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定位与专业成长

有缘慧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梧桐叶在风中翻飞着银白的背面。云朵走得很快,阳光时而在教学楼的玻璃幕墙上炸开一片金光,转眼又被流动的云絮温柔覆盖。这种光景像极了我们这三天的学习状态——某个理论如晴空般豁然开朗,转眼又遇见需要沉吟的荫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的培训,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该校心理学院副院长陈宁教授的《角色定位与专业成长》专题讲座,仿佛经历了一场对教师职业的深度校准与赋能,既有理念上的顿悟,更有实践层面的指引。陈教授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对主题内容进行了讲解。</p> 1.作为教师的角色身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理解"XX老师"的角色身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从表层结构看,作为职业的存在(我是一名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深层结构看,作为生命的存在(我活在师生关系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作为专业的存在(我保持学术成长性)</p> 2.教师的专业特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属性一劳动多重性:体脑、情绪、道德、政治劳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质﹣﹣教育即关系:关系是每个教师的生命存在样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征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无止境:教学是设计科学和遗憾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研内驱动:多重动机、自我施压与调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就动机化:学生/同行积极反馈是持续性动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弱心理脱离:身体下班易,心理下班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可替代性:校长再牛,也不能替代任何教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持和释放活力,是教师专业的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p> 3.专业活力的多重价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含高工作投入,高教学效能,高工作绩效,低职业倦怠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在专业实践中表现出的由生理与心理能量驱动的积极、自主、创新的心理与行为状态,以教学、育人及服务为主要表现领域,以学生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标导向。</p> <p class="ql-block">4.以心理教师为例:一个中心角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老师都是角色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老师的中心角色: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我们不仅要……,还要……,更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的"123":两类职责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主要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赋能学校发展变革:每个心理老师都是学校发展的个体智库,心理老师给校长以安全感和希望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何:心理学是最典型的交叉学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我们既能……又能……还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的"123":三个基本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足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好一门课程:心理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好几个讲座:面向学生、家长、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好系列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序列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好一类辅导:方法取向/内容导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长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展研究 •赋能学校 •辐射区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着力点:交叉,赋能,特色【世外全员心育;崇中自主心育】</p> <p class="ql-block" style="color: #BF7D00; font-size: 17px;">5.持续释放活力:有意图的行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幸福感也称主观幸福感,通常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成就幸福感可以提升吗?Lyubomirsky 等人(2005)主张幸福感可以持续提升,并提出了持续幸福模型,认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有意图的行动,这三个因素对幸福感的解释率依次为50%、10%和4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意图的行动:个体需要付出一定心理努力才能实现的活动(一定挑战性、可控制、积极反馈)</p> 6.行动倡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理念更新 能力升级 力量汇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课程建谱 课堂重塑 时空再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专业助推 知识创生 推广辐射</p> <p class="ql-block" style="color: #BF7D00; font-size: 17px;">7.树立自己信奉的育人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念,不仅指引方向、启动行为,而且推动过程、产生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教育即关系"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是学术"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教育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理念,关键是从自发走向自觉。</p> 8.教育即关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系如何建立:共同经历系列研究(共同参与具体活动/共同完成具体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论:①共同经历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积极情感联结发挥稳定的中介作用;②这种影响和机制在调查研究、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中均得以证实,具有跨情境的稳定表现。</p> <p class="ql-block">9.“锤子”:强化工具支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支持:思维、策略、方法、技能上的支持教师"建设性知识积累"非常重要:深呼吸、正念、自我关怀、冲突管理方法、非暴力沟通、生涯规划、满意决策、时间管理、学习策略、动机冲突管理、教师语言习惯……</p> 10.打造锤子的锤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系列研究:围绕某个主题持续开展研究——如关系资源与师生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零存整取:持续积累产生纵向堆积效应——在1-2个主题上长期积累、萦绕于心、反复酝酿、随手记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作共生:共享资源产生横向堆积效应——知识分享产生溢出效应,知识隐藏导致学术封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跟紧前沿:"盯人"与"盯球"——专业领域大牛、顶刊、新概念、新方法等,如情绪预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近交叉:学科内交叉,近学科交叉,远学科交叉。如音乐心理、旅游心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焦点机会:重要机会做好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如教学赛事、课题申报、职称答辩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教授的讲座打破了对教师角色的传统认知,清晰勾勒出新时代教师的多元身份轮廓。让我感受到教师绝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更应是价值观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守护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与家校沟通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专业成长路径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经验积累”到“系统进阶”,陈</span>教授给出的“经验+反思+研究=积极专业发展”公式极具启发性。这一观点打破了“重复教学=成长”的误区,强调反思与研究对教师突破职业瓶颈的关键作用。他既指引了宏观方向,如规划从“教学小白”到“专家型教师”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参与教研、课题研究深化专业能力;也提供了微观方法,比如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质量精准把握需求,再以高效行动因材施教。更动人的是他传递的职业信念:教师的幸福既是工作的目的,也是成长的动力,而这份幸福恰恰藏在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职业的深度对话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场讲座以扎实的理论为骨、真实的研究数据为肉,让“角色定位”不再是空泛的概念,“专业成长”不再是模糊的方向,为身处不同教龄阶段的老师都点亮了前行的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