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重阳感怀</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节序更迭,从中秋的皓月当空到重阳的金菊吐蕊,中国人心底最厚重的情愫,始终绕不开“团圆”与“敬老”二字。于我而言,这两个词不是高悬的道德标语,而是半生步履不停的践行,是藏在岁月褶皱里,一帧帧与爱有关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我是父母膝下最执拗的归人,纵有万千事由,从不错过任何一个与双亲相守的年节。原以为这样的陪伴会绵长到岁月尽头,却未料命运的无常来得猝不及防——父母皆于八旬之年猝然离世,身为子女的我们,竟连最后一次抢救尽孝的机会都未曾抓住。那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如同一根细密的针,几十年来,时时在心头轻轻刺痛,提醒着我“尽孝要趁早”这五个字,重逾千斤。岳父亦早逝于冠心病,生命的脆弱,让我更懂“珍惜”二字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将对三位老人未能倾尽的孝心,悉数捧到了岳母面前。她是我后半生孝行的落点,亦是上天垂怜,让我弥补遗憾的馈赠。82岁心衰、83岁肾衰、85岁命悬一线,每一次生死关头,我都如离弦之箭般奔向前方,亲自联络学生,守在抢救室外,一分一秒与死神拔河。当岳母从鬼门关被拉回,睁开眼唤我名字时,我便知,所有的奔波与焦灼,都值了。</p><p class="ql-block"> 2000年,日子尚不算宽裕,我却和内弟一同拍板:要给岳母一个安稳的家。于是,北京郊区的一片空地上,我亲手画图纸、跑建材、盯施工,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暖了心底的念。二百多平米的平房宅院拔地而起时,看着岳母在院子里笑着晒太阳,我仿佛看到了父母若在,也会露出这样欣慰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日子一天天过,孝行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融入日常的细碎。再忙,也记得按季给岳母挑合身的新衣,看她穿上时像孩子般雀跃;再累,也会亲手做她爱吃的菜,听她夸一句“还是这个味儿”;再晚,也会陪她唠唠家常,听她讲过去的故事,仿佛这样,就能把岁月欠三位老人的陪伴,都一点点补回来。</p><p class="ql-block"> 如今,岳母已95岁高龄,依旧耳聪目明,能完全自理,活得有尊严、有质量。而我,也已近古稀之年,鬓角染霜,步履渐缓,可每当看到岳母坐在院子里,阳光洒在她银白的发上,我的心就变得柔软又有力,仿佛瞬间年轻了好几岁。</p><p class="ql-block"> 原来,孝从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温暖的能量传递。它是岁月里的积累,是时光中的积淀,是你为老人付出的每一份真心,都会化作生命回馈给你的积蓄——那是看见她安好时的安心,是被她依赖时的价值,更是支撑自己走过风雨、笑对时光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又逢重阳,金菊遍地香。我不求什么,只愿岳母安康常伴,也愿这世间所有的子女,都能抓住当下的时光,把孝心落在实处。因为终会明白,我们对老人的每一次陪伴、每一份付出,都不是损耗,而是为自己的生命积攒温暖与力量。这,便是中华孝道最本真的意义——以寸草之心,报得三春之晖;以一世相守,传承人间至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