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牧歌儿</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345630</p><p class="ql-block">插图: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配乐:红梅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与“红书”相遇,是小学三年级那个飘着油墨香的午后。县城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推着售书车进校园,班主任拿起一本封面印着少年与小驴的书,轻声对我说:“这本《永路和他的小叫驴》里,藏着小英雄最勇敢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攥着攒了许久的3角钱买下它,课桌上、树荫里、油灯下,都成了我与书中英雄相遇的角落。永路牵着小叫驴传递情报时的机敏,铁锁面对敌人时的临危不惧,那些文字像一束光,在我心里种下了英雄的种子。彼时的我尚不懂得“牺牲”的沉重,只记得合上书时,胸口涌动着一股热流,总想象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做个勇敢的人。从那时起,“红书”成了我的偏爱,每每听到谁有红书,总要想办法借来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初中以后,我读了更厚重的红书。《红岩》里江姐面对竹签酷刑时的坚贞不屈,让我在夜晚读得热泪盈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誓言,被我工工整整抄在笔记本扉页;《青春之歌》里林道静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让我懂得英雄不仅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更是心怀信仰的追光者。那时的我,曾把“活着当英雄,死了当烈士”当作人生信条,总觉得生命就该轰轰烈烈,要像书中的人物那样,在时代的浪潮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课间和同学讨论书中情节,争论谁是最勇敢的英雄,红书里的故事,成了我们青春里最热血的注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那些曾浸润我青春的红书,成了我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也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站在讲台上,我常常把《永路和他的小叫驴》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看着他们像当年的我一样,睁着好奇的眼睛追问“永路后来怎么样了”,我知道,英雄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悄悄发芽。我会带着学生共读《红岩》,当讲到江姐在狱中绣红旗时,我指着课本里的插图,告诉他们这面红旗里藏着革命者对家国的赤诚;我会把保尔的誓言写在黑板上,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怎样的青春才算有意义”,引导他们明白,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认真听讲的每一堂课里,藏在为理想拼搏的每一个清晨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班里的孩子在作文里写:“老师说江姐的手很疼,但她的心不疼,因为她想着国家能变好。我也要像她一样,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贡献力量。”看着稚嫩的文字,我忽然读懂了红书于我的另一重意义——它不仅照亮了我的成长路,更让我成为了“传光者”。在批改作业时,我会在学生的作文旁写下红书中的英雄语录;在班会课上,我会组织“红书故事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心中的英雄;在校园读书节,我会和学生一起编排《青春之歌》的短剧,让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成为他们理解信仰与担当的窗口。那些曾融入我骨血的英雄精神,就这样通过一堂堂课、一个个故事,传递给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而这份传承的过程,也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它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在师生的共读与共鸣中,一代代延续的精神血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年以来,再读那些熟悉的红书,心境早已不同。重读《红岩》,不再只惊叹江姐的勇敢,更能读懂她背后无数革命者的信仰与坚守;再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明白保尔的英雄主义,不仅在于战场上的冲锋,更在于病痛缠身时仍坚持写作的坚韧。曾经以为英雄是遥不可及的传奇,如今才懂得,英雄可以是平凡生活里坚守初心的人,是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人——就像在讲台前坚守数十年的自己,把红书里的家国情怀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便是我作为教育者的“英雄主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书伴我走过数十载光阴,从懵懂孩童到教书育人的园丁,它早已不是简单的书籍,更像是一位引路者、一座桥梁。那些书中的英雄,早已融入我的骨血,让我在面对教育路上的挑战时,始终保有一份勇气与坚定;让我在平凡的教学日子里,始终记得以书为媒,把家国情怀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红书里的英雄情结与家国信仰,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在教书育人的传承中,愈发清晰而厚重,让我深知,每一次翻开红书,每一次向学生讲述英雄故事,都是在为这份家国情怀续写新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