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调元纪念馆位于罗江城郊玉京山上,为纪念清代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李调元是与明朝新都扬升庵齐名的明、清两朝四川最有名的文学家。这大门的题词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书就,还记得他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入口处的大型雕塑《文𡶶函海》雕塑群像依次是李调元(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李鼎元、李冀元、李化楠(李调元父亲)。四李都是饱读群书博学之士,参加科考均为进士,李氏三兄弟偕入翰林院研学成为清贵,国家重点培养儲备人材。其中李调元文学成就最高。他编刊《函海》丛书152种,将明朝扬慎以来的四川政论文化继承研究整理。他将宦游各地的戏剧元素融入川剧,首次收录巴蜀文献并出《剧话》、曲话》,主张四川戏剧语言继承发扬元之风格,使川剧这个地方表演形式成为独立剧种,他编剧的一些经典川剧作品至今影响着川剧的发展和演唱。他和父亲共同整理编写川菜菜谱《醒园录》,首次将川菜制作流程编著成书,使川菜成为八大菜系之一。他用宦资修建的万卷楼收藏聚集了十多万卷蜀中的历史和时代的珍贵文献,是当时四川最大的藏书楼,在他晚年时被火毁于乱民之中。这也是他不久就撒手而去的主要原因。看到这些不禁让人掩卷而涕。多年前我就从四川出版的月刊《龙门阵》里读到李调元的故事,更为万卷楼的被毁叹息。</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闭馆整修,我在出租车师傅帮助下从后门进入,在纪念馆一展厅外匆匆留念。仔细看看匾额,发现题词者为已经仙逝的老革命、原《四川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省书法协主席李半黎先生所书。先生健在的时候,无论是谁求字有求必应,他的原则就是不收分文润笔,有名的不要钱。四十岁前我也经友人帮助求得一幅墨宝,看到这熟悉的字迹,感慨岁月流逝太快,我的那幅“位卑未敢忘忧国”也不知道在哪儿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李调元故里碑也是诗人贺敬之写的,不知你可看到照片上碑里浮现出我拍照片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曾在《龙门阵》里读到先生在赴湖南主考乡试时,当地学昔会者为难出联:洞庭湖,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先生从何而来?先生答曰: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官从天而降。来势汹汹浪淘天,(以湖水喻湘地文才高)回势大气天上来(以天上喻朝𨑳威严)。</p> <p class="ql-block">趣闻轶事《龙门阵》上甚多,据悉李调元父亲在他7岁之时考其学问,出对:曹子建七步成诗,他被难住了,回话:李调元一时无对。李父听后大喜,得此佳儿,更得用心调教。</p> <p class="ql-block">馆内四周墙壁均有精美的诗词书法雕刻于上,彰显馆内的文化氛围浓郁。先生曾经的对联精品也流传于今。记得《龙门阵》里读到先生宦游时在一座寺院遇到一和尚展示明朝时唐伯虎在一和尚所画荷花上题联:画上荷花和尚画,并曰:后人难以为答。时间过去很久了,此刻遇上李调元,先生略一思虑提笔书就:书临汉贴翰林书。充分体现其深厚内涵和独特急智。传说一旅店主有一貌美女子,一借住书坐欲结秦晋之好,女子出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书生久思不成气绝。遂后此屋常常半夜无人吟声不绝,无人敢住此屋。先生当即对曰: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从此此屋再无杂声。先生的诸多楹联奇清正绝,在清代楹联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先生宦途不顺,屡遇奸人污恶,被从军新疆,遇赦后辞官专注学问,终成大家,旁及川菜川剧,至今国人受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