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颂祖国:一场穿越历史与梦想的红色视听盛宴

郭子炎

金色十月 歌颂祖国经典作品展演 指导单位:<div>福建省文史研究馆</div><div>福建省音乐家协会</div><div>厦门大学艺术学院</div><div>主办单位:</div><div>厦门市思明区委宣传部</div><div>厦门市思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div><div>协办单位;</div><div>厦门大学工会</div><div>厦门市老战士合唱团</div><div>荣誉承办:</div><div>厦门市思明区音乐家协会</div><div>鸣谢:厦门大学学生处厦门大学后勤集团</div> 艺术总监:侯莲娜 杨镇<br>节目编撰:李晖<br>编排导演: 李鑫<div>主持人:王虹 李嘉乐 黄梓烨</div><div>舞台总监:杨素芳 张晶 周华萍</div><div>教工合唱排练指挥:李佳璇 黃梓烨</div><div>朗诵编排:雄志</div><div>童声编排: 郭育宁</div><div>节目单负责:杨素芳 周华萍<br>舞美灯光音响:五缘音乐厅</div><div>舞台场务志愿者: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同学</div><div> 白智允 王开平 王思涵 孙东怡 刘思诗</div><div>第十四、十五期马研班学员 李嘉乐 李倩 </div><div> 邓琳煜 苗凤云 宋欣蓉</div><div><br></div><div>时间:2025年10月18日 晚19:00<br>地点:五缘音乐厅</div> 艺术总监&指挥:杨镇 主持人:王虹 艺术总监:侯莲娜 朗诵编排:雄志 扬琴:赵艳方 琵琶:李昆丽 手风琴:郑静雅 舞台总监:杨素芳 小提琴:赵纯 大提琴:刘洋 编排导演:李鑫 古筝:张佳康 钢琴伴奏:徐琳 女高音:黄蔚 杨琴:李 立 民族女高音:杨 颖 主持人:王虹 李嘉乐 黄梓烨<div>三位主持人并肩而立的瞬间,姿态从容、气场契合,既展现出团队协作的默契,也以庄重又亲和的形象,为 “星火燎原,岁月如歌” 的上篇拉开序幕,很好地奠定了演出的正式基调。</div> 主持人:王虹 <div>王虹身着西装领带居中而立,沉稳正式的着装凸显出主场气场</div> 主持人: 李嘉乐 <div>女主持人米黄色长裙的质感在灯光下更显温婉</div> 主持人: 黄梓烨 上篇: 圣火燎原 岁月如歌/ 小型戏剧《囊萤星火》<br>编导:李鑫、杨帆<div><br></div><div>剧目简介<br><br>厦门大学囊萤楼宿舍,是福建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中共厦门大学支部的诞生地(1926年2月)。在进步学生罗杨才等人的领导下,这个支部点燃了福建革命的星星之火,积极发展组织、领导工农学运动,深刻影响了福建的革命进程。罗杨才作为杰出的领导人,最终在1927年的反革命政变中壮烈牺牲,他的事迹是福建革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br>《囊萤星火》不仅还原了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历史瞬间,更描绘出革命青年在黑暗中摸索光明、在压迫中寻找出路的坚定步伐。</div> 小话剧:《囊萤星火》<br>编剧:李鑫、杨帆<br><div>表演:郑乐铭 王赛林 张钰聪 张照伟 李倩 卢康欣<br> 杜天幸 蔡雨晗 陈艺佳 林晓雅 苏沅晞</div><div> 刘婉贞 刘雨桐 张语航 吴其馨 徐慕宁</div><div> <br> </div> 画面精准复刻 1926 年中共厦大支部诞生的场景,演员身着年代服饰,或围坐议事、或传递文件, 还原了 “党支部诞生的历史瞬间”,更让罗扬才等革命青年 “摸索光明、寻找出路” 的坚定,通过具象场景传递,让 “福建革命星星之火” 的历史意义更易感知。 镜头聚焦角色眼中的炽热与坚定, 紧握拳头、昂首发言的姿态,精准呼应 “在压迫中寻找出路” 的精神内核。无需繁复布景,仅通过人物神情与动作,便凸显出罗扬才事迹的 “不朽丰碑” 意义,也让 “向革命精神致敬” 的主题更具冲击力,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敬畏与共鸣。 演员表演精准复刻历史,昏暗灯光下 “秘密活动” 的细节,既凸显 “纪念历史” 的文艺属性,更让 “黑暗中的小火光” 具象化,直观传递出革命精神的珍贵,唤起观众对历史的敬畏。 镜头聚焦演员眼中对 “小火光” 的珍视,透过这一细节,既呼应 “让今天青年看见火光” 的深意,也让 “向革命精神致敬” 的内核更易引发共情,画面有温度且充满精神力量。 女声独唱:《映山红》(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br>作词:陆国柱 作曲:傅庚辰<br>演唱:杨颖<br> 杨颖投入演唱的瞬间,眼神里的深情与轻柔的肢体动作,将《映山红》的温婉与坚定诠释得淋漓尽致。单人特写既展现了演唱者的专业素养,也让红歌里的怀旧与敬意更易引发共鸣,贴合 “岁月如歌” 的篇章意境。 红色长裙在舞台灯光下格外亮眼,与《映山红》的红色意象完美呼应,她站姿优雅,仿佛将歌曲里的深情融入着装与姿态中,直观传递出 “委婉优美” 的演唱氛围,画面与歌声的情感张力高度契合。<div>她投入的神情,红色长裙的质感与她传递出的温柔歌声相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在诠释《映山红》的情感内核,让 “淋漓尽致展现歌曲场景与情感” 的特点通过画面具象化,感染力十足。</div> 配乐诗朗诵:《金秋颂歌》<div>编撰:李晖</div><div>朗 诵:雄志</div><div>齐 诵:厦门大学第十四、十五期马克思主义学研班学员:</div><div> 李嘉乐 李 倩 邓琳煜 苗凤云 宋欣蓉</div><div>画面中雄志身着西装居中领诵,姿态挺拔显庄重;五位女生黑裙白上衣整齐列队,简约着装透着干练。整体队列规整、着装协调,既凸显 “配乐诗朗诵” 的正式感,也让《金秋颂歌》的赞美之意通过整齐的画面传递,贴合 “歌颂祖国” 的大气氛围。</div><div><br></div> 雄庄领诵时坚定的眼神, 女生齐诵时专注的神情,黑白与西装的着装对比,让领诵与齐诵的配合感更鲜明。细节里满是对《金秋颂歌》的投入,也暗合 “岁月如歌” 中对美好时代的致敬,画面有温度有力量。 古筝三重奏:《井冈山上太阳红》<div>改编:赵曼琴重奏编配:张佳康<br></div><div>演奏:张佳康 孙乐怡 刘思诗<br></div><div>画面中张佳康 孙乐怡 刘思诗三位艺术家端坐演奏,古筝排列整齐,指尖起落间尽显专注。素雅的着装与古筝的古典质感相衬,既凸显 “三重奏” 的协作默契,又让《井冈山上太阳红》的红色旋律仿佛透过画面流淌,与 “星火燎原” 的主题深度呼应。</div> 画面里张佳康 孙乐怡 刘思诗端坐筝前,指尖同步起落,姿态专注又默契。古筝的古典韵致与她们熟练的技法相衬,仿佛能让人听见《井冈山上太阳红》的激昂旋律,既凸显了 “技术娴熟、乐感强” 的专业度,也让 “美好视听享受” 的氛围直观传递,与 “星火燎原” 的红色主题呼应得恰到好处。 弦乐四重奏:《情深谊长》<div>作曲:臧东晟 编曲:丁芷诺<br></div><div>演奏:第一小提琴:赵纯</div><div> 第二小提琴:郭珺<br></div><div> 中提琴:李昊宸</div> 大提琴:刘洋<br> 第一小提琴:赵纯 第二小提琴:郭珺 中提琴:李昊宸 大提琴:刘洋 画面中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演奏者围坐协作,乐器姿态错落有致,弓尖起落间尽显默契。规整的演奏阵型既凸显 “四重奏” 的和声质感,也让《情深谊长》的温婉旋律仿佛透过画面流淌,贴合 “岁月如歌” 的篇章意境,传递出细腻的情感张力。 手风琴齐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div>作曲:吕其明编曲:郭伟湘<br><div>演奏者:郑静雅(领奏)<br></div></div><div>齐奏: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23级同学:白智允王开平<br></div><div>厦门大学附属学校厦门市音乐学校中学生:林悠宸<br> 王丁畅 梁静恩 张文睿<br></div><div>钢琴伴奏:2023级学生:王思涵<br></div> 镜头捕捉到风箱开合的力度变化、指尖跳跃的节奏差异,精准对应曲目里不同段落的情绪 —— 或模拟火车轰鸣,或营造紧张氛围,或传递欢快感。细节里满是对曲目的精准诠释,让 “形象好听” 的感受透过画面直达人心,完美贴合 “岁月如歌” 里对经典故事的致敬。 琵琶齐奏:《游击队之歌》<div>作曲:贺绿汀改编:刘德海<br></div><div>领奏:李昆丽<br></div><div>齐奏:厦门大学教师快乐琵琶团:</div><div> 李捷 张冰 张秀丽 王丽娟 陈源玥</div><div> 吴旭莉 刘珊珊 薛小勤 韩冬丽 李慧文</div><div> 朱成丽 文新兰 韩秀丽</div><div>男声伴唱:厦门市老战士合唱团<br></div> 镜头聚焦于琵琶弦上灵活的轮指动作,或是老战士合唱团成员眼中的坚定,将曲目里的 “战斗气息” 与 “信仰力量” 具象化。细节里满是对经典的敬畏,让观众仿佛能听见旋律里的热血,完美贴合 “歌颂祖国” 的庄重氛围,感染力拉满。 画面里 13 位老师身着蓝绿短袖长旗袍,手持琵琶整齐列阵,色彩清新雅致;后排老战士合唱团成员西装白衬衫配领结,身姿挺拔。蓝绿旗袍与正装的视觉搭配和谐亮眼,琵琶的清脆与浑厚男声透过画面仿佛能听见,既凸显 “场面好看” 的视觉优势,也让《游击队之歌》的力量感拉满,贴合 “星火燎原” 主题。 扬琴二重奏《橄榄树》<div>作曲:李泰祥 编配:王文礼<br></div><div>演奏:赵 艳 方 李立<br></div> 画面中两位演奏者端坐扬琴前,琴槌起落间动作默契同步,扬琴的雅致外观与柔和灯光相衬。既凸显 “二重奏” 的协作感,也让《橄榄树》的悠扬旋律仿佛透过画面流淌,为 “岁月如歌” 的上篇收尾,传递出细腻又舒缓的情感,与此前红色主题形成温和过渡。 女声小组唱:《绣红旗 红梅赞》<div>作词:阎肃 作曲:羊鸣、姜春阳、金砂<br></div><div>领唱:黄蔚<br></div><div>小组唱:杨素芳 潘秀华 黄璐琼 魏绍雯 周华萍</div><div> 李 晖 杨 颖 王巧瑜 冀聪聪 林瑞莲</div><div> 李雪莹 张 卫 庄顺华 张桂嬅 姚林霞</div><div>李 玲 周 莲 苏静静 杨 灵 苏秀芳 金莉莉</div><div> <br> </div> 黄蔚老师身着蓝裙、红上衣搭配白长领带,身姿挺拔领唱,气质宛如 “江姐” 般端庄坚毅;身后小组唱成员整齐配合,整体画面既凸显领唱的核心地位,也让《绣红旗》《红梅赞》的红色意境与人物气质深度融合,庄重感与感染力拉满。 镜头聚焦演员们轻拢红旗、模拟刺绣的温柔手部动作,或是眼中对红旗的珍视神情。无需全景铺垫,仅通过这些细节,便将歌声里的深情与革命者的信仰具象化,让 “热爱” 的情感更细腻动人,完美承接红色主题。 演员们摆出错落有致的造型,配合贴合歌词的手势,队列既整齐又富有层次感。鲜艳的服饰与默契的肢体语言相衬,将《红梅赞》里红梅的坚韧与革命者的气节直观呈现,让歌曲的内涵通过视觉与听觉完美融合,感染力十足。 镜头聚焦演员们象征红梅绽放的手势,或是眼中透着坚定的神情,每一个动作与表情都精准呼应《红梅赞》的意境。没有多余干扰,仅通过这些细节便将歌曲的核心意思传递到位,让 “完美表达” 的效果透过画面直达人心。 下篇:同心筑梦续写荣光<div>合唱:厦门大学教工合唱团、</div><div> 厦门市老战士合唱团、 <br> 厦门大学音乐校友小分队 </div><div> 厦门大学马研班部分同学</div><div>演奏:厦门市思明区音乐家协会管弦乐团、</div><div> 厦门大学学生艺术团乐队</div><div>指 挥: 杨镇</div><div>钢琴伴奏: 徐琳<br><div><br></div></div> 画面中田厦大教工合唱团、厦门市老战士合唱团等多支队伍共同表演的合唱, 凸显《同心筑梦,续写荣光》的主题气势,也让整场演出的红色基调升华,满是团结奋进的氛围。 领唱与合唱:《我们的中国梦》<div>作 词:王晓岭 作曲:孟庆云</div><div>领 唱:侯莲娜</div><div>童声伴唱: 郭卓岩 李明择 赵张佳音 赵张佳乐</div><div> 白正言 高乙璇 李奕辰 简亦扬 </div> 画面中侯莲娜教授身姿挺拔领唱,声音清亮有力;7 位童声伴唱排列整齐,神情纯真;后方多支合唱团 默契配合,指挥杨镇手势坚定。成人声的浑厚、童声的清澈与乐器的悠扬相融,既凸显 “领唱 + 合唱 + 童声伴唱” 的丰富层次,也让《我们的中国梦》的家国情怀满溢画面,完美契合 “同心筑梦” 的下篇主题。 镜头聚焦侯莲娜教授,她神情专注、姿态从容,洪亮优美的歌声仿佛透过画面传递。舞台灯光勾勒出她的气质,既凸显其专业功底,也让 “受大家欢迎” 的现场反响直观可感,完美诠释《我们的中国梦》的家国情怀。 合唱:《炮台之魂》<div>作词,作曲:杨镇</div><div>钢琴伴奏:姚义宁</div><div><br><div><br></div></div> 钢琴伴奏:姚义宁 合唱团成员眼中的坚定、紧握拳头的演唱姿态,这些细节精准诠释了歌曲的 “雄壮激动”,让 “炮台之魂” 的精神力量具象化,唤起观众对历史与家国的共鸣。 画面中杨镇教授站于前方,指挥手势有力且富有张力;身后多支合唱团成员神情庄重, 整体场面既整齐又充满气势。作为词曲作者与指挥,他的引领让曲目更显厚重,完美传递 “炮台之魂” 的精神内核,贴合 “续写荣光” 的下篇主题。 合唱: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曲目)<div>作词: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div><div>朗诵:王虹</div><div>钢琴伴奏:徐琳</div><div><br></div><div><br></div> 钢琴伴奏:徐琳 画面中多支合唱团成员列队整齐,歌声雄浑有力;管弦乐团奏响激昂旋律,指挥杨镇手势富有张力,整体场面恢弘壮阔,完美还原《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将黄河的奔腾与家国情怀满溢画面,深化 “同心筑梦” 的下篇主题。 聚焦王虹,他眼神坚定、语气有力,每一个停顿与重音都精准贴合《黄河大合唱》的基调。无需过多背景,仅通过他的神情与声音张力,便将 “引观众入场景” 的效果具象化,为后续合唱铺垫出磅礴的情感基调。 男中音独唱:《黄河颂》<div>演 唱: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23级声乐研究生:龚杰鹏<br><div><br></div></div> 画面中龚杰鹏身姿挺拔,男中音浑厚有力,正将《黄河颂》的豪迈与深情娓娓道来, 作为厦大艺术学院研究生,他的专业演绎既展现个人实力,也让《黄河颂》的民族情怀落地,承接并升华《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氛围。 女高音独唱:《黄河怨》<div>演 唱: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声乐研究生:张佳演</div> 画面中张佳演身姿优雅,女高音清亮又饱含情感,将《黄河怨》的细腻心绪与深沉内涵娓娓道来;她眼中的共情与投入,每一个发声都精准传递出《黄河怨》的情感张力,清亮的女高音既不失力量,又满含细腻,让曲目里的复杂心绪透过画面直达人心,引发观众对《黄河大合唱》情感内核的深度共鸣。 大 合 唱:《保卫黄河》 画面中管弦乐队演奏姿态铿锵,乐器声雄壮有劲;后方多支合唱队伍列队整齐,歌声坚定激昂,整体场面恢弘壮阔。既凸显 “坚定、雄壮、有号召力” 的氛围,也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与意志直观传递,完美诠释《保卫黄河》的精神内核。 镜头聚焦管弦乐队成员有力的演奏动作,或是合唱成员眼中的坚定与激昂,两者相辅相成。无需全景铺垫,仅通过这些细节便将 “保卫黄河” 的磅礴气势与抗战意志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演出氛围达到高潮。 画面中观众们坐姿端正,静静聆听,目光聚焦舞台;舞台上《保卫黄河》的雄壮旋律与合唱气势透过画面溢出,观众们或微微颔首,或眼中泛起共鸣的光芒,清晰展现出 “情绪被调动” 的状态,完美呈现这场演出的感染力。 结束曲:《歌唱祖国》<div>全体合唱演员手持小国旗,随音乐节奏整齐飞舞,红色国旗与激昂歌声相映,搭配管弦乐团的伴奏,整体场面热烈又充满仪式感,将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满溢画面,为整场演出收尾。</div> 镜头聚焦演员们手中飞舞的小国旗,以及他们脸上激动自豪的神情,国旗的红色与专注的演唱状态相融,既凸显 “随节奏飞舞” 的动感,也让《歌唱祖国》的情感更显真切,感染力十足。 观众席的观众手持小国旗,同步随节奏飞舞,红色旗帜汇成一片海洋;《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仿佛穿透画面,整个音乐厅被热烈氛围包裹,演员与观众的互动直观传递出对祖国的赤诚热爱,为演出画上完美句点。 所有演员整齐站立于台前,或鞠躬致意,或挥手微笑,神情中满是真诚与自豪;台下观众则报以热烈掌声,部分人仍挥舞着小国旗,热烈氛围与此前《歌唱祖国》的高潮相衔接,为整场演出画上庄重而圆满的句号。 领导与全体演员整齐列队于舞台中央,手持小国旗的演员们脸上洋溢着笑容,领导与核心演员亲切并肩,背景仍可见演出相关布置,整体氛围庄重又充满喜悦,定格下这场红色主题演出圆满落幕的珍贵瞬间。每个人的神情中都带着对演出成功的自豪,细腻展现出 “同心筑梦” 主题下的凝聚力。<div><br></div> 金秋十月歌颂祖国经典作品展演点评<br>本次展演以 “红色传承” 为魂、“同心筑梦” 为核,是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视听盛宴,可从三方面简要概括:<br>主题脉络清晰,情感层层递进:展演以上篇红色经典回望历史、下篇同心筑梦续写荣光为结构,从《绣红旗》《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厚重,到《我们的中国梦》《歌唱祖国》的时代豪情,形成 “忆往昔 — 抒壮志 — 颂祖国” 的情感闭环,精准呼应 “歌颂祖国” 核心,引发观众强烈共鸣。<br>阵容多元专业,演绎富有张力:从厦大教工合唱团、老战士合唱团到声乐研究生、童声伴唱,多群体协同展现出高水准艺术素养;侯莲娜教授的洪亮领唱、龚杰鹏的浑厚男中音、张佳演的 女高音,搭配杨镇教授的原创与指挥、王虹的磁性朗诵,让每首作品都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管弦乐团的伴奏更强化了曲目磅礴气势。<br>互动氛围热烈,家国情怀落地:演员手持小国旗飞舞、观众挥旗跟唱,尤其是《歌唱祖国》全场齐唱时,音乐厅内红色涌动、歌声飞扬,实现了 “演员演情、观众共情” 的双向奔赴,将对祖国的热爱从舞台延伸至全场,让红色精神与家国情怀真正融入现场每一位参与者心中。 摄影摄像编辑:郭子炎 摄影摄像:俞国柱 摄影摄像:邹剑 监制:杨素芳<div><br></div><div>2025年10月18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