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湖的主要景点~伍相祠.壕股塔和湖心岛

姚先生

<p class="ql-block">伍相祠位于嘉兴南湖的西南侧,是为纪念伍子胥而建。此景点主要包含伍子胥像、壕股塔、钟楼、鼓楼等,其中壕股塔是古时嘉兴[七塔八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伍相祠与壕股塔是南湖周边的核心人文景观。2010年,原“壕股塔院”正式改名为“伍相祠”,二者整合为集历史纪念、宗教文化与登高揽胜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照壁正对着伍相祠大门。</p> <p class="ql-block">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忠臣,因辅佐吴王阖闾兴兵伐越、修筑阖闾大城(今苏州)闻名。他曾在嘉兴胥山(今属嘉兴市南湖区)练兵,并在此留下历史遗迹。嘉兴人民为纪念其功绩,于南宋时期在胥山附近建立祠堂。</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左右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迎面就是供奉伍子胥的大殿,门上高悬“春秋大义”匾额,两边的对联是,“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生为相国,死做涛神”。</p> <p class="ql-block">伍子胥</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担任吴王夫差的相国,在吴越屡次战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伍子胥为官期间,曾带兵驻扎嘉兴操练御敌,他以骁勇善战、赤胆忠心而深受百姓爱戴,但由于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伍子胥举谏不进反被賜死,时值五月初五。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了此处百姓祭祀伍子胥之日,祭祀所保留的风俗成为了我国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来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伍子胥塑像左手握剑,右手捋须,两眼炯炯有神,大义凛然地立于堂前,堂上的匾额“惟忠斯怀”。</p> <p class="ql-block">伍相祠内的许愿池。</p> <p class="ql-block">壕股塔是古时嘉兴“七塔八寺”之一,因“北临城壕, 其水曲如股”而得名。现塔高七层,塔身为阁楼式,沿袭了宋代建筑风格。壕股塔是嘉兴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塔。</p> <p class="ql-block">壕股塔(高63.36米,七层阁楼式)</p> <p class="ql-block">壕股塔阁楼四周有回廊,沿袭宋代建筑风格。每层的四角翘檐上搁置一个精致佛像,下面垂挂古朴风铃,呈现“影荡玻璃碎,风铃柳外高”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登上壕股塔,南湖美景尽收眼底,湖心岛上的烟雨楼,在葱绿的植被中,只能看到个尖尖。湖的一边可以看到一座山,那可能就是胥山吧。之所以在这里建伍相祠就是因为伍子胥曾在胥山操练兵马。这在元代诗人的诗里可以看出。</p> <p class="ql-block">端午纪念伍子胥和屈原的传说演变</p><p class="ql-block">伍子胥死后,吴国百姓感念其忠义,将其尊为“涛神”(或“波神”)。民间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常在钱塘江掀起波涛。因此,江浙一带逐渐形成“五月五日迎涛”的习俗,以祭祀伍子胥。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中明确记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里的“伍君”即伍子胥,说明东汉时已有五月初五纪念伍子胥的民俗。唐代以后,随着屈原故事的广泛传播,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逐渐占据主流,但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的传统仍得以保留。2006年,“苏州端午节”(以纪念伍子胥为核心)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胥门(伍子胥主持修建的苏州古城门)至今仍是苏州端午公祭伍子胥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壕股塔码头可以坐船去湖心岛</p> <p class="ql-block">南湖渡船</p> <p class="ql-block">南湖景色</p> <p class="ql-block">停靠湖心岛码头</p> <p class="ql-block">湖心岛面积约17亩,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s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城河,堆土于南湖湖心所垒成的人工小岛。嘉靖二十八年(公元I4o年),移建烟雨楼于岛上。清代以后,来许亭、清库堂、 鉴亭、宝梅亭、御碑亭等建筑相继建成,形成了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p> <p class="ql-block">烟雨楼是嘉兴南湖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现已成为岛上整个园林的泛称。烟雨楼,因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而得楼名。而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图。而今登烟雨楼望南湖景色,别有情趣,夏日倚栏远眺,湖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春天细雨霏霏,湖面上下烟雨朦胧,景色全在烟雾之中。</p> <p class="ql-block">清晖堂位于南湖湖心岛,由嘉兴知府许瑶光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主持修建,作为登岛游客的首个门厅建筑。其名称“清晖”寓意清晨阳光,暗含对清政府的颂扬。建筑群包括主厅、南北厢房(菱香水榭、菰云簃)及御碑亭,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八次登临南湖湖心岛,岛上至今完好保存着两块御碑和乾隆的十四首诗。其中,西御碑分别刻有乾隆第一次和第二次南巡至此留下的诗句,东御碑刻有乾隆第二次和第三次南巡至此留下的诗句。诗中将南湖美景作了详尽的描绘,充分显现出乾隆皇帝对南湖的喜爱与留恋。</p> <p class="ql-block">乾隆诗碑亭~乾隆在位时六巡江南先后题诗十四首,盛赞南湖的湖光水色,后人筑亭以立碑,此为东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烟雨楼以建筑之美、历史之厚重、自然之灵动,成为南湖的标志性景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烟雨楼不但是嘉兴的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浙江的重点古迹名胜。《烟雨楼史话》中详细考证了烟雨楼的来历,并介绍了南湖风景。嘉兴旧府城外有两个湖,城东南叫滮湖,城西南的叫鸳湖,二湖相连(中间有桥相隔),总称南湖。这湖,就是共产党创始者们泛舟湖上,召开中共一大的南湖。据考证可知,现存之烟雨楼系民国七年(1918年)重建,抗日战争中亦有部分损毁。烟雨楼起自五代,清康乾时期最胜。“烟雨楼”三字初见在宋朝南渡以后。谓:“烟雨楼”的名称,历史上最先见到的记载,是《嘉禾志》中宋吴潜作的一首《水调歌头》词,“题烟雨楼”。</p> <p class="ql-block">钓鳌矶~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嘉兴知府龚勉在烟雨楼周围增筑亭榭,共十二景观,名曰“瀛州胜景”。其中在烟雨楼南面临水拓台为垂钓之处,并题书“钓鳌矶”三字刻在石上。</p> <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纪念船</p><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中途由于受到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八月初,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中共“一大”南湖续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庄严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烟雨楼前的这条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船内保留着八仙桌、太师椅等仿古家具,以及金龙、飞龙等木雕装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红船后面的这条小船是当年接送代表上船开会时用的。</p> <p class="ql-block">访踪亭建于1985年,是为纪念中共“一大”代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1964年4月5日重访南湖时所题诗句而建。亭名由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题写。</p> <p class="ql-block">从湖心岛回来的下船码头是会景园</p> <p class="ql-block">停靠会景园码头</p> <p class="ql-block">会景园望湖广场的望湖楼台</p> <p class="ql-block">望湖广场的烟雨楼前</p> <p class="ql-block">会景园休息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