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一)首 都 博 物 馆

豪雨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6日下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博色彩斑斓的牌坊,像一道横跨时空的门。飞檐翘角仿佛还带着明清的风尘,蓝底金书的匾额在灯光下微微发亮。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北京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本摊开的史书~走进博物馆,历史就已经站在门口迎你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景德街牌坊</span>原本并不在首都博物馆,它坐落于北京阜成门内的历代帝王庙大门前。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帝王和功臣的皇家寺院,规格极高。牌坊所在的道路(今阜成门内大街)当时被称为"景德街",牌坊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历朝历代帝王的享庙,其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是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之一。所以从建成至清末的380年间,整体一直保持的较为完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德街牌坊是一对形制相同的木质琉璃牌坊,分别立于帝王庙门前景德街的东、西两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42年),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样,气势恢宏。通体覆盖着皇家专用的黄色琉璃瓦,并装饰有精美的琉璃吻兽和旋子彩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榫卯结构极其精密复杂,整个牌坊不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之间的咬合,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体现了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巅峰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4年,由于妨碍交通,这两座有逾四百年历史的景德街牌楼被拆除了。不过庆幸的是,当时在梁思成先生多次请求下,牌楼在拆除过程中受到了特别的关照:构件榫卯不得用大锯锯断,要小心拆卸以保持构件及榫卯的完整性。并对牌楼进行了多角度的拍摄、测量构件、绘制图样、详细登记等。之后被放在库房里封存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3年,在首博建馆工程进行的同时,景德街牌楼作为第一件进入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开始了它的涅槃重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镇馆之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厅中央的展板上写着“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字体庄重,背景素净。我站在那儿,看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有老人戴着老花镜逐字阅读,有孩子踮起脚尖指着图片问东问西。那一刻,文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人们专注的眼神里,藏在低声的讲解中。北京之所以厚重,或许正因为它不仅保存了文物,也传承了这种对过去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侧的展墙上,立体字标注着历代都城的名字与年份:“大都·1267”“北京·1949”……时间像一条蜿蜒的河,把这些名字串成珠链。我伸手轻轻拂过“北京”二字,指尖仿佛触到了某种温度。六百年的紫禁城,七百年的中轴线,还有更早的蓟城遗迹——这座城市的名字换过无数次,但它的中心始终未变。原来所谓“首都”,不只是政治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的锚点。</p> <p class="ql-block">平谷刘家河墓随葬器物陈放位置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谷刘家河商代墓反映了该地区深受商朝礼制文化影响的"方国"文化面貌。此墓随葬有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40余件,包括铁刃铜钺、玉斧等在商周时期经常作为王权象征的标志物,喇叭口形金耳环、两端压扁的金臂钏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器物,以及成套的商文化青铜礼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前面的青铜器弦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铜甗</span>很像是安阳看过的青铜甗。</p><p class="ql-block">形制与功能</p><p class="ql-block">结构:铜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甑"(zeng),用于放置食物;下部分为"鬲"(li),用于盛水。中间通过一个有镂空算孔的"算"(bi)来隔开。这是一种复合型炊器,功能类似于现代的蒸。</p><p class="ql-block">使用法面中加水,在中间的算上放置米、肉等食物,然后在鬲下烧火。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汽通过算孔上升,将上甑中的食物蒸熟。这体现了古人"蒸"的先进烹饪智慧。</p><p class="ql-block">器耳与器足:器物口沿上立有一对高大的绳索状立耳,显得非常威武。下面的鬲部有三个袋足,这种设计可以增大受热面积,使水更快烧开,提高蒸煮效率。</p><p class="ql-block">纹饰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其名,这件铜点的主要装饰是简洁的弦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N年前在安阳有看过青铜甗,在人祭中扮演特殊角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人头放进甗里烹煮,这不是为了吃人肉,而是一种特殊的祭祀仪式。感觉特别血腥,所以印象也比较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商朝人认为通过蒸煮,可以让祭品的灵魂更彻底地升华,更容易被祖先和神灵接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弦纹铜甗</span></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所属时代:西周早期(约公元前世纪1300﹣前1046世纪)</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圆鼎</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圆鼎</p><p class="ql-block">造型与纹饰:鼎圆体、深腹、薄壁,口沿外折,双立耳,腹下三扁足呈夔形,尾部作支点。颈部饰有兽面纹,无地纹,整体造型简洁古朴。 ‌</p><p class="ql-block">尺寸与重量:通高21厘米,宽18.3厘米,重1.04公斤。 ‌</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该鼎为商中期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其兽面纹饰风格与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纹样一致,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典型装饰特征。 ‌</p><p class="ql-block">考古背景:1977年出土于北京平谷刘家河遗址,是研究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重要实物。 ‌</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斝(jia)</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是一种盛酒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盉</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羊铜罍(lái),商早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前14世纪)出土的这件,通高27厘米,口径20厘米,于1977年在平谷刘家河被发现。它展示出敛口、口沿外折、方唇、颈粗短、折肩、深腹和高圈足的设计特点。颈部装饰着两道平行凸起的弦纹,肩部则环绕着一周目雷纹,其上均匀地圆雕着三个大卷角羊首。腹部则以扉棱为鼻,巧妙地装饰着饕餮纹,而圈足则饰以一周对角云雷纹,并带有三个方形小镂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羊铜罍充分展现了商代中期的艺术风格,其整体造型与河南郑州白家庄M3出土的罍颇为相似。其造型之凝重、纹饰之细密,无不透露出商代北京地区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水平,尤其是肩上的羊首,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分铸法进行铸造。</p> <p class="ql-block">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圉鼎</p><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前922年)</p><p class="ql-block">圉鼎</p><p class="ql-block">Bronze Ding Food Vessel Inscribed with</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考古印证,琉璃河古城遗址为西周初年燕国的第一个都城所在地,是周王朝初定天下时中央政权分封在王国北疆唯一的姬姓诸侯国,是周王朝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周伯作乙公簋为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器型呈鸟形特征,双耳作展翅立鸟形,四足为外卷长鼻象首,盖部与器身装饰四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盖内及腹内底铸有相同铭文“伯作乙公 簋”。该簋体现西周早期青铜器铸造工艺与艺术表现的融合,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西周伯作乙公簋</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北京房山琉璃河</p><p class="ql-block">形状:鸟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簋双耳作鸟形,以4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4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华美而不失庄重,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作。盖内与腹内底铸相同铭文:"伯作乙公 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绘陶鼎为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泥质灰陶器。该器通高43厘米,口径28厘米,1983年出土于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2号墓。器形呈微敛口、鼓腹、圜底,配三兽形蹄足,口沿设双附耳并刻S形纹饰,半球形盖面贴塑三卧兽钮,腹部浅刻涡纹,器表留有朱绘痕迹。</p><p class="ql-block">出土环境</p><p class="ql-block">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上①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绘陶簋为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泥质灰陶仿青铜礼器,通高36.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1.5厘米×21.5厘米。弧腹造型,腹两侧贴塑兽头形耳,下接方座,座四面开方形洞。器表通体施朱彩,兽头耳饰斑点纹,其余部位满绘流云纹,具有战国陶器典型装饰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土于北京昌平松园村战国墓葬2号墓,属燕国仿铜陶礼器代表。该器形制反映周代列鼎制度在燕国的实践及礼器陶器化趋势,其朱绘技法与组合形式为研究战国时期燕国丧葬制度、礼制文化及陶器工艺发展提供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下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陶绳纹筒形三足鬲为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燕国典型陶器,现藏首都博物馆。该器出土于北京怀柔区城北东周墓葬32号墓,以泥质红陶制成,器型呈折唇、短颈、深腹、圜底,下附三锥形足,通体拍印绳纹装饰。其形制特征与纹饰工艺体现战国时期燕地制陶技术特点。</p><p class="ql-block">红陶绳纹筒形三足鬲</p><p class="ql-block">馆藏地点:首都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战国(前475-前221)</p><p class="ql-block">类别:陶瓷器</p><p class="ql-block">下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墓葬中大规模使用仿铜陶礼器,并有所创新,表明周代早期用以维持和表现贵族等级秩序的礼制发生了变化,礼制文化下移。</p> <p class="ql-block">①“胜”铜钫</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胜”字款铜钫,于2015年出土于北京市丰台区贾家花园战国墓,现为该馆重要藏品之一。</p><p class="ql-block">铜钫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铜钫为覆斗形盖,附有四钩状环钮及铺首衔环装饰,器身较宽,圈足较大,具有地方特色。器盖与圈足内侧刻有相同铭文,字形近似“胜”字。出土时,钫内尚存杏核或梅核残壳十余枚。 ‌</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铜钫的铭文与地方特征表明其可能为燕国器物,反映了战国时期燕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其造型与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方壶铺首造型相似,但器身更宽大,体现了地域性差异。</p><p class="ql-block">②<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口鼓腹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口鼓腹鼎是战国中晚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21年)青铜器,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出土于北京丰台。该鼎通高23.5厘米,口径8.7厘米,为燕国特有的铜鼎造型类型,迄今发现数量极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器身腹底部残留烟炱痕迹,表明其专用于烧水功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类青铜鼎多作为水器使用,部分亦作食器,使用者局限于大夫级以上中高级贵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造型特征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地与鲁南-江淮青铜文化的交流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鼎作为北京丰台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物。</p><p class="ql-block">中文名:小口鼓腹鼎</p><p class="ql-block">馆藏地点:首都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战国中晚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类别:青铜器</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北京丰台</p><p class="ql-block">③豆形铜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2015年出土于北京市丰台区贾家花园战国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豆形铜灯</span>是我国最早的灯具形制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其造型源自青铜器"豆",逐步演变为实用照明器具。器物主要由浅盘形灯盏与细长灯柱构成,汉代发展为典型样式。</p> <p class="ql-block">史思明墓的玉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修建,北京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就更加凸显了,在公元755年,兼任平卢、幽州、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一乱就乱了8年,此唐朝由盛转衰,我们看到的就是安史之乱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史思明墓的玉册,</span>在古代,帝王以玉册用于祭告天和做皇帝继位的册文,史思明曾在范阳称帝,国号大燕,所以他的墓葬里有这么高规格的玉册。</p> <p class="ql-block">太和造像</p><p class="ql-block">Stele with Standing Buddha and Attendant Bodhisattvas Dated </p><p class="ql-block">北魏(386-534年) </p><p class="ql-block">Northern Wei dynasty (386-534)</p><p class="ql-block">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eijing Stone Carving Art Museu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层的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厅内靠墙有一尊2米多高的石佛,这尊就是北魏太和造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称"阎惠端造像",是北京现存最早的石佛造像。造像背屏式,高浮雕,原有高约半米的莲花台座。正面雕一佛二菩萨,主尊为释迦牟尼,螺发跌足,施无畏触地印,两侧胁侍菩萨高仅50米。佛像背后为火焰纹背光和圆形项光,背光上分层刻有忍冬纹、火焰纹。项光分内外三重,最内重无纹饰:中间一重顶部有两透孔,一周12尊结跏跌坐佛像;最外重顶部为大鹏金翅鸟,左右及主尊身侧雕刻有吹、拉、弹、唱等歌舞伎乐形象。背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体量大小各有差别的结跏跌坐佛像124尊,下部为汉文楷体铭文,其中有"太和廿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字样。太和廿三年即公元499年。从造像年代和风格来看,应与山西云冈石窟属同一时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和造像雕刻于499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是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古老的一尊石佛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像为释迦牟尼立像,由一块椭圆形云岗石镌刻而成,全高2.2米、宽1.16米。佛像依稀可以看到彩绘的痕迹,只是历经千年已经脱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像高1.65米,佛像头部为螺形发髻,两耳垂肩,上身内穿僧祗支,斜披袈裟,长袖拂地,下穿菊花图案丝裤,袒胸赤足。左手合拢并臂微弯下垂做“与愿印”,右手曲肱胸前做“施无畏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像身边有浮雕像2尊,应为释迦的弟子阿难和迦叶。前身两旁及头部光环中雕有击鼓吹箫的伎乐天人31尊。石佛背光后自上而下横排的小佛像12排,每排数量不等,大小各异,小佛一般高0.12米,最小的一个高0.04米,共有124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像在1957年与故宫、颐和园等三十六处文物古迹一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像原本是安放在位于海淀区聂各庄乡车耳营村北一个石砌的方亭中,站立在一块1米多高的石雕莲花须弥座上。但就在佛像建成1500年之际遭受了一次劫难。1998年3月被盗。经过公安机关半年的努力,9月29日,在盗窃过程中被摔成5块的佛像送回了北京,北京市文物局决定把北佛像收藏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也就是五塔寺内,由该馆组织专家修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5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修复的北魏太和造像被陈列在该馆五层的佛造像艺术展厅中最显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石佛跟前,看着这已经1500多年的佛像,总是觉得佛像怪怪的,低头看地,头大脚小,身体前倾。但当你蹲下身子向上看佛像,就会发现佛像的庄严。因为佛像都是让人仰视的,他的各个部位的尺寸也都是按照仰视的角度设计和雕刻的,所以,有时候看待一个事物,可能当你换个角度再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镇馆之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大代款铜鎏金释迦佛像(北魏)</p><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Figure of Buddha Sakyamuni with Reign Mark</p><p class="ql-block">北魏 (386-534)</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延庆区出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像通体鎏金,结珈跃坐,头部高昂,饰涡旋状发型,顶有高肉髻。面颊丰腴,大眼细长,神态威严。身着袒右肩袈裟,胸前衣上饰折带纹,衣纹写实厚重。右手施无畏印,手势亲切自然。四足座床浑朴稳重,其正面和两个侧面刻画飞鸟、蔓叶、胡人装束的供养人、卷云等纹饰和图案,座后刻有“大代”等铭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代”是北魏拓跋部早期国号。此像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雄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反映出北魏金铜造像的极高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1.石武官俑</p><p class="ql-block">Figure of Military Officer</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刘济墓出土</p><p class="ql-block">2.石文官俑</p><p class="ql-block">Figure of Civil Officer</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刘济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西周班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董家林出土的四大青铜器瑰宝外,首都博物馆还藏有一件极为珍稀且身世神秘的青铜器镇馆之宝——声名显赫的西周班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夏季,历经磨难的班簋被送回故宫文物修复厂,开始了它的重生之旅。在这里,整形、翻模、补配、修补、纹饰对接、焊接、钢錾镌刻、做旧、填锌、砂洗等一系列精湛的修复技艺得以施展。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碎片正是那件久负盛名的班簋,令人感叹其死里逃生的传奇经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珍贵的班簋,曾作为皇宫的御用珍藏,却不幸流落民间,历经磨难,甚至一度濒临毁灭的边缘。然而,它最终奇迹般地得以保存,重现昔日辉煌。在众多的国宝中,它的遭遇可谓独一无二,既经历了巨大的不幸,又享受了无比的幸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簋内底铸有20行198字的铭文,详细记载了某年八月周王的重要命令。周王任命毛伯继承虢成公的官位,负责辅佐王室并监管繁、蜀、巢三个方国。同时,周王还命令毛伯率军征讨东国狷戎,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平定了东国。毛伯在胜利后,将这些重要事迹告知子孙毛班,并告诫他汲取蛮夷国灭亡的教训,要敬德爱民。</p> <p class="ql-block">碧玉兽面纹壁</p><p class="ql-block">所属时代:清代(公元1644-1912年)</p><p class="ql-block">文物概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碧玉兽面纹壁是一件清代仿古玉器的典范之作。它选用上等的碧玉材质,色泽沉静深邃,质地温润细腻。玉璧整体雕刻精美,纹饰布局严谨,既体现了对古代青铜器庄严神秘风格的追慕,又融入了清代玉雕工艺精湛繁复的时代特色。</p><p class="ql-block">形制与功能</p><p class="ql-block">1. 玉璧形制: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因此玉璧在远古是祭祀天神的礼器。后来,其功能演变为象征身份的佩饰、用于礼仪的瑞器或用于陪葬的葬玉。</p><p class="ql-block">2. 清代玉璧的功能:到了清代,像这样的玉璧已经不再是上古时期的祭祀礼器,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宫廷陈设品、把玩鉴赏的珍玩,或是宫廷礼仪中的一种装饰。它更多地体现了皇室的审美趣味、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炫耀性质的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纹饰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玉璧的核心装饰是兽面纹,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源自商周青铜器上的核心纹样。其特征是一个正面的兽头形象,有对称的双目、眉、角、鼻、口和獠牙,给人一种威严、神秘、狰狞的美感。这种纹样象征着权力、神威和镇邪辟凶。</p><p class="ql-block">· 雕刻工艺:这件玉璧上的兽面纹采用高浮雕或浅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立体感极强。纹饰线条流畅有力,细节刻画一丝不苟,兽面的五官清晰,结构准确,充分展现了清代乾隆时期(或受其风格影响)玉雕工艺“工笔如玉”的极致追求——即追求绘画般的精细效果和玉雕的厚重质感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仿古风格:清代宫廷,尤其在乾隆皇帝的影响下,盛行仿古之风。工匠们大量借鉴商周青铜器、古玉的造型和纹样,制作出一批既古雅又带有新意的玉器。这件碧玉兽面纹壁就是这一风潮下的产物,它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古典美的一种再创造。</p> <p class="ql-block">金丝凤冠、凤鸟纹玉饰件 </p><p class="ql-block">Geld Hmpres Cronn with Jade Ormaments</p><p class="ql-block">金(1115-1234 年)</p><p class="ql-block">Jin dynasty (1115-1234)</p><p class="ql-block">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Uinearthed from the Jin Mausoleum Site, Fangshan Distric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丝凤冠是金代皇后的专属具服品。与金丝冠一同出土的还有两件绶带鸟玉饰。根据黑龙江省阿城金齐国王夫妇墓中王妃头部所戴的圆顶巾帽推测,这件金器为帽撑。《金史·舆服志》记载"妇人……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可知,金丝冠外应有丝纱笼罩。其外两件绶带鸟玉饰应为玉逍遥,即所谓"散缀玉钿于上,谓之玉逍遥"。绶带鸟,也称为"练鹊",寓意和平、长寿、祥瑞,是宋金时期花鸟题材玉器比较常见的艺术造型。</p> <p class="ql-block">龙纹椁、凤纹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首博2层的金代展区,有个小黑屋,里面的玻璃隔断后面有2个大石椁。这些就是2002年在北京房山九龙山的金陵出土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及其皇后的棺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代皇陵始建于1155年,比明十三陵要早200多年,是北京地区第一座皇陵。经过金代的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五世60年的营造,共有17座皇陵,陵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根据史书及有关文献记载,金陵主陵区内应埋葬五代帝王,即太祖、太宗、德宗、睿宗、世宗。而这座陵墓墓坑位于整个金陵遗址中轴线上,所以专家判定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末天启年间,明朝皇帝为断后金的气脉,下令拆毁了金陵的地上建筑。清初虽然对有的陵墓进行了修复,但后来还是遭到严重损坏,目前金陵的地上部分几乎无迹,只剩下废墟一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从墓中一共出土4具石椁,其中这两具雕龙纹、凤纹的汉白玉石椁为国内首次发现。此次发现对于研究金代帝王陵寝制度,女真族政治、经济、文化和中国历史都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石坐龙</p><p class="ql-block">· 年代: 金代(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 北京金中都太液池遗址(今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外)</p><p class="ql-block">· 材质: 汉白玉</p><p class="ql-block">· 尺寸: 通高约37厘米</p><p class="ql-block">· 文物特征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石坐龙造型独特,气势恢宏,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1. 独特的“坐姿”: 与常见的行走龙或盘龙不同,这条龙呈蹲坐姿态,后腿弯曲,臀部着地,龙尾从两后腿间卷曲而上,显得沉稳有力。这种“坐龙”造型在中国历代龙形文物中较为罕见。</p><p class="ql-block">2. 威猛的神态: 龙首昂起,双目圆睁,鼻孔贲张,嘴部微张露出利齿,仿佛在发出低吼。整体神态威严、凶猛,充满了动感和力量感,体现了金代女真族刚健豪迈的审美风格。</p><p class="ql-block">3. 精美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 鬃毛: 头顶的鬃毛整齐地向后披卷,线条流畅。</p><p class="ql-block"> · 龙身: 龙身布满鳞纹,雕刻精细。</p><p class="ql-block"> · 火焰纹背鳍: 背部雕刻有连绵的火焰纹,增强了神圣感和动势。</p><p class="ql-block">4. 文化融合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 它的整体造型继承了唐代龙的雄浑和宋代龙的秀美。</p><p class="ql-block"> · 其蹲坐的形态,被认为可能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宗教或图腾文化的影响,也可能与佛教中的狮子等瑞兽造型有关。</p><p class="ql-block"> · 这种独特的形象,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在金代相互交融的产物。</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功能推测</p><p class="ql-block">这件石坐龙出土于金中都太液池遗址。金中都是北京历史上作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太液池则是金代皇家园林(同乐园)中的核心水域。</p><p class="ql-block">根据其出土地点和造型,学者们普遍推测它可能是金代皇家宫殿或园林中大型石制栏杆上的构件。它很可能被安置在石栏的望柱(栏杆的立柱)顶端,起到装饰和彰显皇家威仪的作用。其“坐”姿也正好适合安稳地放置在柱头上。</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它是“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1. 断代标准器: 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有明确出土地点、且年代确凿为金代的石坐龙,成为了鉴定同类文物的“标准器”。</p><p class="ql-block">2. 都城史的见证: 它直接出土于金中都核心区域,是北京作为一代王朝都城开端的有力物证,将北京的建都史提前了数百年。</p><p class="ql-block">3. 艺术典范: 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艺,代表了金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罕见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4. 文化象征: 它完美地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参观指南</p><p class="ql-block">· 在首都博物馆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常设展厅中,您可以找到这件珍贵的石坐龙。它通常被陈列在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它的姿态、神情和细节,可以深切感受到近千年前那个王朝的强健脉搏与恢弘气度。</p> <p class="ql-block">唐代铜坐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帝王的象征。与常见的飞龙不同,这尊铜坐龙前腿直立,后腿弯曲,羽翼展开,龙首俯视,怒目圆瞪,龙口大张,毛发向后扬起,颈部戴着火焰珠,龙鳞清晰可见,四爪粗壮有力,弓起的腰身和龙脊线条流畅,龙尾卷至腰后,动感十足,又显得稳重威严。</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大明殿模型</p><p class="ql-block">Model of Daming Palace in Yuan Dadu</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料记载,元代大明殿,"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也,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柱廊七间,深二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高五十尺。寝室五间,东西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尺,高七十尺。""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p> <p class="ql-block">元代 兽面形铜铺首、铜衔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出土于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城墙的元代兽面形铜铺首、铜衔环,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p> <p class="ql-block">嘉靖款五彩龙纹盘</p><p class="ql-block">明代文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彩龙纹盘为明嘉靖时期(1522-1566)陶瓷文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该盘通高3.8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10.8厘米,呈撇口弧腹圈足造型,以白釉为底饰红、绿、黄三彩海水云龙纹。龙身采用针刻工艺表现鳞片,双目以白多黑少的特殊画法形成“眼睛龙”视觉效果,绿色釉料泛黄,红彩鲜艳夺目。外底红彩书“平遥府嘉靖丙申岁造”款,丙申年对应嘉靖十五年(1536年),属明代堂名款中罕见的同时标注干支与年号者。平遥府应为明皇室子孙封于山西平遥的住所之称。1960年代出土于北京市朝阳区,为研究嘉靖官窑瓷器款识制度及平遥府历史提供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白玉套红料寿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白玉套红料寿字镯‌为料器制品,由白料(仿白玉)与红料(仿宝石)套合而成,镯身雕刻寿字纹饰。该文物由荣禄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四系扁壶</p><p class="ql-block">高33厘米 口径6.5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代磁州窑以釉下彩绘为其特色,将中国绘画及书法艺术与中国瓷器完美地结合起来,笔意洒脱,不拘一格,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气息。四系扁壶是元代新创器形,古拙朴实,遒劲雄浑。</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四系扁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元代磁州窑创新器形,该器物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高33厘米、口径6.5厘米,以扁壶造型结合四系耳设计,小唇口外撇,短颈溜肩,椭圆形腹,颈置四系便于提拎悬挂,体现古拙质朴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器身采用白地黑花釉下彩绘工艺,以开光形式绘制龙凤对舞图案,龙首威猛前伸,凤首昂扬优雅,黑白对比鲜明,线条遒劲流畅,展现元代磁州窑洒脱不羁的民间装饰风格。其龙纹装饰与故宫博物院藏龙凤纹大罐同属元代磁州窑典型体系,既延续宋元时期粗犷豪放传统,又反映北方游牧民族游牧文化与中原制瓷技艺的交融,具“龙凤呈祥”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外观和特征:这是一尊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高67厘米。观音菩萨呈现观水中月的姿势,姿态自然优美。头戴宝冠,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穿袈裟和长裙,全身装饰繁缛,施青白釉,釉色为白中泛青。</p><p class="ql-block">用途和功能:作为观音菩萨的形象,具有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功能,代表着智慧、慈悲和救度众生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和价值:这尊观音像展示了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是元代瓷器精品之一。作为国宝级文物,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代表了元代景德镇瓷器制作工艺的高度发展。</p><p class="ql-block">展览和收藏情况:该文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供观众参观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人物纹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白釉戏剧舞台人物纹枕是一件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其设计巧妙,集建筑、舞台与瓷塑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元代戏剧流行的社会风尚。这件瓷枕的形状被雕镂成戏台形式,戏台上珠帘漫卷,众多演员正在演出一场戏剧,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戏剧场景。</p> <p class="ql-block">嵌金铁马蹬是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的文物,现藏于该馆古代兵器类展品中。 ‌</p><p class="ql-block">出土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嵌金铁马蹬出土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史思明墓,该墓为安史之乱重要人物史思明的衣冠冢。史思明(690-761年)是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军阀,曾建立大燕政权,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该墓葬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被两次发掘,嵌金铁马蹬即其中重要发现之一。 ‌</p><p class="ql-block">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铁马蹬采用嵌金工艺制成,展现了唐代马具制作的精湛技艺。作为古代骑兵作战的重要装备,其设计兼顾了骑手的舒适性与稳定性,为研究唐代军事装备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绿釉“杜家”款军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釉“杜家”款军持是辽代的典型器物,1988年出土于北京市密云区辽代冶仙塔基。</p><p class="ql-block">该器物具有以下特征:</p><p class="ql-block">釉色与胎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釉色以翠绿色为主,局部泛葱白色,表面有细碎开片。胎质致密洁净,呈白微褐色。 ‌</p><p class="ql-block">造型与装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高24.1厘米,瓶口为罐状,颈部饰六瓣莲花叶及十二道弦纹,中部有出檐装饰;下部为四节竹节状,肩部饰七瓣莲花叶,腹部交错饰璎珞瑞草垂纹。 ‌</p><p class="ql-block">铭文与用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瓶颈下方有“杜家”二字款识,注口下方亦有相同铭文。此器为佛教净水瓶,兼具礼佛与净手功能,属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红彩鱼藻纹盖罐嘉靖款景德镇窑青花</p><p class="ql-block">北京海淀出土的明代陶瓷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花红彩鱼藻纹盖罐是明代嘉靖年间烧制的陶瓷器,出土于北京海淀,现藏首都博物馆。罐底书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标准款识。器物通体以青花满绘池塘景致,莲花、水藻间游动着十二尾红彩鱼。鱼身以黄彩为地,红彩勾鳞,黑彩点睛,红鱼与青花形成鲜明对比,寓意“金玉满堂”。2024年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展览中,此罐作为明代御窑瓷器代表展出,展现嘉靖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高42厘米 口径22.5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池塘游鱼纹在嘉靖时期较为流行,寓意“金玉满堂”。罐体以青花满绘长满了莲花和水藻的池塘,其间绘十二尾戏水追逐的游鱼。鱼身以黄彩为地,以红彩勾画轮廓及鱼鳞,以黑彩点睛,红鱼与青花相映成趣。底书青花“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p> <p class="ql-block">鋄金云龙纹铁盔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云龙纹铁盔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甲胄装饰工艺品,这件铁盔制作于明朝(1368~1644年),采用鋄金工艺装饰,通体饰有云龙纹。 ‌</p><p class="ql-block">工艺与纹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铁盔由四片弧形铁叶合围铆接而成,正面饰有火焰纹和金刚手菩萨图案,两侧各饰行龙纹和海水江崖纹。盔体正面下沿覆盖藏文,两侧刻有鋄金蒙文铭文,内容为“威武的达延汗长孙俺答汗牛年四月九日制作黄金龙纹盔”。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铁盔的纹饰风格融合了蒙古地域特色,可能与明代蒙古势力有关。其横向排列的铭文为特殊现象,推测可能是作为战利品或礼品流入中原宫廷收藏。 ‌</p> <p class="ql-block">琉璃釉陶垂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土于元代遗址,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属于永涛的视界展览中的建筑构件。 ‌</p><p class="ql-block">好的,您提到的“首都博物馆琉璃釉陶垂兽”是一件非常精美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构件。它并非普通的装饰品,而是来自皇家等级建筑。</p><p class="ql-block">年代: 元代</p><p class="ql-block">· 材质: 陶胎,表面施琉璃釉</p><p class="ql-block">· 用途: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屋顶檐角上的装饰构件,兼具实用功能(固定瓦件,防止雨水侵蚀)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外观与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这件垂兽造型威猛、生动,色彩绚丽,是元代琉璃工艺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1. 造型:</p><p class="ql-block"> · 兽头形象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龙首、卷鼻、獠牙外露,双目圆睁,表情威严而富有力量感。</p><p class="ql-block"> · “垂兽” 特指安装在屋顶垂脊末端(即角兽之后)的构件,它的朝向是与屋脊平行的。与之容易混淆的是 “戗兽”(安装在戗脊末端,朝向与屋脊呈45度角)。根据首都博物馆的标注,此件为垂兽。</p><p class="ql-block">2. 釉色:</p><p class="ql-block"> · 主体以绿色琉璃釉为主,色泽深沉、莹润。</p><p class="ql-block"> · 兽角的局部可能保留着黄色琉璃釉,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p><p class="ql-block"> · 这种黄绿彩的搭配是元代琉璃器的典型特征,色彩浓烈,装饰效果极强。</p><p class="ql-block">3. 工艺:</p><p class="ql-block"> · 采用模制而成,工艺精湛,细节刻画清晰。</p><p class="ql-block"> · 琉璃釉是在陶胎上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釉色不易脱落,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1. 等级象征: 在中国古代,琉璃制品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尤其是黄、绿等颜色的琉璃构件,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王府等皇家或官方建筑。这件垂兽的存在,直接表明了其所属建筑的崇高等级。</p><p class="ql-block">2. 元代特征: 元代是中国琉璃烧造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元大都(今北京)的兴建催生了对高质量建筑构件的巨大需求。这件垂兽雄浑、豪放的风格,与元代整体雄健粗犷的审美取向相一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都博物馆藏的这件元代琉璃釉陶垂兽,是一件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一身的国宝级文物。它从一个建筑的细节,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是后人了解元代建筑艺术、等级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珍贵窗口。当您站在它面前时,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元大都宫殿庙宇那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屋顶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青花凤首扁壶是元代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瓷珍品。壶高18.7厘米,底径4.5厘米,口径4厘米。它的造型独特,壶身呈圆形,上部绘有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的图案,下部装饰盛开的牡丹花。壶颈上有一昂起的凤头和一卷起的凤尾作为壶的流和柄。整体表现生动别致,动感突出,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用途和功能:元青花凤首扁壶作为青花瓷器,主要用于盛放液体或作为装饰品。它展示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艺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可以作为贵族的收藏品或礼物。</p> <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和价值:元青花凤首扁壶是中国元代青花瓷中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它代表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的陶瓷工艺和审美趣味。作为国宝级文物,它被视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术界和收藏界的高度关注。</p><p class="ql-block">展览和收藏情况:元青花凤首扁壶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作为国宝级文物,它通常在博物馆的青花瓷器展览中展出,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收藏家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西晋八子铃银‌是一件以精湛工艺闻名的古代乐器。</p><p class="ql-block">造型与装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银铃主体为球体造型,顶部饰有虎形辟邪座环钮,球体上半部分通过掐丝工艺塑造了八个乐人形象,他们手持排箫、管乐等不同乐器。每个乐人下方通过“S”形银链悬挂着八个圆形小铃,小铃曾镶嵌红、蓝宝石,彰显其珍贵。 ‌</p><p class="ql-block">工艺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银铃融合了金属锻制、掐丝镶嵌等复杂工艺,乐人形象与连弧圈状花纹的组合展现了古代工匠对音乐艺术与工艺美学的结合。其设计既体现了西晋时期金属器物的典型特征,又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p> <p class="ql-block">赤金嵌宝石无量寿佛</p><p class="ql-block">文物概况</p><p class="ql-block">· 年代: 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p><p class="ql-block">· 材质: 赤金(成色很高的黄金)、镶嵌各种名贵宝石</p><p class="ql-block">· 工艺: 金器锤揲、錾刻、镶嵌</p><p class="ql-block">· 来源: 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具有典型的“乾隆风格”。</p><p class="ql-block">外观与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以其无与伦比的华贵和精湛工艺而著称。</p><p class="ql-block">1. 造型与姿态:</p><p class="ql-block"> · 佛像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在藏传佛教中常以报身佛形象出现)的标准造像。</p><p class="ql-block"> · 通常呈跏趺坐(双盘腿坐姿),双手结禅定印(双手叠放于腹前),掌心托一个长寿宝瓶(这是无量寿佛的重要标识)。</p><p class="ql-block"> · 身形匀称,面相饱满,慈眉善目,神态宁静祥和,体现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p><p class="ql-block">2. 材质与工艺:</p><p class="ql-block"> · 赤金打造: 通体用纯金制成,金光灿灿,彰显出极致的皇家气派和宗教神圣感。</p><p class="ql-block"> · 宝石镶嵌: 这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佛像的宝冠、耳珰、项圈、璎珞、臂钏等饰物上,密密麻麻地镶嵌了各种宝石。</p><p class="ql-block"> · 常见的宝石包括: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珊瑚、珍珠等。</p><p class="ql-block"> · 这些色彩斑斓的宝石与金色的胎体形成强烈对比,产生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 精细錾刻: 在金胎的表面,工匠运用细密的錾刻技术,刻画出佛像衣物的纹理、花瓣的脉络以及装饰的细节,工艺水平登峰造极。</p><p class="ql-block">宗教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1. 无量寿佛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 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象征智慧与长寿。信仰和供奉他,被认为可以消除罪障、增长福寿,最终往生净土。</p><p class="ql-block"> · 在清代宫廷,特别是乾隆时期,对无量寿佛的崇拜极为盛行。皇帝、皇太后寿辰时,常会铸造大量的无量寿佛像作为贺礼,或举行盛大的法会,为皇室成员祈福延寿。</p><p class="ql-block">2. 清代宫廷造像的背景:</p><p class="ql-block"> · 清代皇室推崇藏传佛教(格鲁派),将其作为联结蒙古、西藏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 宫廷中设有 “造办处” ,专门制作各类御用器物,其中就包括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p><p class="ql-block"> · 乾隆时期的造像,尤其追求程式化的完美、工艺的极致和材质的贵重,这尊赤金嵌宝石无量寿佛正是这一风尚的完美体现。它不仅是礼拜的圣物,也是彰显国力与皇权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在首都博物馆中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在首都博物馆的《古代佛像艺术》展厅或相关专题展中,这尊佛像通常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展品。它向观众展示了:</p><p class="ql-block">· 清代宫廷艺术的奢华与精致。</p><p class="ql-block">· 汉、藏、蒙多元文化在清宫的交融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佛教艺术与政治、皇室生活的紧密结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景德镇窑。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颈部为缠枝花卉,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纹,腹部主题纹饰绘两鸳鸯游弋于莲池之中,其下绘卷草纹,颈绘变形莲纹瓣,足壁是重叠覆莲。用国产青料绘画,青花色调淡雅。胎质细白,釉色细润,白中闪青,工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羊脂玉云纹鸡心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羊脂玉云纹鸡心佩为清代贵族墓葬出土文物,采用上等羊脂玉雕刻云纹图案,<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2年</span>出土于索家坟黑舍里氏墓。该墓为康熙朝重臣索额图家族墓地中唯一经正式发掘的墓葬,<span style="font-size:18px;">卒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年仅七岁。玉佩作为随葬品放置于墓主头部附近,与其身份等级相契合。</span>体现了清代治玉工艺的精细化水平与贵族丧葬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工艺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佩采用新疆和田羊脂玉雕刻而成,玉质莹润无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形制为鸡心佩典型样式,长7.8厘米、宽5.8厘米、厚0.6厘米正反面均浅浮雕卷云纹,线条细密流畅,边缘运用镂雕技法形成云气环绕的立体效果,背面穿孔处保留原始玉皮,展现'俏色'工艺运用。</p> <p class="ql-block">凸花海水江涯鱼龙献寿金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凸花海水江牙鱼龙献寿金盘为明代器物,出土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东庄万贵墓,现藏首都博物馆。该盘高0.8厘米,口径17.6厘米,重252克,采用范铸、錾花与捶打工艺制成。盘体为圆形唇边设计,盘沿饰二方连续回纹,盘心錾刻双钩篆书“寿”字,盘心与盘沿间装饰半浮雕海水江崖纹,水纹中隐现马、龙、狮、象、鱼等瑞兽形象。器物整体风格浑厚粗朴,通过整体造型与纹饰布局,不刻意追求细部雕琢,突出装饰效果与工艺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我驻足良久。一面墙的文字缓缓讲述着这座城的前世今生:从燕蓟故地到元大都,从明清京师到新中国首都。每一段文字都像一块砖,垒起了我对北京的认知。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叙述,而是某一行小字提到“百姓的生活在变迁中延续”——原来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更迭,也是胡同里一声吆喝、一碗豆汁儿里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民国的扇子</p> <p class="ql-block">房山琉璃河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遗址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见证了西周时期的辉煌。 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地区作为西周燕国的早期都城遗址,同样出土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青铜器。这些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西周时期在工艺与文化上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堇(jǐn)鼎是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253号墓,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是国宝级文物。堇鼎通高62厘米,口径47厘米,具有方唇、直耳、鼓腹、三蹄足的特征。鼎的两侧耳朵饰有两组相对的龙纹,口沿下方有由六组兽面组成的纹带,每组兽面纹以凸起的扉棱为中轴,三足根部也饰有兽面纹,下方装饰有三道弦纹。堇鼎的造型雄浑凝重,纹饰简洁古朴。</p><p class="ql-block">用途和功能:堇鼎作为青铜礼器,用于古代祭祀仪式或贵族的宴会活动。它具有象征意义和社会地位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展示贵族身份和财富的物品。</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和价值:堇鼎是北京地区出土的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它的出土填补了对西周燕国的历史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作为国宝级文物,堇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展览和收藏情况:堇鼎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是该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作为珍贵的青铜器,堇鼎通常在博物馆的青铜器展览中展出,向公众展示古代青铜文化的瑰宝。它的收藏和展览情况吸引了广大观众和学术界的关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镇馆之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克罍(léi)克盉(hé): 身上的铭文清清楚楚记载着西周封燕的史实!</p><p class="ql-block">“北京的代表身份证”双胞胎青铜器 克盉和克罍器身记载周王为表彰召公封其元子克为燕候,克来到燕地,为纪念周王分封而制作了克盉和克罍。证实了“召公封燕,令长子就封”的史实,确定了燕国首代燕候为“克”,是北京地区正式建都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克罍(léi)</p><p class="ql-block">西周克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克罍,亦被称为太保罍,代表着西周初期的青铜器艺术巅峰。克罍造型独特,铭文记录了周王室命令,展现了当时政治文化。 其造型独特,圜顶盖中央设有一圆形捉手,平沿、方唇、短颈、圆肩,肩部两侧巧妙地装饰着半环状兽首耳,并衔接着环状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镇馆之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克罍的历史背景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克罍的盖与器口内壁,均精心铸有相同的阴文铭文,共计43字。其内容为:“王曰:‘太保!尔当以明理之心,忠诚奉事王室。吾已大封尔地,命克于燕为侯,统辖羌、页、□等族群。并参与敞国的治理。’克至燕国后,收纳王赐土地,建立封国,特命匠人制作此罍,以示纪念。”这段铭文不仅记录了西周克罍的由来,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克盉(h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克盉,作为西周早期的珍贵文物,展现出独特的造型。其圜顶盖正中置一精致的半环形钮,盖沿则巧妙地装饰以半环钮,并辅以环链与鋬相连,设计颇为精巧。克盉设计独特,铭文珍贵,见证周成王与燕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镇馆之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克盉的艺术与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铭文不仅记录了周成王克盉的由来,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文化风貌。 盖与器口内壁均精心铸有相同的阴文铭文,共计43字。这段铭文揭示了周成王赐予克匽(今北京地区)诸侯之位的史实,并详细叙述了克在匽地的行政活动,包括接收土地与平息动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册奂器【鼎、卣(yǒu)、觯(zhì)】:首次“三兄弟”同框!三件文物都刻着“太保墉燕”的铭文,就像一本青铜史书,实打实证明了咱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比任何传说都靠谱!</p> <p class="ql-block">灰陶绳纹水管</p><p class="ql-block">年代: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燕都遗址</p><p class="ql-block">材质: 灰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陶水管看起来像一段一头稍粗、一头稍细的圆筒,与现代的水泥管在形态和功能上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1. 造型设计: 它采用榫卯结构的设计,一端为榫头(稍细),另一端为卯口(稍粗)。这样的设计使得多节水管可以紧密地套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密闭的管道系统,有效防止漏水。这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和标准化生产的雏形。</p><p class="ql-block">2. 纹饰与工艺: 管体外壁拍印有绳纹。这种纹饰不仅是装饰,更重要的作用是增加管壁的摩擦力,使其在埋设时更加稳固,不易滑动。同时,陶器经过高温烧制,结构坚固,能够承受一定的土压力。</p><p class="ql-block">3. 功能: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用于城市排水的管道。</p> <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与意义</p><p class="ql-block">这件看似普通的水管,其价值远超其本身:</p><p class="ql-block">1. 中国古代城市文明的实证: 它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北方的燕国都城已经拥有了科学、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城市的规划建设不再局限于地面建筑,而是包含了完善的地下基础设施,这是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2. 燕国都城(北京城的前身)的见证: 它出土于琉璃河遗址,这里是西周时期燕国的初都所在地。这件文物有力地证明了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距今已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因此,它也是 “北京城发源地” 的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3. 古代工程技术的典范: 榫卯结构的运用、坚固的陶质材料、以及合理的埋设方式,共同展示了西周时期工匠在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方面所达到的惊人水平。</p> <p class="ql-block">车马坑殉葬马</p> <p class="ql-block">累丝嵌石镶玉龙凤八卦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明累丝嵌石镶玉龙凤八卦金杯‌是明代金器制作的代表作之一,采用累丝工艺制成,内外两层结构:</p><p class="ql-block">‌内层‌:以金片锤碟制成光素内胆</p><p class="ql-block">‌外层‌:金丝编累工艺,杯身四开光处镶嵌白玉龙纹片,间隔处饰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纹,底部为八卦纹饰。</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面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辽鎏金銀面具,面部覆罩金属面具、躯体用锦彩络缠或银铜丝网络,是契丹贵族常用的饰终之仪。面具依据逝者生前的面貌制造。有金、银、铜等材质,依据死者身份不同而不同。此面具由银片锤錾而成,再施以鎏金,面部轮廓清晰,头发后梳。眉骨突出,双目闭合,神态安详。</p> <p class="ql-block">织锦夹金五佛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清代乾隆年间(1753年)制作的佛教法器,1978年出土于北京白塔寺白塔维修工程中,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构造与装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佛冠由五个莲瓣形锦片缀合而成,每个莲瓣中央镶嵌镀金五方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中央大日如来)。冠顶镶嵌红宝石,两侧各有一条织锦缯带,分别缀有八仙、八宝图案。全冠共镶嵌珍珠、宝石950颗,工艺繁复华丽。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五佛冠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塔时藏入白塔,1978年维修白塔时被发现。其装饰融合佛教身、语、意三密(梵文字母与日月形铜片)与道教元素(五岳真形图),体现了乾隆作为帝王对藏传佛教与汉地文化的双重身份认同。</p> <p class="ql-block">牛头纹带盖伯矩鬲(lì)</p><p class="ql-block">Bronze Li Food Vessel Inscribed by Bo Juwith Ox-head Ornaments</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p><p class="ql-block">Western Zhou Period (1046 BCE-771 BCE)</p><p class="ql-block">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II区M251出土</p><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伯矩鬲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盖钮,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盖面饰以浮雕牛角兽面纹,角端翘起。颈部饰六条短扉梭,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角兽面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才戊辰,医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障彝",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镇馆之宝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伯矩鬲是西周初期的青铜器,全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它是由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制作的,整个器形端庄厚重,装饰以牛首为主要元素,造型华丽。纹饰精美,各部均采用高浮雕的牛头纹装饰,给人一种雄奇威武之感。</p><p class="ql-block">用途和功能: 伯矩鬲作为青铜器的一种,具有容纳和燃烧物品的功能。它可能被用于祭祀、宗教仪式或贵族活动等场合。</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和价值: 伯矩鬲是周初青铜器中的杰作,展示了商周时期的铸造技术。它不仅具有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还反映了当时贵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宝级文物,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展览和收藏情况: 伯矩鬲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并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和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跨越三千年,与伯矩鬲静默对视。</p><p class="ql-block">青铜不语,却道尽王朝更迭、匠人之魂。</p><p class="ql-block">时光如琉璃河水,流淌不息,唯有静心者能听见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禁止出境的伯矩鬲</p><p class="ql-block">🔍 1975年,房山琉璃河遗址的发掘中,一件精美的青铜器“伯矩鬲”重现世间。因其全身装饰有牛头纹饰,被誉为“牛头鬲”,成为北京城历史诞生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伯矩鬲的设计巧妙至极,全身由七头牛组成,足、身、盖、钮皆以牛头为纹饰。器钮由两个立体雕刻的小牛头构成,器盖则装饰有两个高浮雕的牛头,大牛角翘出器耳上方,形似水牛角,角根横向,使器盖中部自然下陷,整体和谐而精美。</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件三千岁的伯矩鬲已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观众前来一睹风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管我们没有去看,该是当天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于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2001年经国家发改委报国务院批准实施,2001年12月正式奠基兴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5年12月开始试运行,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博建筑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巨大的屋盖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深远挑檐;通长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在大厅北门外地面上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楼,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平面中心轴线特点;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铜、木材与砖石的大量运用更显一种历史的久远。北广场和大堂地面所用石材,产于自古以来为营造北京城供应石材的房山地区;方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北京最常见的榆木;椭圆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青铜材料,并饰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等表现出北京有力的时代步伐,高大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顺应了当代建筑的国际流行趋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情调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博物馆建筑一经落成,即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一致赞誉。</p> <p class="ql-block">刘老根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北京前门大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前门大街是了解北京民俗风情和商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站。</p><p class="ql-block">· 位置: 北京市东城区,北起正阳门(前门)箭楼,南至珠市口大街,与天桥南大街相连。</p><p class="ql-block">· 地位: 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一段,是北京主要特色与游览亮点,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和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天街”。</p><p class="ql-block">· 定位: 前门大街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商业和旅游的综合性街区。它不像故宫、长城那样是纯粹的历史遗迹,而是一个“活着的”历史文化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门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它是皇帝去天坛祭天的御路。由于它位于皇城正门(正阳门)的前方,毗邻当年的商业中心“棋盘街”,且靠近大运河的终点,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使其在明清时期就逐渐发展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1. 复古风貌与有轨电车(铛铛车)</p><p class="ql-block">· 经过改造的前门大街恢复了民国初年的建筑风格,青砖铺地,仿古店铺林立,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街道中央行驶的“铛铛车”。这是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有轨电车的复刻,因其行驶时司机会用脚踩铃发出“铛铛”声而得名。乘坐铛铛车从北到南游览全程,是体验前门大街风情的经典方式。</p> <p class="ql-block">2. 老字号云集</p><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是北京老字号的聚集地,这里汇聚了众多百年老店,是体验“京味儿”文化的绝佳场所。</p><p class="ql-block">· 全聚德(起源店): 中华著名老字号,挂炉烤鸭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都一处烧麦馆: 因乾隆皇帝御赐牌匾而闻名,其烧麦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一条龙羊肉馆: 同样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以涮羊肉闻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东来顺饭庄:2006年获评中华老字号,2008年涮羊肉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张一元茶庄: 著名的茶叶老字号,茉莉花茶是其招牌。</p><p class="ql-block">· 内联升布鞋: 以制作千层底布鞋闻名,过去有“脚踩内联升”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瑞蚨祥绸布店: 闻名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主营绸缎、布匹。</p> <p class="ql-block">大栅欄</p><p class="ql-block">3. 特色胡同街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门大街的两侧,隐藏着许多充满故事的胡同,它们才是前门地区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大栅栏(读作“Dàshílànr”): 位于前门大街西侧,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密布着更多的老字号、戏园子和特色商铺,如同仁堂药店、马聚源等。</p><p class="ql-block">· 鲜鱼口美食街: 位于前门大街东侧,与大栅栏隔街相望,是一条以美食为主的老字号小吃街,有天兴居炒肝、便宜坊烤鸭店等。</p><p class="ql-block">· 北京坊: 一个紧邻前门大街的现代文化街区。它在保留历史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引入了时尚书店(如PAGEONE)、艺术展览、设计师品牌、精品酒店和餐厅,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 白天: 可以逛老字号,品尝美食(如烤鸭、炸酱面、炒肝、糖葫芦),乘坐铛铛车,探访胡同,感受浓厚的商业气息和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夜晚: 华灯初上,前门大街和周边的胡同亮起灯火,别有一番韵味。可以在北京坊的露台欣赏正阳门箭楼的夜景,或在特色酒吧小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来顺饭庄,今天的晚餐就在东来顺涮羊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来顺是北京东来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清真餐饮品牌,始创于1903年,创始人为丁德山,总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品牌于1992年完成商标注册,业务涵盖餐饮连锁、清真食品销售、肉类加工及物流服务。2006年获评中华老字号,2008年涮羊肉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隶属于首旅集团,覆盖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拥有145家门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3年,伴随着北京开辟最早、名声最大的东安市场的出现,东来顺饭庄的创始人丁德山兄弟,手推小车、带着木案和几个板凳来到东安市场北门,摆摊叫卖清真小吃豆汁、扒糕,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几年后,丁氏兄弟立铺挂牌,“东来顺”由此得名。铺名先是叫“东来顺粥铺”,规模不大,只是一间小木棚,经营品种为豆汁、杂面、馅饼、羊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4年,东来顺增添了爆、烤、涮羊肉和炒菜,同时更名为东来顺羊肉馆。他想方设法高报酬挖来前门外正阳楼饭庄的一位名厨帮工传艺,使东来顺的羊肉刀工精湛,切出后铺在青花瓷盘里,盘上的花纹透过肉片隐约可见。到三四十年代,东来顺的涮羊肉已驰名于京城,三十年代一些账面记载,每年旺季销出的羊肉在五万公斤以上。东来顺还在后开办酱园作坊,涮羊肉所需的酱油、香油、芝麻酱、糖蒜、韭菜花、火锅等都由这些作坊加工制作。经过几代厨师博采众家之长,苦心钻研羊肉菜品的制作技艺,在爆、烤、涮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出一套具有独家风味的熘、炸、扒、炒等烹调技法,经营的菜品日益精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安市场这个马场当时是由一个叫魏延的太监主管,他挺爱吃粥摊的抻面,经常光顾丁德山的粥摊。丁德山也特别有眼力见儿,每次魏延来,他都非常周到的招待、奉承,博得了老太监的欢心。魏延瞧丁德山人挺机灵,又会来事,一来二去,就认了干儿子。1912年,东安市场失火,粥棚也被焚。魏太监出面张罗,并拿出了若干银两,帮助丁德山重建了三间瓦房,起了字号为“东来顺羊肉馆”。开始,只是做一些羊汤、羊杂碎等,后来又把“涮羊肉”引进了店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酱料、牛肉和面条等食材都挺好吃的,就是羊肉还是有一点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来顺饭庄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品尝清真风味佳肴的就餐场所,也是社会名流荟萃的风雅之地,同时还经常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宴请外国元首、政要的任务,并为国家开展外交活动和增进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做出过不小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和夫人胡洁青、中画大师齐白石、京剧大师马连良、张君秋等前辈名人,生前经常在东来顺宴请宾朋,并为东来顺留下墨宝。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陈毅、郭沫若等,生前也多次在东来顺设宴招待外国元首和政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大平正芳、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巴基斯坦总统伊沙克汗,以及伊斯兰教、国家的众多政府要员和外交官员,都曾对东来顺的美味佳肴给予了极高的赞赏和评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发前我在机场候机厅休息,灰色棒球帽遮住半张脸,白色T恤被空调吹得微微贴在背上,叫领队拍了个照片,因为裙子是女儿买的,穿着她买的裙子去出游,满满的幸福感由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机爬升后,我靠窗望着下方。海岸线如丝带般蜿蜒,海面湛蓝,一座长桥横跨其上,连接着两岸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空中的云层散开,舷窗外是无垠的海域与绵延的城市轮廓。山脉在远处若隐若现,像水墨画里淡扫的几笔。我忽然明白,看一座城,不能只看它的地面,也要从天上俯瞰它的肌理。北京如此,中国亦如此——既有深埋地下的青铜鼎,也有高耸入云的国贸大厦;既有古老的牌坊,也有飞驰的高铁与起降的航班。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固守,而是不断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