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外来游客必选之地,它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地处4条街道围合区域。</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区商圈分“道外”和“道里”。道里即现在的道里区,指中央大街,南起经纬街,北至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是道里区乃至哈尔滨市的核心商业与旅游地标。“道外”(现在的道外区)即中华巴洛克商圈。</p> <p class="ql-block">“道里”和“道外”之区名,源于清末沙俄在我国修建的一条贯穿哈尔滨的中东铁路。这是烙印于中国的一段屈辱历史。这条铁路由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于1897至1903年间修建的远东“丁”字形铁路,是其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而修建的,它的存在是殖民侵略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清未,在原哈尔滨城区,这条铁路成为了一道分割线:铁道以西的区域(俗称为“道里”,意为铁路沿线之地)。因靠近松花江码头,被沙俄划为铁路附属地,称为“埠头区”。铁道以东的区域则被称为“道外”,即现在的中华巴洛克商圈。道外区是哈尔滨形成较早的老城区,其旧名为“傅家甸”。</p> <p class="ql-block">直至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这种基于地理方位的俗称才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道里区”和“道外区”被确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因此,“道里”与“道外”的命名,不仅是对地理方位的直观描述,更是那段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如《中俄密约》《旅大租地条约》)攫取路权,进而深刻影响中国东北城市格局与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的无声铭记。</p> <p class="ql-block">1898年,沙俄开始以哈尔滨为中心修建中东铁路。铁路将当时的市区一分为二。铁路以东,被称为“铁道外”,简称“道外”,不属于沙俄的管辖范围,是华人聚集和活动的核心区域。因此,这道铁路就像一条清晰的分界线,不仅划分了地理区域,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格局:</p> <p class="ql-block">在清未,哈尔滨铁路以西的道里代表的是“洋气”、殖民色彩浓厚的“新城”,由俄国人主导规划和建设,街道、建筑多为欧式风格,是当时沙俄的行政和商业中心,主要供外国侨民和上层人士居住。</p> <p class="ql-block">老道外代表的是“本土”、充满中国传统市井活力的“老城”,一百多年前曾是一个渔民聚居的小渔村。1890年,山东人傅氏俩兄弟闯关东来到这里开设了大车马店和小药铺,由此,这里被称为傅家店,后改为傅家甸。</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人以劳工为主体的底层居民聚居地,不属沙俄管辖。随着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百姓掀起“闯关东”浪潮,大量民众纷纷投奔傅家甸的亲友,或投身中东铁路建设充当劳役,或从事餐饮、住宿等生活保障工作,为街区带来了旺盛的人气与活力。人口的聚集也吸引了不少商人前来,他们在此合伙投资、开设商铺,绸缎庄、杂货铺、粮栈等业态逐渐兴起。到20世纪初,傅家甸已商铺林立、客流涌动,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的聚集地。所以,当地人说“先有傅家甸,后有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的修建也改变了哈尔滨的命运,这个松花江边的小渔村迅速成长为远东大都市。随着城市发展,道里、道外这种基于铁路的物理区域和行政划分,逐渐演变为两个风格迥异的商圈和文化区域的名称,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走入道外区商业圈,恍若走进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梦境。游客从一座门头写有“中华巴洛克”的中国式石牌坊大门鱼贯而入,脚下是古朴的面包石街道,抬眼望去,街道两旁是华丽的西洋式立面墙,立面墙体后隐藏着的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细看建筑外墙上的纹样装饰,竟是中国传统的蝙蝠、石榴等祈福元素。</p> <p class="ql-block">好奇心驱驶我对“中华巴洛克”一词去追究探源:巴洛克建筑风格是17世纪至18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墙面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它以其动态曲线、繁复装饰和戏剧性效果为特征,强调打破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界限,营造出奢华而富有情感的空间体验。这种“外西内中”的风格,见证了东西方文化在哈尔滨的碰撞与交融。</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在“老道外”成长发达起来的中国民族资本家们纷纷选择在“老道外”腹地置地盖房。他们既羡慕铁道对面“道里区”的西洋建筑,又怀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他们决定效仿但不照搬西洋建筑,在外立面墙装饰上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与手法,创造出一幢幢富有鲜明特点、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建筑墙面装饰的热烈与繁华正好迎合了商业区的需求,而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入则体现了中国先人民们对民族文化的眷恋与自信。西方建筑的曲线与东方图案的精雕细琢,在哈尔滨道外区的老街巷里达成了奇妙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而整个中华巴洛克建筑物的“外洋内中”的智慧又在于临街立面墙巴洛克风格的华丽、繁复和传统中式四合院的主体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跨过靖宇街的石牌坊,仿佛一步跨过了百年的时光门槛。主街两旁的建筑立面上,巴洛克风格的浮雕与拱券在秋日阳光下投下错落的阴影,而细看这些西式装饰的细节处,却是蝙蝠、石榴、牡丹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这是中国工匠在西洋建筑上留下中国元素的独特印记。</p> <p class="ql-block">街口处,一尊十余米高的关羽铜像巍然伫立,青巾绿袍的衣袂似随商风翻飞,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双目凝望长街。这尊雕塑不仅是中华巴洛克街区的精神地标,更镌刻着中国古代“义利相济”的商业文化内核——关羽从“武圣”到“商神”的演变,恰是东北松嫩平原商帮坚守“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精神图腾。我循着铜锈与茶香交织的气息向南三道街走去,那里藏着整片历史文化街区最浓郁的烟火与文脉精华。</p> <p class="ql-block">在靖宇街与北头道街交叉口,修复一新的向阳毛皮商店格外引人注目。这栋建筑地处中华巴洛克街区三期改造工程首开区内,建于20世纪初,曾是哈尔滨著名商号泰来仁鞋帽货店。如今,它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向今人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记的忆。</p> <p class="ql-block">在“中华巴洛克·尔滨故事”体验街区,游人仿佛回到了20世纪初的哈尔滨的“摩登时代”,这里伴着怀旧的建筑装饰旋律,老哈尔滨的街景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缓缓展现在眼前。那些老建筑外墙以淡黄、粉色、红色等暖色涂料修葺一新,展现了中华巴洛克街区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建筑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主打沉浸式体验,通过场景还原、演艺、互动等形式,让游客了解哈尔滨乃至黑龙江文化历史与民俗。这里的非遗体验、文化创意、老字号与时尚品牌共存,历史与现代交融。</p> <p class="ql-block">走进位于中华巴洛克南三道街的松光里书店,这是一个融合了书店、文创、沙龙、咖啡、烘焙等多种元素和活动的文化空间;书架上,很多书籍上都贴有手写的阅读推荐便笺条;东北文化、东北非遗、哈尔滨故事等,都是重点推荐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1909年开业的“同义庆”绸缎庄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到20世纪20年代,这种风格已在正阳街(现靖宇街)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在南二道街的“百年餐饮老街”,感受到了老道外商贸的延续。张包铺里,食客们排队等待着招牌排骨包。这家始于1902年的老店,据说现在每天也能卖出近五千个包子,每年出品三万屉。</p> <p class="ql-block">我穿过一道门洞,豁然开朗的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木楼梯、外廊、精美的木雕楣子,构成了一个与外面欧式立面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曾经是“前店后厂”或“下店上宅”的格局,商人在临街店面经营,后院或楼上则是居住和生产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离开中华巴洛克街区时,时间已华灯初上。老建筑外墙上的灯饰亮起,为精美的墙体雕花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p> <p class="ql-block">回程途中,暮色已漫过街角的飞檐,那尊关羽铜像在渐浓的夜色里更显巍然。青巾绿袍的轮廓被暮色晕染出暖光,青龙偃月刀的刃口仍映着最后一抹霞光,这位从武圣升格为“武财神”的神祇,目光依旧沉静地落在青石板路上——仿佛还在凝视着明清时商号伙计们晨起焚香的身影,守护着“以义取利、诚信立市”的商贸精神,历经百年未曾褪色。</p> <p class="ql-block">驻足回望,身后的老街已浸在烟火与暖意中:红灯笼次第点亮,一串串悬在商号的雕花门楣下,将向阳毛皮商店、温泉浴池、东永德旅馆那些老字号匾额映得愈发清晰;巷尾那雾气里飘着百年不变的面香,与铜锈、茶香交织成老街独有的气息,让“诚信守义”的商业底色,在人间烟火中愈发鲜活。</p> <p class="ql-block">那些老建筑不再只是历史的容器,更被现代人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中华巴洛克街区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更在于那种跨越百年时空的文化韧性与商业活力。</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片百年商埠,不再是静止的建筑标本,而是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存、充满烟火气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却依然活力四射的老者,每天都在讲述着啥尔宾新的城市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