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璃艺巅峰之作、全国唯一通体琉璃牌楼一一一介休市北辛武村太和岩牌楼

天涯孤旅

<p class="ql-block">北辛武村,坐落于山西省介休市义安镇,距城区仅十公里,南依108国道,北临悠悠汾河,是一方历史悠久、文脉绵延的古村。全村现有农户1600户,户籍人口6004人,常住人口5845人,耕地广袤达8540余亩。作为明清晋商冀氏家族的故里,此地商风昌盛、文化底蕴深厚。2023年3月,北辛武村荣列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传统风貌与文化遗产正依《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23—2035年)》有序守护,划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与环境协调区,延续着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太和岩牌楼,当地人亲切唤作“琉璃牌坊”,巍然矗立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原为真武庙前之门楼(庙已毁),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这座四柱三门三楼式的琉璃杰作,不仅承载着昔日宗教信仰的庄严,更以其通体琉璃构筑的罕见形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堪称全国唯一通体琉璃牌楼。</p> <p class="ql-block">太和岩牌楼占地约48平方米,坐北朝南,稳立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之上,顶覆歇山式黄琉璃瓦,金光熠熠,气象庄严。明间设七踩三翘斗拱七攒,次间配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五攒,整座牌楼从额枋斗拱、门楣匾额,到勾滴瓦垄、脊饰吻兽,乃至花卉图案与文字装饰,皆由黄、绿、蓝三彩琉璃构件精工拼装而成。其饰件琳琅满目,龙腾瑞兽、花鸟虫鱼、人物山水、楹联匾额交相辉映,尤以文字措辞见深意——既含道教玄理之隐喻,又寓吉祥如意、福寿安康之祈愿,充分彰显古人智慧与匠心,是中国琉璃艺术在明清鼎盛时期的巅峰典范。</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北辛武村巨富冀氏家族之冀以和,为振兴乡里文脉,修缮村中七座古庙,并于真武庙中轴线山门前新建太和岩牌楼。此举不仅是对信仰空间的重塑,更是晋商家族以财富反哺乡土、传承文化的深情体现。这座牌楼由此成为冀氏家族商业辉煌与文化担当的象征,凝结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p> <p class="ql-block">太和岩牌楼四根方柱通体饰以孔雀蓝琉璃贴片,晶莹剔透,前后皆嵌琉璃烧制的槛联。正面中央一副写道:“北极极也,本无极为有极;玄天天也,遵先天而后天。”背面中柱联曰:“道事半百年,飞真自天上帝适;名留一千古,游王避地下字寒”,两侧则书“净乐钟灵三三诞降,太和得道九九飞升”。这些对联辞意深远,融道教哲思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于一体,既映照出当时道教信仰之盛,也折射出建造者对天道、人生与永恒的深刻思索。</p> <p class="ql-block">牌楼门拱之上,雕饰繁复精美:蔓延花枝蜿蜒生姿,二龙戏珠腾跃欲动;额枋心内刻画人物故事、四季花卉与文房四宝,寓意文运昌隆;斗拱之处巧塑龙头,威而不怒;匾额边缘剔地突起,花边立体灵动;坊柱侧壁更塑青龙、白虎,守护四方。整座牌楼通身琉璃图案无一雷同,采用仿线刻、仿高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融合写实与写意,明暗对比与远近透视并用,技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檐下枋间,悬有“太和岩”“紫极腾飞”“无上道”“众妙门”“天枢真宰”等琉璃匾额,字迹遒劲,釉色璀璨。每一块匾额不仅是空间的标识,更是精神的指引,将观者引入一个融合宇宙秩序与人间理想的神圣境界。这些题额如星辰点缀于琉璃天幕之下,使整座牌楼宛如一座通天达道的文化丰碑。</p> <p class="ql-block">太和岩牌楼原为真武庙前遗构(庙已不存),矗立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之上,宽约5米,高4.5米,歇山顶覆以黄琉璃瓦,庄严而不失灵动。台明呈长方形,周匝压檐石规整有序,中央方砖斜墁,两侧垂带各雕一对石狮,憨态可掬,守护门庭。四柱础为石雕束腰须弥座,角兽蹲踞,缠枝花瓣环连其间,富丽堂皇。方柱满贴孔雀蓝琉璃,前后楹联辉映;柱头与柱底则饰以琉璃烧制的花卉、卷草龙、寿山、瑞兽及八卦图案,处处彰显匠心独运与信仰深意。</p> <p class="ql-block">明间设七踩三翘斗拱七攒,次间置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五攒,所有斗拱均为仿木结构琉璃构件,工艺精准,形神兼备。主楼为一跳五踩仿木琉璃斗拱,次楼为一跳三踩,层次分明。斗拱之间嵌设琉璃匾额,主楼正中龙牌额书“太和岩”三字,笔力雄浑,釉光流转,正是此牌楼得名之源。明间西侧柱底琉璃图案中,清晰烧制“光绪丁酉年(1897年)高造立”题记,为后人留下确切年代印记。屋顶单檐歇山,铺黄绿相间琉璃脊瓦,正脊中央镌刻“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世远家声旧,孝訯喜气新”,寄寓岁序更迭中的家族传承与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修纂北辛武村志碑记</p> <p class="ql-block">晋商冀家的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宋代,冀氏始祖冀宗因贩盐自临晋迁居介休邬城,后定居北辛武村,自此开枝散叶。至明清时期,冀氏发展为晋商代表性家族。经商始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第十五世冀之瑜初具规模;清嘉庆、道光年间,冀国定将商业版图拓展至湖北、河北等地,开设商铺七十余家,资产高达三百万银两,成就一代商帮传奇。</p> <p class="ql-block">晋商冀家的商业发展与经营</p> <p class="ql-block">以典当、钱庄、票号为核心业务,兼营绸布杂货,咸丰年间于湖北、陕西等地设立“五信堂”分号,信誉卓著。鼎盛时期,冀家在全国设三十余处票号分号,形成覆盖南北的金融网络。今日平遥的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即为其票号旧址,见证着晋商“汇通天下”的雄图伟业。</p> <p class="ql-block">家族治理与关键人物</p> <p class="ql-block">冀国定逝世后,继室马太夫人以“处世无才惟守拙”为持家信条,主持商号大局,设立五信堂,分授五子,实现家族平稳过渡。晚年更将管理权托付非嫡子冀以正,因其才略出众、经营有方,推动票号业务进一步扩张,彰显冀家重才不拘嫡庶的开明家风。</p> <p class="ql-block">  《赞太和岩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太和岩畔耸华坊,琉璃焕彩映穹苍。</p><p class="ql-block">雕栏巧刻云龙舞,画栋精描日月章。</p><p class="ql-block">风雨千年姿未改,沧桑几度韵尤长。</p><p class="ql-block">神工鬼斧凝灵气,瞻礼令人意激昂。</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