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节课讲到随着元朝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宋朝的灭亡仅是时间的问题,三百年基业终究无力回天。</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宋朝的起源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宋朝,少了许多血腥,赵匡胤继位后,通过“杯酒释兵权”虽解除了拥兵自重的后顾之忧,再加上宋朝日后的重文轻武,但也导致了军事上的孱弱。不过从《清明上河图》和宋朝发明的最早的纸币“交子”可看出宋朝的经济是繁荣的。</p>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上位后立誓三条。一是善待柴氏子孙,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赵匡胤皇位是后周周恭帝柴世训被迫禅让的。他没有像之前诸如刘裕、李渊及黄巢等对前朝人大开杀戒,斩草除根。从《水浒传》里柴进家世殷实可见一斑);二是不杀读书人及进谏的言官。(如北宋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就因此得以躲过一劫。再如南宋贾似道拜相期间,排斥异己,独揽大权,1275年,贾似道率精兵13万出师应战元军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江中),大败,乘单舟逃奔扬州。群臣请求诛杀贾似道,但也仅被贬,终为仇人所杀);三是不让南人当宰相,但这个后来就废了,王安石就是南方人。此三条真假存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军事上孱弱的宋朝,靖康之变后,此时已剩的半壁江山风雨飘摇,被后人称为“宋末三杰”的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也仅仅是尽人力而听天命。实回天乏术,仅尽臣子之责。像文天祥,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退守余杭。后奉命与元军议和,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伶仃洋里叹零丁,惶恐滩上说惶恐”,文天祥的故事,人尽皆知,这里就不赘述。(陆秀夫和张世杰后文会有所涉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说回南宋末年的朝廷,1274年,当元朝兵临城下时,宋度宗驾崩,宋恭帝即皇帝位,尊谢道清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宋已岌岌可危,朝官见国家有难,往往匿名逃走。谢道清命令在朝堂张榜说:我国家三百年来,对待士大夫不薄。我与嗣皇帝遭遇国家多难,你们大小臣子们不能出一计以救时艰,京官则弃官逃走,地方官则丢印弃城,逃避艰难苟且偷生,哪里还像人的作为?又怎么见先帝于地下?天命并未改变,国法尚还存在。凡在官府者,尚书省即发与一份薪水;弃国而逃者,御史台纠察上报。”</p><p class="ql-block"> 1275年10月,元军攻破常州,谢道清派陆秀夫等上前去请和,元军不同意。1276正月,约议向元朝称臣未允,文武百官多暗中逃走。谢道清无奈秘密安排江万载摄行军中事,带兵暗中保护宋恭帝赵罡和赵昺等部分赵宋皇族及部分宋庭机构撤离临安,准备重建宋朝。</p><p class="ql-block"> 二月,元军进驻钱塘,南宋全然失去了抵抗能力。为保全临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谢道清派左丞相吴坚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将降表进呈给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三月,元掳走恭帝等南宋君臣押往大都,谢道清正患病在床,由元军监视,暂时留在临安。八月,谢道清被元军从临安押往大都居住,降封寿春郡夫人。七年后,谢道清74岁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汪元量写诗讽刺投降一事,“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谢道清归降一事,自然众说纷纭,宋本缺乏坚守传统,且临安作为平地也无险可据,即使打也是以卵击石,何况时已无可用之人。之前襄阳坚守了13年,消耗了大量兵力,四川坚守了10年,且让元大汗蒙哥丧命,但最终被攻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降元后的宋恭帝1876年5月被带上都朝见元世祖忽必烈,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并将一位公主嫁给为妻,生有长子,18岁时入喇嘛教,被派到远在西藏的寺庙出家为僧。数年,赵㬎已经在藏佛界暂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53岁时因一首诗被赐死。(其祖曾因一首词赐死南唐后主李煜)。</p><p class="ql-block"> 另据《宋稗类编》《续通鉴》记载,赵㬎次子出生后正哭泣时,怜遇当时还是周王的和世㻋途经此地,听见哭声,见寺上有龙纹五彩气,将该子收为己有,这就是元惠宗的出身。又传明成祖朱棣曾览历代皇帝画像,发现元惠宗长得像极像宋朝皇帝,验证了元惠宗是宋帝之子的说法。这一故事在明代广为流传,被认为是宋朝德泽天道报复元灭宋室,才让宋恭帝生了元朝的亡国之君。现代学者多认为这一说法仅系野史记载,荒诞不经。乃是与聊以自慰的“阿Q精神”。</p> <p class="ql-block"> 谢太后送出宫中的赵昰、赵昺被母亲杨淑妃带出宫,从临安逃亡闽、广,组建赵宋流亡政权,继续抗元。杨淑妃为杨太后垂帘听政,起初还不习惯,自称“妾身”。赵罡2年后病逝,庙号端宗。宋恭帝则无庙号。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冈州(今广东江门新会会城镇)拥立赵昺为帝,五月,改年号为“祥兴”,六月,迁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p><p class="ql-block">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一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赵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张弘范见宋军战船集结,行动不便,就先用小船装满柴草,浇上油,点火后乘风攻击宋水军。宋军船上的湿泥阻止了火势蔓延,长木又顶住了火船,使元军的火攻归于失败。张弘范又阻断了宋军的水源,封锁了海口。宋兵饥渴交加,处境日益困难。张弘范派人劝降,被张世杰拒绝。</p><p class="ql-block"> 1279年3月19日,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时为左丞相的陆秀夫知道君臣都难以脱身,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赵昺,哭泣恳请陛下为国殉身,不能重蹈覆辙,再受耻辱,赵昺则给吓得哭作一团。陆秀夫说完,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包括杨太后。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听闻陆秀夫背负赵昺共同殉国的噩耗。悲痛不已,说道:“我为赵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难道这是天意”,说完堕身入海,为国为民族尽忠殉国。 南宋宣告灭亡。次日,海上浮尸10万,可谓惨烈。</p><p class="ql-block"> 宋降后州府未被残杀,但帝陵被毁,(北宋皇陵在河南巩义,被认为是宋皇室唯一祖陵,南宋帝后们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自己的骸骨能够迁回巩义安葬。绍兴郊外简陋的攒宫,仅为暂厝,实乃事实上的南宋帝陵。元兵攻破南宋京城杭州,没过几个月,当时的江南佛教总管、西域僧人杨琏真伽就开始了对南宋皇陵的盗掘。首先打开了宋理宗的永穆陵,不仅盗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他还把宋理宗的头颅解下来,做成饮酒用的器皿,因为西域有一个习俗,用人的头骨做器皿可以招福去灾。酒杯在权贵间流传近百年,直到明初,朱元璋下诏令重新修复宋六陵,并想办法把宋理宗的头骨从西域赎回来,重新埋葬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过去不足90年,残暴的元朝末日来临。</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百姓苦不堪言子,朝廷又强征民夫修黄河决口,辛苦修河的工人们,一直无法获得最基本的劳动报酬,怨气布满修河工地。这时传出“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歌谣,后又挖出独眼石人,(这应该也是人为的,就跟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把“陈胜王”放在鱼腹里如出一辙)。“红巾军”起义,后起义接连不断,直至朱元璋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北逃,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元朝90年间共传递11位。其中除忽必烈和元顺帝外,其余都是早亡。历史上皇帝共有400多个,而真正年龄超过70岁的仅有几个,汉武帝刘彻、孙权大帝、梁武帝萧衍、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和乾隆皇帝弘历,还有一个女皇武则天。其实皇帝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看似荣耀无比,实则集责任、压力,猜疑、孤独于一身,再加上后宫嫔妃众多,因此寿命长的很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