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振宁先生

杨彬

<p class="ql-block">  第607篇笔记。</p><p class="ql-block"> 今天才在人民日报看到悼念杨振宁的文章,虽然有些迟到,总算是有了。</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是国内非常有争议和热度的科学家。网络上对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他的国籍,回国“养老”和与翁帆的婚姻。也有一些质疑他的学术能力,这是最不值一提的一部分。稍微有一点理工科专业背景,懂一点外语的,都不难了解杨的学术贡献,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无论怎么排,杨振宁都堪称世界顶级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就拿争议的焦点之一:杨振宁晚年回国后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如果认真看过一点杨振宁90年代以后的演讲就能很容易理解杨在中西方科技界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他的咖位够高,由他推动中美科技交流(学术交流)在合适和有力不过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特别重视与欧美,日韩科技交流活动,稍微好点的大学都建了学术交流中心,稍微有实力的企业都建了专家楼(公寓)。这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收益最大的是那一方?明眼人一看就懂。时至今日,经济要展,是离不开科技,管理,资金等核心要素。</p><p class="ql-block"> 世界级大师还一个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称它为潜移默化。如果你能亲自听顶级专家的演讲,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家“去魅”。觉得专家是可望可即的存在,一些潜在的天才可以“慢慢的向大师靠近”。二是顶级专家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有特别独到之处。作为一个物理的外行,听杨振宁关于选题的观点,我都有被大师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大师的作用不是一句两句就可以说清楚的。想当年钱学森自己选拔人才,亲自授课,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当年,听钱学森讲课的,后来不少都是两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人热衷于讨论杨老的感情生活。正如大家不能理解他的学术果一样,别人的感情生活本就是很私密的事,老嚼这舌根,看着也不是什么好人。</p><p class="ql-block"> 斯人已逝 生者如斯,惟愿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