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楼收藏馆(二)

轻舞飞扬

<p class="ql-block"> 接上集</p> <p class="ql-block">美友:轻舞飞扬</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3665581</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轻舞飞扬</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0月23日</p> <p class="ql-block">  早在 2025年5月,就准备去杨老师的红楼私藏馆参观,因有事未能成行。2025年10月14日,终于兑现了。我们美友一行八人,按即定的时间,前来拜访武汉市收藏大师一一杨老师。</p> <p class="ql-block">好友相见,有说不完的语,</p> <p class="ql-block">  望着专程来接我们的杨老师,每个人脸上都满是感激,我们提议与杨老师合影,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口,大家簇拥着杨老师,快门按下的瞬间,将这份意外的温暖与初见的欣喜,永远定格成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一、赞叹收藏家杨老师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一生执着于收藏,深耕细作,成就之具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从七岁就开始集邮,现在已有69年了,他的收藏的品种有五大类,集邮、奇石、红楼系列、扑克和门券,收藏的扑克及门券均有10000多件,红梦楼的品种有100多件,数量达1000件,老师的居住的三室二厅现在成了一座微型的文化博物馆,免费提供给喜欢中国文化的朋友们参观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文化传承的星河里,杨老师以一生为笔、以藏品为墨,在集邮、奇石、红楼文化等多个领域深耕不辍,将散落的文化碎片缀成璀璨星河,用执着与热爱书写了一部鲜活的民间文化传承史。</p> <p class="ql-block">  曾经为在一枚珍贵的邮票,通宵达旦的在邮局门口守候。有一年,杨老师的为了给夫人治病,忍痛割爱将`邮票卖出,提起这事,至今仍然心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集邮,杨老师省吃俭用,将一生的积蓄投入到收藏中。</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六十九个春秋里,杨老师的收藏从未止步于“占有”,而是始终以“传承”为初心。他将毕生藏品整理归档,举办公益展览、开设文化讲座,把个人热爱变成惠及大众的文化财富。他用一生证明,收藏不是孤芳自赏的爱好,而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是对中华文化深沉的热爱与坚定的传承,他的坚守与成就,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敬仰的文化传承篇章。</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人物剪纸</p> <p class="ql-block">二、赞叹杨老师收藏的奇石之多,品种之广,宛如走进微型地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头红楼梦书</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正在用手电照光给我们讲解</p> <p class="ql-block">夜明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月光石</p> <p class="ql-block">雌黄石</p> <p class="ql-block">这是孔雀石</p> <p class="ql-block">  在奇石收藏的世界里,杨老师读懂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东方美学。他奔波于山川河谷,寻觅那些兼具“形、色、质、纹”的奇石,每一块石头都被他赋予独特的文化解读——有的似水墨山水,呼应着文人画的留白意境;有的如历史典故场景,暗含着千年的文化密码。他的收藏从不只是陈列,而是通过展览、分享,让大众看见奇石背后“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让自然造物与人文精神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三色石</p> <p class="ql-block">方解石</p> <p class="ql-block">水锌矿石</p> <p class="ql-block">孔雀石</p> <p class="ql-block">长江原石</p> <p class="ql-block">黄铁矿石</p> <p class="ql-block">蓝铜矿石</p> <p class="ql-block">钟乳石</p> <p class="ql-block">三、赞叹杨老师对朋友们的热忱,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盛宴,更准备了丰盛的物质盛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初见登门,杨老师的热情早已拉满——不仅亲自出门迎接,更在厨房里忙前忙后,亲手为大家张罗了一桌堪比过年的丰盛家宴。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鸡汤暖着胃,酱板鸭的咸香、杨老师自己卤的鸡爪醇厚扑鼻而来;肉元子、鱼元子紧实弹牙,豆腐泡吸满了汤汁,菜苔脆嫩、红烧冬瓜绵软,鲜美的鱼和嚼劲十足的牛肚更是让人垂涎。除了满桌好菜,他还细心备好酒水饮料,晶莹的阳光玫瑰葡萄、酸甜的山楂,再配上各色糖果,每一份细节都藏着满满的心意,让第一次到访的朋友们瞬间卸下拘谨,感受如家般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席间,大家围坐一桌,一边品尝着杨老师亲手烹制的丰盛菜肴,一边畅快交谈,纷纷起身向杨老师敬酒,感激他的盛情款待。谁能想到,这位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为了接待我们这群素未谋面的美友,竟如此用心——提前熬好了鲜香的鸡汤,一大早便出门采购食材,待我们九点抵达时,厨房里早已整整齐齐码放好了清洗切好的各类菜品。杨老师这份毫无保留的真情,深深触动了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永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  中饭后,我们继续沉浸在杨老师收藏的奇石世界里。忽然,杨老师起身取来那方白色的盒子,轻轻打开——几枚红玛瑙石在光线中晕染出温润的红泽,宛如揉碎的晚霞坠落在掌心。“这是我收藏多年的物件,”杨老师笑着说,“送你们每人一枚,权当今日相聚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哪里是普通的石头?是他把我们当作挚友的真心,是推杯换盏间的坦诚,是初访却如归家的暖意。握着玛瑙,仿佛还能摸到他掌心的温度,也懂了何为“倾盖故”——萍水相逢的初见,因他的热忱,成了往后想起便心头滚烫的珍藏。这份情谊,比玛瑙更剔透恒久,叫人如何不感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杨老师又热情挽留我们用晚餐。待饭毕,天色已全然黑透,我们在杨老师家整整参观了一整天,却只觉对他的收藏不过是浅尝辄止、略懂皮毛。离别时,杨老师坚持亲自将我们一行人送到地铁站,站台上,大家依依不舍地与杨老师挥手告别。</p> <p class="ql-block">  这份感激早已深植心底:杨老师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执着,对朋友毫无保留的热忱,都让我们铭记终生;而他赠予我们的玛瑙石,那份沉甸甸的情意,更将如玛瑙本身一般,在岁月里愈发晶莹,永存于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