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米教他不盲从权威,他就用一辈子的科研成果证明;

花冠之露

<p class="ql-block">1946年,老师突然问到:“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脱口而道:“我从书上看过,大概1000万度。”费米听完批评他:“你这样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的苏州,东山镇华侨公墓里多了一座合葬墓,97岁的李政道终于回到祖籍,和去世多年的夫人秦惠䇹团聚。</p><p class="ql-block">​​这位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老人,走时惊动了中外物理学界,归时却带着一身烟火气,就像他这一生,既攀过科学的珠峰,也始终踩着祖国的泥土。</p><p class="ql-block">​​1946年的春天,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手里攥着一份推荐信,把20岁的李政道推到了国家奖学金的名单里。</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战乱没停,李政道连大学文凭都没拿到,坐船去美国留学时,只能以非正式生的身份入学。</p> <p class="ql-block">​​可他脑子灵,考试成绩一路拔尖,硬是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看中了,费米亲自出面,把他破格招成芝加哥大学研究生,手把手教他粒子物理。</p><p class="ql-block"><b>​​费米教得特别认真,每周都要抽半天和他一对一讨论,从来不许他照搬别人的结论。</b></p><p class="ql-block"><b>​​有回聊到太阳的构造,费米突然问他:“太阳中心温度多少?”李政道脱口而出“大概1000万度”,</b>还补了句“文献里写的”。</p><p class="ql-block">​​费米紧跟着追问:“你<b>自己算过吗?”李政道愣了,说没有。</b></p><p class="ql-block"><b>​​费米没批评他,花了一周时间,做了把六七英尺长的大计算尺</b>,陪<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着他一起算,最后得出来的结果,还真就是1000万度。</span></p><p class="ql-block">​​这把尺子后来成了个传奇,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把专门算太阳温度的计算尺,更刻进李政道心里一个道理:做学问不能捡现成的答案。</p><p class="ql-block">​​1950年拿到博士学位后,李政道在几所顶尖科研机构扎下根。</p><p class="ql-block">​​1956年,他和杨振宁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这个听起来绕口的理论,次年就被实验证实了。</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他才31岁,和杨振宁一起站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成了华人科学界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可他没止步,从194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到2010年,62年里写了321篇论文,量子场论、核物理、天体物理这些领域都有他的开创性贡献。</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后来梳理发现,除了自己拿的诺奖,他还为另外五项诺贝尔奖的成果打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就像1952年研究的极性晶体中慢电子运动,直接帮了1972年超导BCS理论的忙,获奖人都特意提过他的奠基作用。</p><p class="ql-block">​​1972年第一次回国,李政道看着祖国的科教现状急坏了,从那以后到2010年,38年里他回国49次,不是来开讲座撑场面,是真刀真枪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中国还没恢复高考,他就建议办少年班,挑那些有科学天赋的孩子重点培养。</p> <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了大学生,博士生培养跟不上,他又牵头搞了CUSPEA计划,让915名学生去北美顶尖院校读研究生。</p><p class="ql-block">​​等国内有了博士,他又推动建立博士后制度,还建议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科研人员兜底。</p><p class="ql-block">​​这个计划有多厉害?当年的CUSPEA学子里,出了15位中外院士,300多人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100多人拿过国际大奖,400多个高科技企业家。</p><p class="ql-block">​​连他儿子李中清都不知道,父亲一开始是自己掏钱办的这个计划,还是帮着寄邮件时才发现的。</p><p class="ql-block">​​2010年,他把诺贝尔奖章原件、一辈子的手稿和旧居都捐给了上海交大,临走时跟张杰说:以前回来是给别人东西,这次感觉要别人照顾了。那之后就没再回来。</p><p class="ql-block">​​2014年,李政道搬离住了61年的纽约,去旧金山跟儿孙住一起。</p><p class="ql-block">​​退休后他也没闲着,要么翻以前的笔记本琢磨方程式,要么揣着速写本到处画,萌芽的树、扑腾的鸟、海边的阳光,都成了画里的主角。</p><p class="ql-block">​​他还教孙子孙女写书法、读诗词,说自然里的美和物理里的规律是通的。</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他在旧金山的家里离世,临终前还念叨着要回家,要跟老伴团聚。11月,他的骨灰运回苏州,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心愿。</p><p class="ql-block">​​李政道这一辈子,最难得的不是拿了诺奖,是把做学问的较真刻进了骨子里,更把对祖国的牵挂落到了实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费米教他不盲从权威,他就用一辈子的科研成果证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看到祖国缺人才,他就搭起梯子让后人往上爬;搞了一辈子理科,也没丢了对美的感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家里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既懂尖端学问,又肯弯下腰为故土铺路的人;</p><p class="ql-block">赤子心里不缺家国情怀,缺的是把情怀变成千万人受益的实招。</p><p class="ql-block">​​先生如星,曾借西方光点亮学问;归国似火,甘为故土燃尽余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