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教育的目光从单篇的精致剖析,转向整本书的浩瀚天地,教学便有了更辽阔的生长可能。10月22日,复州一小的老朋友栾文良老师再一次来到复州一小的校园,一场以“从‘整本书’到‘一片海’”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教研会就此展开,这场教研会如一缕清风拂过教师们的心房,以诗意开场,以深度对话铺陈,最终在思维的碰撞中留下满程星光。</p> <p class="ql-block">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p><p class="ql-block">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p><p class="ql-block"> 把人带往远方。</p><p class="ql-block">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p><p class="ql-block">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p><p class="ql-block">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p><p class="ql-block"> 承载着人类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教研伊始,一首《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为整场活动奠定了浪漫的基调。当诗句“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在录播室室里回荡,我们忽然读懂:整本书阅读的本质,便是为学生搭建一艘“心灵之船”,载着他们穿越文字的河流,抵达更广阔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随后,指尖拂过书的封面,那色彩与图案藏着作者的巧思;翻至封底,推荐语与书评又为故事埋下悬念——这便是整本书阅读的“初遇仪式”,教会学生从“第一眼”开始,与书籍建立联结。当栾老师介绍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意义时,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选择一本好书,便是为学生选择一位优秀的“精神向导”。</p> <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环节,莫过于一场“集体猜想”的狂欢。围绕“这本书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个个天马行空的猜想,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时的好奇与期待,更让我们明白:整本书阅读的魅力,始于“未知”,兴于“探索”,教师要做的,便是守护这份探索欲,而非提前揭晓答案。</p> <p class="ql-block"> 当教研进入“深度共读”阶段,我们聚焦书中第三章《晴朗的一天》。没有单向的讲解,只有平等的交流,精彩的是师生合作共读对话的模拟——对话间,文字的温度与角色的灵魂渐渐清晰。这让我们顿悟:整本书阅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而是“师生共赴一场文字之约”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 教研的尾声,两个启发性问题为这场旅程画上了“未完待续”的句号,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们更加迫不及待的想去读完这本书了,这正验证了栾老师说的那句“导读最大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p> <p class="ql-block"> 最后,栾老师对听课老师们的一番点拨,如明灯照亮了语文教学的核心路径。他说,阅读能力从不是十几篇课文能浇灌出的参天大树,真正的语文学习,藏在“读书、写作、积累”这三件事里。这三件事,不是孤立的步骤,而是相互滋养的循环,唯有坚持,才能让语文素养真正生根、发芽,长成属于每个学习者的繁茂森林。</p> <p class="ql-block"> 这场教研会,不仅是一次教学方法的交流,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回归:整本书阅读教给学生的,不只是文字的积累与情节的记忆,更是“与一本书温柔相处”的能力,是从一页纸的厚度里,看见一片海的辽阔。而我们作为教师,便是那引航的人,带着学生,在书的海洋里,慢慢走,深深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