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伴我游河东 巡访古迹好运城 (第三集)

个个

<p class="ql-block">盬(gu)盐春秋 (运城盐池历史专题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p><p class="ql-block"> 新生代初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汾渭大峡谷形成,运城盐湖应运而生。第四纪初,黄河贯通三门峡峡谷东流入海,三门古湖消亡,运城盐湖雏形形成。距今约7万年前,汾河退出运城盆地,形成封闭内陆湖泊,经持续萎缩蒸发,逐渐沉积为现今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舜帝时期,盐池资源属社会公有。春秋战国时期,猗顿定居河东,开发盐湖。赵、魏、韩三家分晋后,盐池归秦,由商贾役工捞采,官府征税。</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西汉初,盐业沿袭秦制。汉文帝时,允许商民自行制盐,免税运营,盐池产量攀升。</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唐朝时,盐池归中央管理,开元初年,河中尹姜师度采用畦地浇晒法,收益颇大。宋朝南迁后,因战乱,盐池生产凋敝。</p><p class="ql-block"> 元明时期:元代蒙古族只对盐池中析出的盐进行捞采。明代,既进行自然捞采,也重视畦地浇晒,“垦畦浇晒”法臻于完善。</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时期:1958年开始盐硝联产。20世纪80年代,停止生产食用盐,转向化工生产。2002年后,旅游开发与卤水利用双线并行。2020年,全面启动“退盐还湖”,停止一切工业生产活动。</p><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说黄帝与蚩尤之战后,蚩尤血化为盐池。舜帝曾作《南风歌》赞美盐湖。此外,还有大量描写盐湖的诗词作品,以及全国唯一的池神庙,这些都体现了盐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盐湖景色</p> <p class="ql-block">前往晋南万荣李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闫景村,是一处记录了晋南李氏家族百年兴衰,体现和保留晋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北方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李氏家族第十三代李文炳开始建造。光绪年间,第十四世李敬信、李敬义增建扩建并修建祠堂,奠定基本格局。民国时期,第十五世李道行留学英国归来,继续扩建,结合西方“哥特式”元素修建了景村别墅和三省台宅院等,至此李家大院基本建成。20世纪30年代后,李氏家族生意没落,大院历经战乱、被占等,部分建筑损坏。2006年,运城市政府决定修复李家大院,2008年竣工并面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地域特色,又带有西方“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如自明堂是李道行的居住院落,由木砖石混合结构的一排楼阁、砖砌窑洞及三省台组成,其门楼具有“高”“尖”“直”的哥特式建筑特点。院内的木雕、石雕、砖雕、铁艺等工艺精湛,雕刻有晋南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等吉祥含义。</p><p class="ql-block"> 主要包括道北一号院、道北二号院、道南一号院等多个院落,以及私塾院、李氏祠堂、李家花园等建筑。其中,百善影壁上有365个“善”字,以4种不同手法雕刻而成,寓意后代一年365天日日行善;功德堂内有高6.8米、宽11.6米的砖雕影壁,墙上挂着历代官府及乡民对李氏家族百年行善遗存的褒奖实物、碑石和牌匾。 </p><p class="ql-block"> 李家三代十位当家人百年行善,留下了“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宝贵精神财富,李家大院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善文化的“活教材”。</p> <p class="ql-block">  参观李家大院,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李家秉承晋商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通过几代人的勤奋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家教,把家业做到了极致。而且一直把行善做善事为社会作贡献作为家族的重要传统,受到社会和上层的赞扬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李家守善行善的德行,应该也是现代社会应该奉行的,良好的道德风尚!</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1日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