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育,不是装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瓣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智育,不是AI算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是探索世界最锐利的一束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将雅致揣进行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将勇毅佩作勋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们从这里——301教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出发,去奔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远方那属于教育的光亮</b></p> <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第二批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四次集中研修进入第五日。课程以“内修人文、外拓科技”的双线并进,构建起美育浸润与教育智识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学员们解锁了“教”与“育”的深层关联,带来了直击内心的职业感悟,引导大家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变革中实现专业成长。</p> 以美育人——教美先育己,育己方达人 <p class="ql-block"> 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既承载中华文脉、又关乎未来教育方向的重要主题——美育。闫若婻教授认为,于个体而言,美育赋予我们发现与创造幸福的能力。它滋养心灵,让个体在平凡中体验深邃,于忙碌中安顿自我,这是数字时代无法被AI替代的“人的优势”。美育是发掘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与审美品味的重要方式,一个懂得美的学生,更能共情,更富创意,生活更具韧性。当审美成为全民素养,它便升华为一个社会的气质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闫教授鼓励全体学员将自然之美、人文之韵转化为可教可育的课程资源,在美育实践中,实现以美育心、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p> <p class="ql-block"> 戊夕老师以最具东方诗意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是美育的重要载体——中式插花为切入点,以“东方美学的入门心法”为主线,带领学员们一同走进“大美育”的广阔天地。课程溯源千年美学传统,阐释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取舍有度”“顺应自然”等哲学理念。在取舍、布局、立意之间,我们学会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与自我内心的对话。美育,正是这样一条通往内心的路径,它培养我们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让我们的情感得以安放,心灵得以滋养。教师教“美”,需先自身浸润于美、体悟美之本质。从中华美学精神中汲取“尊重差异、顺势而为”的智慧,才能在课堂上真正教会学生发现生命之美、生活之韵。</p> 五个小组的美育作品与实践感悟 <p class="ql-block"><b>(一)“木铎香桂”小组的作品:《静若晨曦》</b></p><p class="ql-block"> 以百合为主,点缀同色系的雏菊和剑兰,错落有致,配合藤编花篮,清新雅致。花朵含苞待放,静待花开,花未全醒,人已先安,如一晨清景替世界保留未被惊动的自己。又命名为“灿如朝露”:花团锦簇,灿烂生机,如朝露在晨光里折射璀璨光泽,既呼应花材的明亮色彩,又暗合东方哲学中“物之清新本真”的意涵,还让人联想到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在细微处巧妙插入金桂,象征木铎香桂小组永远团结在一起,绽放未经尘嚣扰动的灿烂。</p> <p class="ql-block"><b>(二)“一苇以航”小组的作品:《问秋》</b></p><p class="ql-block"> 整个作品宛如一首静默的秋日诗篇。古朴的球形陶罐为器,敛藏了秋的萧瑟,托起一室温润。几枝淡黄百合悠然绽放,花瓣舒展,似在探听秋的消息;周遭簇拥的翠绿枝叶,则是对盛夏生机最后的挽留,于疏朗间平添几许鲜活之气。作品以花问秋,意在言外。百合的清雅之姿,木樨冷香之雅,仿佛在轻声叩问这个季节的丰饶与静美。在闲适之中与自然的对话,它不追求繁花似锦的热闹,而是在浅黄与深绿的色彩交响、线与面的虚实构图里,营造出一份宁静深邃的秋日禅意。愿八桂教育家的问道之路,如一条静水深流的河,在岁月的河床中沉淀!</p> <p class="ql-block"><b>(三)“慎独致远”小组的作品:《小满•致远》</b></p><p class="ql-block"> 人生只求小满,知足方能致远。慎独致远组用花的意境,表达生活的态度。他们把百合的纯洁高雅,菊花的淡泊明志以及桂花寓意的富贵吉祥融为一体。作品传递出一种以平和之心,专注当下,积蓄力量的人生态度。寓意着八桂教育同行们保持稳健步伐,不被欲望羁绊,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远方稳步前行。</p> <p class="ql-block"><b>(四)“修己·弘道”小组的作品:《一清》</b></p><p class="ql-block"> 意思为清澈,清明,清静。得名于“天得一以清”,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一清自野地里来,野地里长,插花素材来自于天地自然,清纯无杂。用插花游戏来塑造我们完美人格,此处无花,清道中处处有花。烂漫深秋,问天,问秋,问一清。</p> <p class="ql-block"><b>(五)“诗意栖居”小组的作品:《桂馥百合·菊安岁宁》</b></p><p class="ql-block"> 宏观的寓意:桂枝喻立德树人,百合呈五育并举,雏菊现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三者共筑育人诗意图景。花道的寓意:桂花的“顺”、百合的“澄”、菊花的“康”,层层递进地诠释了对生活从外在顺遂到内心澄澈再到身体安康的美好期盼,更是一份饱含温度的生活祈愿,传递对生活的热忱与期许。</p> 守教育温度,育拔尖之才—— AI 时代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新生态 <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以《AI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为题,做了一场富含哲学思辨与实证研究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 AI 时代的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了全新认知与深刻收获。</p> <p class="ql-block"> 丁钢教授引导我们打破了对 AI 与教育关系的单向认知,让大家意识到,AI 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推动教育从“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育成”的关键力量,能帮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情感关怀;同时也让我们清醒认识到,若让 AI 沦为 “答案供给者”,可能削弱学生的判断与创造力,而深度阅读、面对面交流等传统方式,仍是数字时代不可丢的素养根基。这种“拥抱技术又保持审慎”的平衡思维,成为大家面对教育变革的重要共识。</p> <p class="ql-block">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认知上,丁钢教授提示我们要摒弃“拔尖人才是单一标准优胜者”的固有观念,理解拔尖人才需兼具智力、创造力与工作热忱,并聚焦“15 岁学生好奇心弱于10岁”的现象中,引导我们反思到“标准答案导向”对探究欲的抑制,重新叩问并明确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标准人才,而是唤醒每个孩子的独特潜能。</p> <p class="ql-block"> 丁钢教授还系统梳理了资优教育的加速与充实模式,指出当前教师教育在资优培养体系上的短板,并通过对比学科与科技竞赛,揭示科创人才选拔的困境。这引发我们顿悟:真正的公平,是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精准激发。讲座后,丁教授就学员代表的深度问题给予了精准解答。最后,王彦教授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享了自己的听课感受,为全体学员锚定了“技术赋能”与“育人为本”兼具的实践方向。</p> <p class="ql-block"> 当日的研修,以花道涵养美育精神,以AI激发教育创新,“美”与“智” 的碰撞为八桂教育者注入新养分。未来,我们必将携这份对教育温度的坚守、对创新育人的思考,在实践中深耕,为培育拔尖之才、点亮教育光亮笃定前行。</p> 部分学员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b>(蓝树民)</b>戊夕老师分享《花道,东方美学的入门心法》,并带领着我们实践了插花,每一个小组还做了学习分享交流。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我认识到,五育融合,形式可以精彩纷呈,而以插花为媒介,可以产生很好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专注力与耐性;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感受力;激发学生创造力与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接纳不完美”的生命哲学;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与焦虑;提升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p> <p class="ql-block"><b>(樊蓉)</b>听戊夕老师《花道,东方美学的入门心法》,深感美育意义重大。于教育,它如桥梁,带我们领略植物之美、色彩之谐,在插花与空间搭配等学习中,培育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让教育不止于知识,更有对美的追求。于自我成长,从花材选择到以花观己,在与花对话中,我们照见内心,修养身心,在中华美学精神浸润下,完成对自我的审视与成长,让生命因美育而更丰盈。</p> <p class="ql-block"><b>(陈慧)</b>今天的美育与人工智能的主题研修干货满满。丁钢教授关于“人工智能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令我深受启发。AI时代的教育变革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亟需我们直面的现实——既要善用技术工具提升教学效率,又要坚守“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本质。戊夕老师和闫若婻老师的美育课程则让我领悟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美与创造”的唤醒,用自然与艺术的力量滋养学生心灵,才能真正实现“卓越与公平协调”的教育理想。</p> <p class="ql-block"><b>(岑晓圆)</b>今天,上午沾染了花草的清香,下午触摸了未来的脉搏。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是根植于深厚文化底蕴的修养,同时又能勇敢拥抱时代的变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带着这份“静观内省”的智慧与“开拓创新”的勇气,在未来的道路上,既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做未来教育的探索者。</p> <p class="ql-block"><b>(莫秀春)</b>今天听了戊夕老师的讲座及现场实操,我体会到: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能够实现心灵的疗愈,重建工作情绪平衡。“接纳不完美”的哲学理念(如包容花枝的自然形态),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修正缺陷”的教育视角,转向“发现独特价值”的大美教育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支持。</p> <p class="ql-block"><b>(唐旭杰)</b>通过闫若婻教授和戊夕老师的讲座,让我对美育与教育有了全新认知。从追溯东方花道千年历史,品悟“美”的文化基因,到亲手剪枝构图,在取舍间读懂“教育如插花,无固定答案”的真谛,每一刻都充满启发。闫若婻教授的“花道四境”尤其触动我,这不仅是插花的智慧,更是教师成长的方向。未来我会以花为镜,将美育融入教学,用“因材施教”的理念,为学生搭建成长空间,做播撒“美”的教育者。丁钢教授的讲座让我刷新对AI时代教育的认知: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重构育人逻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再依赖传统灌输,需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p> <p class="ql-block"><b>(潘志锋)</b>戊夕老师的花道课,让我对美育有了全新感悟。原以为插花仅是技法的堆叠,却在老师讲解中发现,这方寸花器间蕴藏着东方美学的深邃哲思。老师将季节意趣融入花枝排布,更自然融入“育人思政”——修剪花枝是领悟取舍平衡,调整布局是参悟和谐秩序。下午丁钢教授的讲座,揭示出技术对教学模式的深层重塑:AI的介入使教育从“一刀切”转向“量身定制”,既突破传统讲授局限,又推动个性化学习发展。这让我对AI与教育的理解超越了工具层面,为我的教育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诗意栖居】组</p><p class="ql-block">组 长:蓝树民</p><p class="ql-block">组 员:周小龙、林娟娟、唐旭杰、莫秀春、关剑锋、潘志锋、樊蓉、岑晓圆、陈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