,认为他使用了一些不法的手段获取,对他嗤之以鼻,Pitt家族留下了流氓商人(rogue merchant)的名声,被认为会不择任何手段保护自家的财富与财产,Thomas Pitt的名誉因此大大受损。</p> <p class="ql-block">Pitt从Jamchan手中以2.4万英镑的价格购得这颗钻石,因此它也曾被称为“<b>Pitt钻石”</b>。他将钻石藏于儿子Robert鞋后跟里,于1702年运抵英国进行切割。切割过程持续了两年,从1704年到1706年;把钻石切割成141克拉钻石,切割费用高达5000英镑。切割下来的几块小钻石被<b>俄国沙皇彼得大帝</b>以7000英镑购得镶嵌在王冠上。这不仅收回了大部分成本,还让他保住了这颗世界上最大的钻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切割工作由一位名叫Harris的珠宝商完成,采用了一种可能起源于17世纪初威尼斯的切割技术的巅峰:<b>明亮式切割 </b>(the brilliant cut)。这种切割工艺能够形成完美的刻面角度,赋予光线无与伦比的强度和闪烁度,更能凸显钻石本身的璀璨光芒。</p> <p class="ql-block">Pitt花了十七年的时间才将那颗钻石脱手,主要得归咎于英国不停和买得起那颗钻石的欧洲富有国家交战。 因售价昂贵,要出售这颗巨钻也相当困难。而另一方面,许多人对这颗钻石非常感兴趣,想方设法想见识见识。这颗钻石的名声传遍了欧洲,也使皮特成为了窃贼的目标。Pitt生活在恐惧之中。常担心钻石会被盗,总把钻石带在身上,从不离开自己一步,经常变换住地,他从未在同一栋房子里睡过两次觉,而且经常改名。总之,Pitt被这颗钻石折腾得疲惫不堪,为了解脱这种困境,他急于出售这颗钻石。但由于钻石价格昂贵,许多欧洲王室闻之却步。</p> 摄政王钻石与法国皇室 <p class="ql-block">法国国王路易斯十四死后,他5岁的曾孙子登上了法国王位,而由<b>奥尔良公爵 (Duke of Orléans) 菲利普二世 (Philippe II) 担当摄政王</b>。1715年至1723年,菲利普二世Philippe II趁着法国摄政时期John Law体系带来的经济繁荣,说服摄政委员会于1717年6月6日以13.5万英镑(约合现在2594万英镑) 购入了这颗钻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笔交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时,法国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人民挨饿,国库空虚。然而,苏格兰金融家Law协助了这笔交易。Saint Simon公爵说服了摄政王,相信这样一颗独特的宝石将为国家带来荣耀。奥尔良公爵的大胆收购非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受到了赞扬。为了纪念他,这颗钻石被命名为“<b>摄政王</b>”钻石 (The Regent Diamon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购入之时,这颗摄政钻石的价格远超当时西方所有已知钻石,到1719年,其售价已翻了三倍。即使在今天,这颗钻石仍被认为是<b>世界上最美丽的钻石</b>:它的颜色如同“一品清水”,即完美的白色,几乎无可挑剔。</p> <p class="ql-block">摄政时期结束后,这颗宝石仍然是王室最珍贵的藏品之一,并成为所有君主的装饰品。法国皇室将这枚闪耀的枕形切割天然钻石镶嵌在各种饰物上,并由皇室成员佩戴出席重要场合,如国家活动、皇室婚礼和数次加冕典礼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21年,<b>路易十五</b>在接待土耳其使团时首次佩戴摄政王钻石。在此之前,西方人还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钻石。1722年10月25日,它被临时镶嵌在<b>路易十五的加冕冠冕上 </b>(上面还有Sancy钻石)。1725年9月5日,路易十五与Marie Leczinska结婚后不久,国王便开始在帽子上佩戴这颗钻石,并一直保持这一习惯直至其统治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75年6月11日,<b>路易十六加冕时</b>,国王特制了一顶与路易十五相似的新冠冕,并在冠冕正面饰有摄政王钻石。这顶王冠高九英寸,饰有珍贵的鸢尾花图案。摄政王钻石坐在王冠中央的鸢尾花图案上。Sanci钻石和Gros Mazarin钻石则位于王冠两侧。由于重量过重,路易十六曾抱怨道:“它让我心痛。”——这句话似乎预示着他的命运。路易十六也像其祖父一样,在帽子上佩戴了这颗钻石。它也曾镶嵌在<b>路易十六的妻子Marie Antoinette</b> (对,就是那位将国家买到破产的绝代艳后) 的黑色天鹅绒帽子上。到 1791年,这颗钻石估值已升至48万英镑。</p> 摄政王钻石与法国大革命 <p class="ql-block">法国大革命爆发后,Marie Antoinette和路易十六国王都被处决。这场始于1789年、持续至1799年的革命,标志着法国社会和政治的剧烈变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大革命期间,王冠珠宝被保存在皇家内阁(Garde Meuble),并偶尔向公众展出。1792年9月的动乱之后,政府对珠宝的保管更加严密。他们将这些珠宝锁起来,并封存了橱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措施失败了。9月17日,部长Roland向国民议会通报了一起盗窃案。窃贼连夜闯入了内阁,盗走了价值连城的珠宝,其中包括摄政王钻石与Sancy 钻石,Hortensia钻石、Hope 钻石的前身Royal French Blue等著名的王室珠宝。两名窃贼被抓获,但劫持摄政王的窃贼却落网。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各方指责四起。有人说贵族策划了这起盗窃案,目的是资助外国军队。另一些人则指责丹东等革命领袖,而丹东又反过来指责Rolan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些宝石很快就被找到了,但是摄政王钻石一直无法找到。直到15个月后,1793年在巴黎一处阁楼的屋梁中被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政王钻石的故事在恐怖统治时期变得模糊不清。有人说,拿破仑·波拿巴在1796年与约瑟芬结婚时,剑上佩戴了一颗精美的钻石。这颗钻石可能就是摄政王,但他是如何得到它的则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为筹措军费,这枚天然钻石被用作法国皇室筹集贷款的“保证金”,被督政府和执政官多次抵押,用于资助新执政政府的军事开支,1797-1798年质押给柏林商人Sigmund Otto Joseph von Treskow,1798-1801年又抵押给阿姆斯特丹的荷兰银行家Vandenberg。拿破仑用这笔钱发动了阿尔卑斯山战役。他在Marengo战役的胜利开启了他的权力崛起之路。最终在1801年,时任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官的拿破仑·波拿巴彻底将摄政王钻石的所有权赎回。</p> 拿破仑对摄政王钻石的使用 <p class="ql-block">拿破仑向来不避讳奢华,他先是将摄政王钻石镶嵌在<b>剑带的剑鞘上</b>,而不是王冠上,这一选择与他通往权力的军事之路相契合。后来,他又委托著名珠宝商和金匠Odiot、Boutet和Marie-Etienne Nitot将这枚天然钻石镶嵌在打造一把<b>双刃礼仪剑的剑柄上</b>。Nitot是拿破仑的御用珠宝商,也是尚美巴黎(Chaumet)的创始人。1812年,这颗钻石出现在一幅著名的拿破仑画像中,并被置于他礼仪剑的顶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Napoleon I, Emperor of the French 拿破仑一世肖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François Gérard, 1804-1825, Palace of Versailles 凡尔赛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拿破仑剑的特写,剑柄上镶嵌着摄政王钻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拿破仑的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拿破仑的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10年,拿破仑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奥地利女大公Marie Louise结婚时,这颗钻石就镶嵌在他的帽子上。婚礼在卢浮宫举行。一位侍从指出,拿破仑觉得他的帽子“特别碍事”。如同之前的路易十六一样,拿破仑也意识到皇冠上的宝石可能会成为沉重的负担。</p> 19 世纪及以后的摄政钻石 <p class="ql-block">1814年,拿破仑被流放,<b>Marie Louisa</b>逃离巴黎时带走了所有王冠珠宝。这枚天然钻石跟随Marie Louisa 去了奥地利Blois城堡,在奥尔良,波旁王朝新国王的信使追上了她。她不得不归还这些珍宝。她的父亲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 I of Austria很快就把它归还给了法国。摄政王随后返回巴黎,装饰新国王的王冠。随着政权更迭,它先后被镶嵌在<b>路易十八、查理十世和拿破仑三世的王冠上</b>。整个19世纪,摄政王的王冠在法国政治变革中辗转多位统治者。查理十世在其短暂的统治期间曾展示过这颗钻石。后来,它又被路易·菲利普和拿破仑三世所拥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这颗钻石被保存在一座安全的堡垒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登基后,他允许妻子<b>Eugenie皇后</b>借用摄政钻石。由于Eugenie皇后的身份是皇后 (Queen Consorts) 而非在位君主 (reigning king or queen),因此严格来说,她不得佩戴皇室珠宝。在许多皇室传统中,官方皇冠上的珠宝仅供在位的国王或女王佩戴,而皇后使用这些象征主权的珠宝可能会受到限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规避这一规定,Eugenie巧妙地将这颗钻石融入到她的发间,并佩戴了一顶<b>希腊风格的王冠</b>,至今仍以她的名字命名。这一时期标志着钻石历史的新篇章,它的使用方式更加个性化和创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以及法国君主制角色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Coronation Portrait of Charles X 查理十世加冕肖像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François Gérard, 1825.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注意左侧王冠顶部鸢尾花图案中镶嵌的摄政王钻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卢浮宫阿波罗画廊,1895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0年,普法战败,拿破仑三世退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王室珍宝又收归国有。1887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平息保皇党政变的担忧,决定拍卖掉大部分法国皇冠上的珠宝,只有具有历史意义的珠宝才得以豁免。Eugenie 皇后的皇冠珠宝由于身价太高,并没有被拍卖,而是被收藏在<b>卢浮宫博物馆的阿波罗画廊</b>,至今仍在展出。在那里,它成为了法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前来欣赏它的大小、净度和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展览唯一一次中断是在二战期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军队攻占法国,1940年巴黎沦陷前,法国政府担心德军会掠夺这颗钻石和其他无价之宝,秘密地将摄政王钻石隐藏到乡村小镇<b>Chambord堡中一块不引人注意的护墙板内</b>,德军元帅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曾以武力相威胁,要求交出这颗钻石,但并未如愿。直至战争结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今,摄政王钻石仍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展出,成为法国王室珠宝收藏中的一大亮点。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赞叹其净度、尺寸和悠久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21世纪,摄政王钻石代表着文化传承。它至今仍未受到商业交易或私人所有权的侵扰,这进一步巩固了它作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公共珍宝</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的地位。</span></p> 被诅咒的钻石 <p class="ql-block">然而每当提起这枚钻石时,人们也常会将其与诅咒、厄运、欲望等不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当然,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凡是与这枚钻石沾边的人,不是上吊自杀,就是整日担惊受怕,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逃脱被诅咒的命运。由于历史上屡屡伴随丑闻,持有者大多倒霉,摄政王钻石也<b>被传说带有诅咒</b>,所以即使唾手可得,2025年这次盗贼也都没碰这颗价值连城的大钻石。</p> <p class="ql-block">奥尔良公权倾朝野,也树敌无数,围绕他与这颗钻石的是财务丑闻、政治暗涌、社会动荡,富而不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易十五时期,他被镶入王室礼器,这位少年国王享尽繁华,背后却是财政失序与政治动荡,把国家带入财政崩溃与政治失控的深坑,为后来的大革命铺了路。钻石在场,王朝气数却在走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易十六与王后Marie Antoinette,它仍是王室主核,结果大革命爆发,王室覆灭,国王王后先后被处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政王经历离奇失窃与追回的罗曼史,命运多舛几乎成为他的体质。几经波折,宝还在,人不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破仑时代,它再度成为帝国权利象征,帝国曾经高歌猛进,横扫欧洲,但终究经历两度崩塌与国王流放,宝石见证了帝国巅峰,也见证了帝王坠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云散尽,他被法国国家收藏,陈列于阿波罗长廊的王冠珠宝展柜。2020年的重新布展,强化了它作为王冠钻石群星核心的身份,从此他的邪修属性升级,识别度极高,溯源清晰,故事太重。碰它的人不只是要对抗安保,更像是在对抗历史的因果。这颗钻石教人敬畏。他不只是昂贵,更像是会反噬的历史剧情点。</p> Sancy (桑西) 钻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ancy钻石 (OA 10630), 1600-1700</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来简单说说同样镶在路易十五王冠上的Sancy钻石。它是一颗不对称的梨形钻石,两侧均经过刻面处理,重达55.232克拉。这颗宝石几乎无色,但边缘呈现出<b>淡淡的绿黄色</b>。其独特的刻面——68个刻面排列成星形——被认为是16世纪下半叶一位巴黎宝石工匠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颗钻石可能产自印度,据说是第一批采用对称刻面切割的大型钻石之一。这颗钻石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亭部(Pavilion)——只有一对冠部(Crowns),一个倒扣在另一个上面。事实上,桑西钻石甚至算不上顶级彩钻,因为它的黄色略淡,与价值更高的鲜黄色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ancy钻石大部分刻面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个中央五边形刻面。由于钻石形状独特,其颜色无法与已分级的钻石进行比较。其整体外观呈现良好的颜色,净度也相当纯净。然而,钻石表面附近有一处小瑕疵,光线在刻面反射时会反复出现。五边形刻面上有明显的划痕。总体而言,其颜色和净度尚无官方评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ancy钻石是卢浮宫博物馆阿波罗画廊收藏的最具历史价值的珍宝之一。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美丽——尽管它柔和的黄色色调和优雅的轮廓令人惊艳——更在于它的旅程:Sancy钻石曾为多位君主所有,多年来一直为皇室奢华的生活方式和军事活动提供资金。在法国大革命——现代史上的关键时刻——期间,Sancy钻石曾是法国王室珍宝的一部分。一些被盗的珠宝被用于资助革命,另一些则藏匿于全国各地的秘密寓所。虽然Sancy钻石并非一直由法国人拥有,但它代表了他们的文化和进步精神。Sancy钻石的故事和宝石本身都令人联想到法国人民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ancy钻石 (OA 10630), 1600-1700</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最早拥有Sancy钻石的是<b>勃艮第 (</b>Burgundy) <b>公爵查尔斯</b> (Charles le Téméraire,1433-1477),人称“大胆的查尔斯公爵” (Charles the Bold)。他致力于让勃艮第独立为王国,因此一直南征北讨,而他的战无不胜被世人归功于<b>Sancy钻石的“无敌 Buff ”</b>,因此当他在一次战役中丢失了Sancy钻石后,很快就连续失败,并于1477年死于瑞士雇佣军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95年钻石出现在查尔斯的表哥,葡萄牙国王<b>曼努埃尔一世 </b>(Manoel I, 1469-1521) 手中,这颗钻石成为葡萄牙王冠的一部分。几十年后,国王的孙子兼继承人<b>D. Antonio, Prior of Crato </b>受到西班牙人的威胁,他带着皇冠上的珠宝逃往法国,他毕生致力于说服盟友法国和英国,恢复葡萄牙王位,并将Sancy钻石出售,以资助他夺回王位的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Sancy钻石落入了英国王室,更确切地说,是英国女王<b>伊丽莎白一世</b>之手。此后不久,女王抵押了这颗宝石,以获得资金帮助支持荷兰人摆脱西班牙人的统治,以制衡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Sancy钻石在安特卫普被抵押,但由于未能赎回,最终流落到了历史悠久的世界钻石之都阿姆斯特丹。</p> <p class="ql-block">Sancy钻石经过几次倒手,于1570年在阿姆斯特丹被卖给了法国人、<b>Sancy勋爵Nicolas de Harlay</b> (1546-1629)。他是这颗钻石第一位明确拥有者,是一位狂热的宝石和珠宝收藏家。Sancy勋爵在法国宫廷中颇受爱戴,后来成为法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另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在担任君士坦丁堡大使期间购得这颗钻石的。然而,桑西钻石最初是如何流落到这座奥斯曼帝国城市的,目前尚不清楚。在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任财务大臣一职,是法国宫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当他回国之后,将钻石献给了当时法国的统治者<b>亨利三世</b>。亨利三世是个秃子,对秃顶非常敏感,便借用这颗钻石来装饰他一直戴着的小帽子,以遮盖秃顶。然而桑西钻石的“<b>噩运 Debuff ”</b>没有放过亨利三世,他被天主教狂热分子刺杀身亡。</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亨利四世想用Sancy钻石来用作抵押换取贷款雇佣士兵,于是让Sancy联系<b>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b>。Sancy让信使去送钻石,没想到还没到目的地就被人盯上了,贼人没有找到钻石,便杀了信使。Sancy知道信使的忠诚,不可能将钻石交于贼人,于是就找到了尸体,最终在信使的肚子里发现了钻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传说是真是假,Sancy钻石的“噩运”传说愈演愈烈,因此在Sancy领主财政遇到问题时,第一颗转让的宝石就是Sancy钻石,最终Sancy把钻石卖给了詹姆斯一世,在1605年出现在伦敦塔的珠宝记录中,当时的记录上就标记了钻石的名字:Sancy Diamond。</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James I and VI wearing the Mirror of Great Britain on his hat, 160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佩戴大不列颠之镜的詹姆斯一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詹姆斯一世 (1566-1625) 原本是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但因为伊丽莎白一世没有结婚,他是血缘最近的继承者,因此他入主英格兰,合并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室,实现了英伦三岛的和平统一,大不列颠帝国由此进入斯图亚特王朝。为了纪念这次“王冠联盟”,他特意定制了英国历史上的著名珠宝——<b>大不列颠之镜</b>(Mirror of Great Britain),Sancy钻石就镶嵌在“大不列颠之镜” 上。镶嵌由五颗主石组成,包括四颗淡色钻石和一颗红宝石,以及两颗珍珠和一些小钻石。红宝石属于他的母亲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下方的吊坠就是Sancy钻石。1625年,这位命运多舛的国王将这颗宝石抵押,并将其分割。Sancy钻石被追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詹姆斯一世可以说是得到桑西钻石后<b>证明了其“无敌”威力的君主</b>,而且活到 60 岁才因病去世,驱散了一些桑西钻石的“噩运”阴影。</p> <p class="ql-block">Sancy钻石在英国收藏到1657年,詹姆斯一世的儿子<b>查理一世</b>继承了这颗宝石,并将其作为结婚礼物赠予妻子Henrietta Maria。Henrietta Maria曾两次抵押Sancy钻石以及其他一些王冠珠宝。第一次是为了资助她丈夫对抗法国和西班牙的军事行动;第二次是为了准备一场可能的军事行动,因为她的丈夫查理一世国王正不断受到议会的围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查理一世肆意征税、引发主教战争、重用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最后几年时,竟然与国会之间爆发英国内战,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各界怨声载道。1649年,查理一世以叛国罪被斩首,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理一世被斩首后,Henrietta Maria将珠宝交于<b>Worcester伯爵Somerset</b>,之后钻石再次由英国皇室拥有。<b>詹姆斯二世</b>后来拥有了这颗钻石,但在Boyne战役中惨败,在逃往法国投靠路易十四时失去了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詹姆斯二世因为贫困,于1652年将钻石以大概2.5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b>红衣主教Mazarin</b>,这是<b>十八颗被称为“Mazarin”的钻石中的第一颗</b>,红衣主教去世后,于1661年将这些钻石遗赠给<b>路易十四</b>;从此钻石便收录在法国王室。正是他的遗赠大大扩充了法国王室珠宝,也培养了“太阳王”路易十四对钻石的狂热,因此他名正言顺地将Sancy钻石收入囊中,成为他引以为傲的传奇钻石收藏之一。</p> <p class="ql-block">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在著名的1792年9月11日至17日期间的皇家藏品库(Garde-Meuble)盗窃案中,Sancy钻石和摄政王钻石等一众著名珠宝一起被盗,两年后找回;由马德里督政府典当;之后被俄罗斯实业家Nicolas Demidoff (1773-1828)收藏。</p> <p class="ql-block">1828年Sancy钻石又重新出现,被一位法国商人以8万英镑卖给了俄罗斯的<b>Anatole Demidoff王子、</b>第一代San Donato亲王,王子经常佩戴Sancy钻石出入晚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natole Demidoff王子的侄子Pavel Nikolaievich Demidov1936年在新婚之际将这颗Sancy钻石作为晨礼赠予他的芬兰妻子<b>Aurora Demidoff</b>,<b>Stjernvall</b>。Demidov于1840年去世,Aurora于1846年与Andrei Karamzin上校再婚,后者于1854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阵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5年,Aurora不得不将Sancy钻石以10万英镑(相当于2023年的1208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印度商界巨子<b>Jamsetjee Jeejeebhoy爵士 (</b>1811-1877),以偿还其子Paul Demidoff的债务。一年后,爵士又将其卖给了一位不知名的买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年后,这颗钻石由法国珠宝商G. Bapst在<b>巴黎博览会</b>上展出,标价 100 万法郎。当时无人知晓买家的身份,随后这颗宝石又消失了四十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关于这颗宝石的下落一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报道,但1892年,<b>第一代Astor子爵William Waldorf</b> <b>Astor</b> (1848-1919) 从俄罗斯著名收藏家“AK Rudanovsky”手中将这颗钻石买下。William Waldorf Astor是美国Astor家族英国分支的第一代,从金融家到政治家,他实现了美国“镀金时代”的阶级跨越,靠自己的实力拿到了英国世袭爵位。 他在继承老爸遗产的时候已是当时美国富豪第二名,并建立了华尔道夫酒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6年,他把Sancy钻石送给儿子 Waldorf Astor (后为第<b>二代Astor子爵</b>) 作为儿子与Virginia的Nancy Langhorne结婚的结婚礼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Viscountess Nancy Astor wearing the Sancy Tiara, circa 191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到Sancy钻石的Nancy将它交给了卡地亚,要求他们将它镶嵌在一顶冠冕之上,也就是著名的“<b>Astor Sancy Tiara”</b>。 据说,这顶冠冕不算主石的价值就高达75000美元,如果加上Sancy钻石,更是价值连城。Nacy收到钻石冠冕后爱不释手,这顶冠冕也因此成为了Nancy佩戴次数最多的冠冕之一,经常在国家场合佩戴。这位阿斯特夫人可不是传统相夫教子的贵妇人,她积极参与政治,在丈夫因继承公公的爵位而退出下议会时顶上,成为第一位在下议院占据席位的女性。因此她在社交界颇为活跃,戴上这顶Sancy钻石冠冕可以说是一呼百应。</p> <p class="ql-block">1962年,这颗钻石被借展成为卢浮宫博物馆“十个世纪法国珠宝展”的特色展品之一。1964年Astor夫人去世后,这颗著名的钻石由她的儿子,<b>第三代Astor子爵继承</b>。钻石镶嵌在一个底座上,可以将其固定在头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卢浮宫博物馆从William Waldorf Astor曾孙、第四代Astor子爵手中以100万美元购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ancy钻石的历史充满了神秘、不幸和高风险的背叛,因此有人私下传言它被诅咒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这颗宝石曾被整颗吞下以避免被盗,曾被从仆人的尸体上撬出,也曾在君主之间交易,而君主的统治往往以动荡甚至更糟的结局告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虽然Sancy钻石不像Hope钻石那样声名狼藉,但它的历史却充满了戏剧性,足以引发人们的迷信。几乎每一位拥有Sancy钻石的皇室贵族都遭遇过经济崩溃、政治垮台或个人悲剧。就连钻石本身也曾多次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却又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新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但或许,赋予桑西钻石经久不衰魅力的并非诅咒,而是一种神秘的磁力。它吸引着那些渴望美丽、地位和传承的人们,并留下了一系列令人着迷的非凡故事,令一代又一代人为之着迷。无论它被诅咒还是被施了魔法,桑西钻石始终是历史上最神秘的天然钻石之一。</span></p> Hortensia钻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边形粉钻,又称Hortensia钻石 (MV,101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Hortensia钻石是一颗略带橙褐色的粉色钻石,重21.32克拉。Hortensia钻石采用的是比较稀有的五边形切割,没有过多的刻面,再加之切割的较扁平,所以看上去不是很闪亮。这枚钻石的特点就是它的色彩,具有橙色调的粉色钻石(桃色),这<b>以色彩上的特点挽救了它切工上的不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边形粉钻,又称Hortensia钻石 (MV,101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Hortensia有记录的最早拥有者是爱臭美的法国国王<b>路易十四。</b>它首次出现在1691年的王室珠宝清单中,当时它被镶嵌在国王的一套钻石中,这块钻石是镶嵌在一颗花状纽孔之上的。它可能是由国王的珠宝商兼珠宝保管人Jean Pitan the Younger带回的,他曾在17世纪70年代多次前往荷兰收购钻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Hortensia钻石在1792年9月11日至17日的<b>Hôtel du Garde-Meuble洗劫案</b>中被盗,一同被盗的还有摄政王、Royal French Blue(也就是蓝钻Hope的前身)和Sancy钻石。但次月,一名因涉嫌盗窃而被判处死刑的François Dupeyron在即将上绞刑架时透露了它的藏匿地点,这颗Hortensia才得以寻回。1830年它再次被盗,不久后被找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b>拿破仑一世</b>将它镶嵌在了他的肩章上,直到1856年,宫廷珠宝商Christophe-Frédéric Bapst将这颗钻石镶嵌在拿破仑三世的妻子——<b>Eugenie皇后</b>一件头饰的中央。1887年,法国王冠出售,但是Hortensia钻石并不在出售之列。如今,Hortensia钻石被陈列于法国卢浮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Hortensia 钻石是以<b>Hortense de Beauharnais</b>的名字命名的,她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继女,拿破仑第一任妻子约瑟芬皇后和前夫Alexandre, Vicomte de Beauharnais子爵的女儿。她后来嫁给拿破仑一世的弟弟路易•波拿巴,他后来被拿破仑一世任命为荷兰国王。她也是“罗马王”拿破仑二世的教母,她的第三个儿子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但是奇怪的是,<b>Hortense与这块钻石并没有直接的关系</b>,她从来没有拥有过这块钻石,没有嫁给过这块钻石的主人,甚至从来没有佩戴过这块钻石,严格说来,她和这颗钻石的最近的关系是:她是这颗钻石一任主人的继女,以及弟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