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材对比分析》系列 其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海棠依旧

<p class="ql-block">课标解读:</p><p class="ql-block">1、知道</p><p class="ql-block">在汉语的基础释义中,“知道”大概有晓得、辨别的意思,“知道”的对象,就是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关键节点的重大事实,核心概念。在考查中,学生需要辨别出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哪一重大举措,在书面表达中能够列举出一定数量的重大史实来论证观点。</p><p class="ql-block">2、了解</p><p class="ql-block">在汉语的基础释义中,“了解”大概有明白、弄清楚的意思。了解的层次比知道要高,对象通常是重大史实的来龙去脉(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事物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在考查中,通常要求学生概括历史事物发展演变过程的特点,概述历史事物发展演变的主要经过等。</p><p class="ql-block">3、理解</p><p class="ql-block">理解的思维层级能力要求更高。从字义上去分析,“理”:整理,得出事物的条理或道理;“解”:分解,明白。总起来,就是通过整理事物的条理,从道理上进行分析,并有逻辑地发表见解。其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认知框架或体系将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是一个由内化而外化的过程,内化是理解,外化就是解释。在考查中,通常要求学生能够在新的情境中,通过本质来判断已知的历史事物。</p><p class="ql-block">4、认识</p><p class="ql-block">在课程标准的语境中,“认识”的对象通常是历史事物的原因、作用、意义等,它的目标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即要求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需要在知道、了解、理解等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调动更多的正确情感的参与,并以之为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冯波:《对课标中“知道 了解 理解 认识”不同思维层级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初中课标要求:</p><p class="ql-block">1.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2.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3.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p><p class="ql-block">4.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p><p class="ql-block">5.知道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p><p class="ql-block">6.了解甲骨文、青铜器,以及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成就,感受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高中课程标准:</p><p class="ql-block">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初高中课标对比:</p><p class="ql-block">用词对比:初中课标用了五个“知道”、六个“了解”以及三个“认识”。而高中课标就用了一个词“了解”。初高中用词的变化,体现了对初高中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符合初高中学生思维的提升。</p><p class="ql-block">知识广度与深度:初中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如元谋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知识较为具体和碎片化 。高中课标则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要求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的特征,需要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p><p class="ql-block">能力要求:初中以识记、理解为主,如知道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等。高中则更注重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需要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核心素养培养:初中阶段侧重初步形成唯物史观,如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高中阶段则要求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复杂历史现象,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在史料实证方面,初中侧重史料类型识别,高中需批判性辨析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中强调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感受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高中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如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p> <p class="ql-block">内容对比:</p><p class="ql-block">第一、初中历史教材在单元导读部分,都有本单元重大事件的时间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有利于渗透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农业发展与文明的关系</p><p class="ql-block">高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p><p class="ql-block">初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p><p class="ql-block">“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这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 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栗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 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对比初高中教材可以看出,高中教材虽然提到了农业发展,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农业发展与文明的关系,而初中教材明确说明“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初中教材更加有利于对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培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p><p class="ql-block">初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只有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没有提供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图,并且在地名和遗址名称上更加详细。</p><p class="ql-block">高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即提供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图也提供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图。并且在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图中,跟之前版本的教材相比,还增加了“郧县人遗址”。如此安排我认为有以下两层含义:</p><p class="ql-block">1.增加郧县人遗址</p><p class="ql-block">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其3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它填补了东亚直立人演化史的空白,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让学生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历程。</p><p class="ql-block">“郧县人”遗址发掘出土的手斧比非洲和欧洲还早35万年,动摇了“非洲一元论”的人类起源学说,有助于学生树立更科学、客观的人类起源观,激发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郧县人”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将其编入教材,有助于让全国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国民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郧县人”从2023年首次入选中职教材,到2024年进入七年级课本,再到2025年编入高中历史课本,在三年内实现了从职业教育到义务教育再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覆盖”,这标志着学术界对“郧县人”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历史教材能够及时吸纳最新的考古科研成果,使教材内容更加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2.提供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比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明起源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第四、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VS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p><p class="ql-block">初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p><p class="ql-block">“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高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 class="ql-block">“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p><p class="ql-block">“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态。”</p><p class="ql-block">对比初高中教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1.初高中教材对认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的存在与私有制和阶级紧密关联,国家是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后的产物,其存在以阶级和阶级矛盾为前提。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因此也没有国家,社会秩序依靠氏族部落的习俗和议事会来维持;当私有制出现、阶级(如奴隶主与奴隶)产生并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统治阶级才需要建立国家这一暴力工具来维护自身利益。反之,若未来私有制和阶级消亡,国家也将随之逐步消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发展的基本观点。</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存在的前提就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故而,我认为在此有重复的嫌疑,应该直接说国家的产生就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2.“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初中历史教材用“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高中历史教材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两者乍一看只是调换“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位置,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形成、特征为论述核心,将“文明起源”视为早期国家产生的前提或伴随现象。结合初中教材,说“5000多年前,......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初中教材还指出“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可见,在国家与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上,初中教材认为先有国家后有文明。</p><p class="ql-block">“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以“文明起源”为论述核心,将“早期国家”视为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高级形态。</p><p class="ql-block">高中历史教材没有明确提出“国家”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但是从其标题安排可以看出,它认为早期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应该是先有文明再有国家。</p> <p class="ql-block">第五、“人文初祖”VS“华夏始祖”</p><p class="ql-block">初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chī)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出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p><p class="ql-block">高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经时代较又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创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p><p class="ql-block">初高中教材对比可以看出,初中教材认为炎帝和黄帝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被称为“人文初祖”。高中历史教材也认为炎黄部落联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称为“华夏始祖”。那么初高中的说法哪个更准确呢?</p><p class="ql-block">“华夏始祖”和“人文初祖”区别:</p><p class="ql-block">两者的区别在于涵盖范围与侧重点不同:“华夏始祖”是对中华民族起源相关祖先的统称,范围更广;“人文初祖”特指在中华文明早期文化、制度创立中起关键作用的祖先,聚焦“文化开创”。</p><p class="ql-block"> 华夏始祖:泛指所有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远古人物,是一个更宽泛的群体概念。代表与侧重:除了炎帝、黄帝,还可能包括伏羲、女娲、神农等传说人物,核心是强调中华民族的“血缘同源”与“族群共祖”,体现民族起源的整体性。</p><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特指对中华文明早期“人文教化”和“制度开创”有决定性贡献的祖先,核心是“文化奠基”。代表与侧重:通常专指炎帝和黄帝(或黄帝),因传说中他们带领部落发明农耕、医药、文字、历法、舟车等,开启了华夏早期文明,重点突出其在“文化创造”上的开创性意义。简单说,“华夏始祖”是“谁是我们的祖先”,“人文初祖”是“祖先为文明做了什么”。</p><p class="ql-block">从教材的前后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教材都是强调炎黄部落联盟对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意义,而没有强调“人文教化”和“制度开创”,故而,我认为用“华夏始祖”更为合适。</p> <p class="ql-block">第六、禅让制VS世袭制</p><p class="ql-block">关于夏启是如何获得王位的,初高中教材有不同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初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禹最初想传位给伯益,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p><p class="ql-block">高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p><p class="ql-block">历史纵横:</p><p class="ql-block">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p><p class="ql-block">对比初高中教材可知:</p><p class="ql-block">1.两者都认为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根据《史记》记载,启之所以能继承王位,一是因为伯益谦让,禹死后,自己躲起来了。二是因为启比伯益贤能,部落人民选择了他做首领。所以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一说法,我觉得不是太准确。</p><p class="ql-block">2.初中教材“禹最初想传位给伯益”我觉得这句话本身表述存在问题,说他最初想传的伯益,那言外之意就是之后他不想传给伯益了,如果这样的话后面的“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了。</p><p class="ql-block">3.高中教材只是说“禹死后,启继位”并没有说明启是如何继位的,但是在历史纵横部分,提出不同史料的不同看法,这一做法比较合适,既避免了有争议的说法,由通过展示不同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及辩证思维。</p> <p class="ql-block">第七、夏朝统治VS商朝统治</p><p class="ql-block">高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p><p class="ql-block">“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p><p class="ql-block">从高中教材描述夏朝和商朝统治方式上,不难看出,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夏朝仍然是聚族而居,所以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其实就是王畿地区。故而可以说,夏朝实行的已经是内外服制了。</p><p class="ql-block">李凯教授在《历史学科素养与教法研究》一书中指出:随着夏商数百年来各部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商代沿袭了夏代王位世袭法则以及内外“服”制度,应属于孔子所说的“因”;商人神本文化,是商王朝迥异于历史上其他王朝的不同之处,应属于孔子所说的“益”。</p> <p class="ql-block">第八、夏商西周灭亡原因</p><p class="ql-block">初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p><p class="ql-block">“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人逐渐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力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p><p class="ql-block">“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间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841年,则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同南王时,创政更陷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成政府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p><p class="ql-block">高中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p><p class="ql-block">“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最后一个王纣,修建许多宫殿苑囿,终日饮酒作乐,生活腐朽,还作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共愤。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奴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p><p class="ql-block">“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戌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材在讲述夏商西周灭亡原因时,注重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敌人势力的强大以及末代王的过失等内外因分析,而高中历史教材则简单的概述为末代王的过失,相比之下初中教材的做法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