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的甘南忽然火了,火的也如今年的炎热天气。路上火、景区火、圈里火,文章、图片、抖音,可谓铺天盖地。</p><p class="ql-block">寺不见我,我见甘南。我喜欢爬甘南的山、走甘南的草甸和逛甘南古老的寺庙,这可能是许久以来读唐诗读出来的习惯。甘南有许多寺庙,而且都是古老建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久负盛名。唐诗中写寺庙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诗人常建的那首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仅凭曲径通幽,便可一诗封神。《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这样写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常常设想,如果自己是诗人常建,是否可以像他一样,遍走五湖四海为家,经常误入其途密林深山,造访禅寺,看泉跌,听鸟鸣,体验那种云水禅心。</p><p class="ql-block">8月27日,早上9点从合作出发,今天去的地方是米拉日巴佛阁、红山口观景台、贡巴寺、洛克之路(全程约160公里),晚上入住扎尕那景区民宿。想想又是精彩纷呈的一天……现代社会网络的发达,让这些美丽的风景很自然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前仆后继地奔走在旅行的路上。</p><p class="ql-block">这雨,似乎来得很不是时候,老天爷好像装了一肚子的烦恼和悲伤,走东串西不停的掉眼泪,淅淅沥沥的下了一路。但千万不要为此坏了心情愉悦,雨中漫步米拉日巴九层佛阁也别有一番风味。当我们挤在熙攘的人流里,穿过几进几出的院落,望见那座九层高大的佛楼时,甘南的天空正飘下细密如丝的雨。雨水并未驱散络绎不绝的游人和朝圣者,反倒给这朱漆金碧辉煌的九层佛阁、顶部的鎏金宝顶、祥林法轮和十相自在、大院四周的130个铜制嘛呢经轮、沉甸甸高耸的旗杆、以及那高大洁白的佛塔,都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红黄色的光晕。我几乎走过藏区所有的寺庙,见惯了佛楼的恢弘,此刻却也不仅仰起了头,心里想:“这雨,倒像是把这新修的佛楼,一下子浇回到了大清朝”。</p><p class="ql-block">此言不虚。那如注的雨水顺着佛楼暗红的墙皮滑下,在地面上聚成细小的一堆堆水洼,仿佛千百年前佛祖的灵魂与威仪,都在这潮湿的空气里悄然复苏。我们被人潮推拥着,踏入佛门仙境。</p><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路。是一座供奉藏传佛教各派祖师的九层碉楼式建筑。暗红外墙和金顶,远看像魔幻城堡,每层供奉着不同教派的“祖师爷”,从白教到黄教,一键解锁藏传佛教“门派大全”。其外部由石头搭砌,内部是全木制结构,呈现出“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的奇特构造。建筑格调融合了藏式与汉式建筑风格,突破了传统七级浮屠的层级限制,采用皇家九级形制建造。主体颜色为喇嘛红,饰以金瓦、白塔、法轮、经桶、橘色的帏幔,外观雄浑壮观,富丽堂皇,是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外墙以红、白、黄三色为主,金顶辉煌,色彩艳丽,极具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它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供奉以米拉日巴佛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派的开类佛像1720尊。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代表着藏传佛教的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支派。</p><p class="ql-block">最令人动容的,却是米拉日巴尊者,他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西藏最著名的苦行僧。他是玛尔巴祖师的嫡传弟子,藏区唐卡上的长期人物。米拉日巴尊者代表了西藏“实践佛法”的精神,他的教诲和实践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圆寂于绒辖沟的曲嘎寺,至今仍被广泛尊崇和纪念。</p><p class="ql-block">如果攀上那40米的顶楼高处,凭栏远眺,整个藏区内的重重殿宇楼阁,以及远处山川草原的潋滟水光,尽收眼底。雨水将天地间的万物都洗刷得干干净净,也让人的心胸为之一阔。我想,古时的僧侣抑或守夜人在此瞭望全城的万家灯火时,心中所念,或许也正是这一份“清心”吧。</p>  <p class="ql-block">离开米拉日巴佛阁,驱车赶往红山口时,雨又渐渐密了。回头望远,那在烟雨飘渺中愈发显得巍峨挺拔、傲然尊贵的佛楼建筑群,已不再仅仅是一座为旅游而建的仿古景观。更是千百年来百姓心中对“天道昭彰”、人心向善的最朴素的期盼。而这潇潇的秋雨,便是洗涤历史尘埃,让它重新变得清晰、通透,变得湿润、温暖,变得触手可及的最好媒介。</p>  <p class="ql-block">红山口观景台,坐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完冒镇境内,与县城相距约54公里。这里被燃烧的连绵的红色山体温柔环抱,3190米的海拔之上,天地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目光所及,赤红的山岩与澄澈的天光相映成趣,没有城市喧嚣的打扰,只剩一种近乎纯粹的宁静漫延开来,将人轻轻裹进这天地独有的高原美景美感里。</p><p class="ql-block">红山口是甘南旅游黄金线上的标志性景区,以夏季万亩金色油菜花海和360度全景视角闻名遐迩,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我们路过这里时,虽然已经错过了油菜花海。但远看还是绿油油的一片,与甘南其它地方的草原相比这里又是一种感觉,视野宽阔、道路畅通,天地壮丽,彰显了甘南乡村的美丽和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永远不要怀疑前人选址寺庙的天才和智慧,纵观天下,稍有点历史的寺庙道观,大多藏身山野,又钟灵毓秀之所在。贡巴寺,又名万寿寺,藏语称“噶丹扎西桑珠林”、“贡道林”,也称扎喜钦库林,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刀告乡,由贡噶坚赞始建于1885年,是甘南仅次于拉卜楞寺的第二大藏传佛教寺院,同时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藏学府。</p><p class="ql-block">贡巴寺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寺院建筑庄严肃穆,融合藏汉建筑特色,收藏大量唐卡和佛教典籍,这些珍贵文物反映了藏传佛教的文化传承和艺术成就,作为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的交汇点,贡巴寺见证了藏传佛教与农耕文明的融合与交流。是研究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留心观察你会发觉,贡巴寺和你去过的其他寺庙有些不一样,但是你又说不出何处不同。我们眼前的这座寺庙,完全是另一种庙宇楼台禅林世界。有人说,这里是中国“唯一藏区民居式寺庙”。没有查到这个“唯一”的严谨出处,但在这座寺庙里,很少见到一般寺庙琉璃黄瓦与大红殿墙的堂皇,也少有飞檐高挑和屋脊兽的奢华。如果说其他寺庙是气势迫人、震慑心智,那么这里就是恬淡无欲、静心清修。寺里殿宇大多采用木制穿斗式结构,砂岩隔断,竹编泥墙。殿顶多是小青瓦屋面,没有脊兽装饰,素颜直出,不加滤镜。就拿庙里最著名的大雄宝殿为例,屋顶虽也有悬山顶构造,但屋面坡度舒缓,檐角起翘轻盈,非常低调内敛。而且庙里几个大殿都配有天井,是不是更像一座占地广大的藏区喇嘛的深宅大院。</p><p class="ql-block">这几天一直下雨,山路又在维修,泥泞难行。寺里没有其他访客,只有我们慢慢穿行一座一座殿宇,盘桓于古佛铜钟、煨桑炉和酥油灯火间,许多庭院地上都生满了青苔。寺里静悄悄的,除了细细雨丝从天井纷纷飘落,一切都凝固住了,时光仿佛停留在140多年前的清代。</p>  <p class="ql-block">贡巴寺是鲜为人知的甘南人文宝地,这里的游客少有人来。寺院为开放式的,没有门票,绵延数百米,算不上金碧辉煌,却神圣而又肃穆庄严。建筑依山而建,非常立体,也是大经堂、大殿、佛学院等为主体,僧舍围绕周边。</p><p class="ql-block">在藏族文化中,羊被视为神灵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宗教色彩和文化意义,例如大昭寺的金色山羊浮雕惹姆杰姆、放生习俗中的“拉热”羊、佑宁寺和拉卜楞寺的神羊,以及骑羊护法神唐坚噶瓦那波等等,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令人费解的是,在贡巴寺我遇见了一只活着的、有血有肉,又有灵性的山羊,它会向人讨要吃食,也会向人作揖礼拜,还会向人跪拜磕头,被誉为贡巴寺“神兽”。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它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方?</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广袤的西部版图上,有这样一条公路,它不标榜繁华,也不追逐喧嚣,却以最原始古朴的姿态,横亘于万壑群山之巅,叩击着每一个向往远方的心灵。这条路,叫“洛克之路”。</p><p class="ql-block">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离开贡巴寺,途径被称为最美百公里的江迭公路,在风雨阴晴变幻的天气中,见证了光盖山的第四纪U型冰川峡谷遗迹,山脊如刀削斧劈的垭口,石头城巨石嶙峋的山峰,扎尕那幽长深邃的峡谷秘境,还有原始茂密的森林以及卓尼段的草甸、草原牧歌,被沿途的风景所深深震撼和折服。如果要说这一程的最大惊喜,那莫过于此和必须是途径阿坝若尔盖再到莲宝叶则,沿途所遇见的一段段浪漫壮丽的落日余晖与冉冉升起的火红朝阳,那是一段无与伦比的美丽邂逅。像走了很远的路,终于踩着金光,落到了这片绚丽多姿、温柔温情的怀抱里。</p><p class="ql-block">关于江迭公路实为“洛克之路”,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抑或了解它的由来,一百年前,也就是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委派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行植物学考察,1920年或1925年深入甘南地区,从甘肃洮河畔卓尼县扎古录镇出发,沿着这条古道翻山越岭,深入甘南,来到了当地藏民口口相传的“天神居住之所”扎尕那,用脚步丈量,用镜头和文字向世界揭开了这片“东方伊甸园”的神秘面纱。如今,这条探险路线也因他而得名,其被后人称为“洛克之路”,成为无数自驾者心中“此生必驾”的终极挑战。</p><p class="ql-block">“洛克之路”今年已经更名为“江迭公路”,现在沿途所有的“洛克”相关标识物基本都已更换,在百度上搜索“洛克之路”出来的词条就是“江迭公路”,但是小红书上仍然保持原名可以搜索很多小视频。不管怎么样,除了自驾者知道,洛克二字终将成为历史。这段全长106公里的景观走廊,凭借其极致的荒野感和视觉冲击力被奉为“甘南自驾天花板”。它的一端为扎古录镇,另一侧是扎尕那。可以正穿,也可以反行。一般来甘南自驾的人可根据自己的喜爱和路线安排选择正穿还是反走。</p><p class="ql-block">这条路抖音和网红吹嘘得很玄乎,其实那是过去,现在并不险峻。从扎古录镇出发,经过尼巴镇、贡巴镇,20多公里柏油路,进入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有接近30公里非铺装路,只要不是下雨下雪,可谓一路顺风顺水顺畅。过了这段非铺装路,后面就是全程好路啦。大约再走30多公里就到达扎尕那北大门,进景区后,接近30公里蜿蜒起伏盘旋下行到扎尕那南停车场,途经四村一寺及若干个观景台,洛克之路的精彩、精粹、精华、精心动魄路段自然美景的天花板就在这后面的60公里。</p>  <p class="ql-block">如果洛克之路两旁的山川风光风景用人间仙境来形容的话,那么这里近30公里非铺装路,路况差得就像老巫婆脸上的皱纹了,此起彼伏,坑坑洼洼,开车走在上面就像在坐过山车,旅游旺季,堵车更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特别是七月份到八月上旬,是甘南旅行的最佳时期,草色碧绿丰美、油菜开花,内地暑热难耐这里却是春秋般的清爽。但同样也是暑假旅游高峰期,人多车挤。不能错峰出行,尽量的要错时出入,避开人流,特别是“小独库”和“洛克之路”,大多路段都是单车道,难以错车,一定要早入早出,避免拥堵和危险。</p>  <p class="ql-block">江迭公路,一直被这个充满神秘感的名字所吸引。到了6.5公里处观景台我才发现,这里不就是几天前刷抖音刷到的地方么?当时还在感慨这里神奇的自然景观,如今稀里糊涂就身在其中,像极了拆盲盒拆到了隐藏款,又夹杂着“原来是视频里的震撼,此刻就在脚下”的恍惚,当按下手机快门的一刹那,一个小精灵突然闯进画面,走进我的世界里。</p><p class="ql-block">踏上江迭公路,仿佛开启了一场与自然的庄严对话。车轮碾过嶙峋的碎石与冰川遗迹,耳边是呼啸的山风,眼前是飘浮着的白云和骤然升至4200米的陡峭垭口。光盖山巍峨挺拔的岩壁如刀劈斧削,裸露的黑色岩石诉说着千万年前冰川奔流的壮烈。当车辆缓缓爬升至海拔3941米的垭口,云雾在脚下翻涌,石峰如城墙般绵延不绝,那一刻,仿佛置身于《指环王》的中土世界,渺小得如同尘埃。</p><p class="ql-block">途中,牦牛群慢悠悠地横穿道路,土拨鼠从草丛中探头张望,苍鹰在帐蓬后盘旋觅食。藏寨的袅袅炊烟在山谷间若隐若现。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霓虹,只有最纯粹的生命律动。</p><p class="ql-block">当夕阳的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扎尕那的村寨上,炊烟冉冉升起,你会更加清晰和明白,真正的旅行,不是抵达某个景点,而是在信号消失的地方,找回内心的安宁与平静。</p><p class="ql-block">洛克之路,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它是一条通往精神世界原乡的路径。它用颠簸教会我们谦卑,用壮美唤醒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当车轮驶过万年冰川的遗迹,摇下车窗,呼吸那凛冽而清馨的空气,你会懂得真正的自由,是会藏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山水之间,藏在每一次与荒野的对话之中。</p>  <p class="ql-block">扎古录——作为“中国最美百公里”江迭公路零公里的起点,反过来也是江迭公路的终点。这里串联起洮河两岸美轮美奂的风景风情线,红顶木屋群及温泉康养小镇,形成了水墨画卷般的景观。沿途还有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贡巴寺。金碧辉煌的建筑和数以千计的转经筒,又一次刷新了我对寺院的认知。好东西可以看了再看,不厌其烦,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一路颠簸,来到洛克之路上的多让郭垭口,垭口海拔3775—3800米,整个山坡铺满绿草,大片鲜花盛开,周围是森严耸立的石壁深谷,令人望而生畏。它以其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湛蓝的天空,洁白的雪山,无瑕的白云和藏族文化特色闻名遐迩,特别是多让郭垭口迎风飘扬的经幡,更是人们必停打卡的地方。尽管停车困难,但也要驻足观看。高原草地本身就令人沉醉,远处山峦叠嶂,山峰高耸,抛向天空的五彩斑斓的“隆达”(风马纸)会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舞,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由藏人管理的私人自然观景台,上个简易厕所收费2元,边上还能洗洗手,不仅可以歇息,而且景色很美,对面的光盖山山势高峻巍峨、挺拔傲然,公路从山腰上穿过,起起伏伏,汽车经过时虽然会扬起灰尘,但也没有太多地影响这里的风景和游客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雾像一条洁白的哈达,缠绕着群山峻岭。车子开进江迭公路的时候,由于没有信号,会与世界失联一段时间,有人说这是人为的在作秀。公路两边景色在雨雾中算不上出彩和漂亮,远处裸露的灰白石灰岩山体半隐在流动的云雾中,像一把巨大的剑锋,劈开了天地。</p><p class="ql-block">车子快要驶出江迭公路的尽头,雨又大了起来,路上雨水混合着泥水,透过车窗望见近水远山半山腰处,已经密密麻麻地排了长队车流,好比大山的腰带。我对甘南藏区的印象,还停留在西藏海拔很高的藏区,脸色带有高原红的人们,喝酥油茶吃牦牛肉的浅显表象之中,可事实并非如此,这里已经非常开放了。</p><p class="ql-block">直到经幡与玛尼堆一次次、一片片闯入视野——它们出现得如此频繁、覆盖得如此广阔,比西藏有过之而无不及,远超我的想象。2023年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和阿里冈仁波齐脚下,也未曾见到过如此阵势,如此密度的信仰印记,让人陶醉神往和感动。藏民相信风穿过经幡和玛尼堆一次,即完成一次诵经。突然想起来在阿里冈仁波齐遇见的朝拜者,他悄悄话对我说:堆垒玛尼石头时要想三件事,为众生消业、为父母增寿、为来世铺路。</p>  <p class="ql-block">人生坎坎,山山而峦,不过尔尔。生活或许有风雨,前路或许有坎坷,旅行亦同人生总有的某个阶段,需要在苦厄与磨难中历练。一边承受生存的压力,不屈不挠;一边享受生活的开心快乐,寻找生计乐趣的点点滴滴闪光。忙时为了面包而打拼,闲时则让心灵自由自在飞翔,还有就是到了扎尕那想一探究竟的满心欢喜和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