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闲游

上官元夜

<p class="ql-block">  十月十五日,我们一行十五人坐大巴来到了无锡,开启了无锡闲游的行程,当天下午就到南长街去游览,这里是无锡南长街的跨塘桥畔,一脚踏入便是江南的诗意长卷:青瓦黛墙的古建连绵在运河两岸,红灯笼顺着水巷晕开暖意,跨塘桥的石阶载着往来的笑语,把市井烟火与千年漕运的余韵揉在了一起。星巴克的咖啡香裹着江南菜的鲜甜,老墙面上“泰昌丝厂”的刻字藏着旧时光的余温,窄巷里的青砖路又引着人撞见新的欢喜——这里是活着的江南,是古运河边最熨帖的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  在金塘桥畔的清名桥历史街区里,时光是揉碎的江南诗行,运河水摇着画舫,把白墙黛瓦的倒影晃成流动的水墨;老墙门里“历史建筑”的铭牌,藏着丝厂的旧岁余温;旗袍与古巷撞个满怀,是新妆与旧韵的温柔相遇;窄弄里的市井烟火,又把时光拉回鲜活的日常。连墙绘都裹着俏皮——当羽翼与小黄人撞进古运河的底色,当凉亭里的舒展撞碎水波的褶皱,才懂这方天地的妙处:既有“桨声灯影里的旧江南”,也有“烟火鲜活里的新人间”,每一步都是古今揉捻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清名桥的石拱,是时光弯成的温柔弧度,脚下的石阶磨着百年的烟火,抬眼是白墙黛瓦牵着红灯笼,淌成运河里的水墨长卷。古桥的拱洞框住画舫的涟漪,央视春晚的舞台又把新韵揉进旧巷,连岸边的茶座都裹着江南的慵懒:黄灯笼垂着风的软,绿植漫着时光的闲,驴友们的笑涡里,是老江南与新生活的温柔相拥。</p> <p class="ql-block">  无锡闲游第二天,我们在下榻的酒店门前拍了一张集体照,今天第一个景点是游览南禅寺,南禅寺的妙光塔,是南禅寺的标志性建筑,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为无锡八景之一。牌坊下红灯笼曳着风,大雄宝殿前香烟裹着祈愿,文珠阁的彩匾衬着黛瓦,连街角的香烛摊都浸着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第二个景点游览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只见石牌坊上“尚書”“衣綉”的金漆晕着岁月苔痕,谈氏宗祠的栅门藏着千年族脉的余温;窄巷里灯笼曳着光影,白墙绘着牡丹与仕女,连长椅上的小憩都裹着老城的慵懒。这里没有刻意的古意,只有青石板路串起的咖啡屋,有 “老墙根冒新绿、旧巷弄藏新潮”的鲜活,是无锡城里把“岁月”过成“生活”的温柔样本。</p> <p class="ql-block">  今天游览的第三个景点是蠡园,蠡园的“精巧雅致、移步换景”,蠡湖的“开阔湖光、舒展大气”,这是一个自然与人文、古典与近代交融的太湖名园。我们在湖畔合影,晴云软风里,笑意浸在蠡湖的波光里,垂柳石桥作伴,时光都跟着慢了下来。蠡园的水榭亭台,飞檐映着碧水,柳叶垂成帘幕,一亭一榭都是江南的诗,连倒影都裹着温柔。廊桥连波,白墙黛瓦依着湖岸舒展,廊下人影轻晃,是园林把喧嚣都滤成了闲静。古今同框,亭台的婉约撞进高楼的摩登,湖水把两个时空都揉成了画,旧韵新颜都好看。蠡园的好,是藏在一亭一湖、一檐一柳里的,既有园林的风骨,又裹着生活的温软,逛一趟,连心头都沾了江南的水汽。</p> <p class="ql-block">  蠡园的荷景,把“生之明媚、枯之疏朗”都揉进了一汪湖水里:紫睡莲:靛紫花瓣裹着鹅黄芯,像把晚霞揉碎在了水面,连倒影都浸着柔润的光。粉荷带露:水珠坠在玫红花瓣上,叶色或绿或褐,是江南初秋里脆生生的明媚。残叶风骨:或半枯半绿、或脉络疏朗,破洞与褶皱里裹着“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淡远,连水波里的倒影都成了写意的画。</p> <p class="ql-block">  无锡闲游的第三天,我们又一次来到有着江南韵味与人文厚重诗意的惠山古镇景区游览。只见白墙黛瓦的标识楼,衬着憨态可掬的惠山泥人阿福阿喜形象,新与旧的碰撞里,藏着“唯惠山幽雅”的古韵开场。鎏金题字的照壁前,繁花织就秋的锦缎,远处青山叠翠、塔影隐隐,是江南园林独有的雅致与舒展。铜色浮雕铺展古镇烟火:拱桥、楼阁、舟楫穿行,一笔一画都是“惠山古镇”千年岁月的生动注脚。青石板路连起白墙黑瓦,灯笼摇曳间,市集的烟火与古建筑的静穆相融,是活着的江南烟火气。彩色九龙壁的斑斓映着满山葱郁,石阶连向云雾里的红塔,自然秀色与人文匠心在此相映成趣。飞檐翘角的牌坊如墨笔点睛,黛瓦粉墙的街巷向深处延展,每一道雕纹都是江南建筑的精致诗行。斑驳墙面上,“谁知盘中餐”的墨痕,是古镇藏在烟火里的人文温度,让美食与惜福的意涵在此沉淀。得月石拱桥洞挽着流水,乌篷船载着薄雾穿桥而过,灯笼轻晃间,是“得月”的诗意,也是江南水乡的温柔底色。</p><p class="ql-block"> 从入口到街巷,从浮雕到桥影,惠山古镇把江南的雅致、人文的厚重,都揉进了每一处景致里——这里不止是风景,更是活着的江南旧梦。</p> <p class="ql-block">  正对着惠山寺的那条街叫惠山直街,西端紧邻惠山寺的古华山门,是古镇的主街之一,原名“绣嶂街”,后改名为“惠山直街”。它不仅是通往惠山寺的要道,也是惠山祠堂群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仅这条街就曾分布34座祠堂)。这里有风水与空间的双重优势,惠山自古被视为“江南风水佳地”:既有惠山泉(天下第二泉)的灵秀,又因山陵地形被认为是“安奉祖先、福佑子孙”的吉地;是国内罕见的“祠堂文化露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下午,周希增和谢元蓓,倪爱君等去梅园采风,拍出了照片堪比明星,只见那百合开得热烈,狗尾草摇着软绒绒的风。墨镜遮了光斑,遮不住眼里的晴,连影子都沾着草木的甜,岁月是温柔的滤镜,周老师把寻常日子,拍成了发光的诗。</p> <p class="ql-block">  无锡闲游地第四天上午,我和老阎去游览东林书院,踏入书院,只见青瓦覆檐,墨字题额,推开这扇门,便踏入了明清士人的精神原乡。“风声雨声读书声”的余响,仍绕着“东林书院”的匾额流转,真是“一院墨香载千秋 ”。</p><p class="ql-block"> 石坊“后学津梁”的雕纹里,刻着文脉的刻度;“熙春园”的苔痕木门后,是江南园林的留白意趣:池水暖着亭台的倒影,明道观的飞檐挑着流云,连檐下灯笼“百巷梁溪”的字,都浸着江南的温软。</p> <p class="ql-block">  无锡闲游,不必赶行程,只跟着光影慢慢走,看百合裹着日光盛放,狗尾草在风里晃成蓬松的浪,连并肩的影子都染着松弛的甜。原来最好的旅途从不是奔赴某一处盛景,而是和对的人一起,把普通的日子,过成发着光的片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