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周玉珍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昵称 | 周玉珍 美篇号 | 1900384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于西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西侧先农坛内。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9日,我踏入古建筑博物馆,这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让我得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进入展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几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四面都是古建筑的广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先农坛的拜殿和太岁殿为核心建筑,与东西厢房共同围合出一座规整的方形院落。</p><p class="ql-block"> 拜殿不仅是明清皇家祭农礼仪的实物见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礼制思想的重要载体,其建筑功能、历史价值与现存状态均彰显了先农坛作为 “ 全国等级最高祭农场所 ” 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 雨中立于广场中央,镜头定格四周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拜殿藻井以金丝楠木雕就,蟠龙俯冲,口衔轩辕镜,周身龙凤纹饰层叠,透雕云纹如雾缭绕。与太岁殿天宫藻井(星象为魂)一龙一星、一俯一仰,共为明代藻井双璧,尽显 “ 天工开物 ” 之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拜殿正前方穿殿而过,后方太岁殿巍然矗立,与拜殿共同勾勒出先农坛内坛建筑的恢弘轴线。两座建筑一前一后,比例完美,构成祭祀空间的核心序列。黑色琉璃瓦的太岁殿与拜殿的悬山顶形成视觉呼应,彰显明代皇家祭祀建筑的等级规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日细雨轻洒,馆内游人寥寥。这难得的静谧,恰似时光馈赠的礼物,让我独享这份安宁。</p><p class="ql-block"> 立于太岁殿前,雨珠自檐角滴落,在朱红门扉上晕开深浅痕迹,似岁月沉淀的丹青。藻井鎏金,雨声如古琴轻拨。斗拱滴雨,六百年风雨在榫卯间低吟,将瞬时雨景与帝王农耕史悄然相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移步殿内,原属隆福寺的 “ 天宫藻井 ” 赫然入目,作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六层圆形主框架以精雕云纹为衬,顶部明代星象图如星河倒悬,将 “ 天圆地方 ” 的宇宙观凝于斗拱之间,堪称明代建筑与天文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立于其下,仰观星穹,六层云纹托起明代星图——天圆地方非止于形,更是华夏文明对天地秩序的永恒叩问。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在云纹与星光的交织中,先人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从未停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岁殿南墙所悬藻井,原为隆福寺正觉殿遗存,现称 “ 隆福寺藻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举行亲耕典礼之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8年,在文博界专家支持下,博物馆筹备处成立。1991年9月25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30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获中国科协命名,成为首批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设有两组基本陈列:太岁殿院落的《中国古代建筑展》与神厨院落的《先农坛历史文化展》。展览依托先农坛古建筑展开。</p><p class="ql-block"> 我穿行于殿宇之间,在古建筑中学习建筑,在先农坛里了解历史,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建筑展览体系涵盖 “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 营造技艺 ”、“ 城市发展 ”、“ 建筑类型欣赏 ”、“ 北京中轴线古建筑展 ”;先农坛历史文化展览体系则包括 “ 先农坛历史文化展 ”、“ 神仓历史文化展 ” 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建筑布局整齐大气,雄伟壮观,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现有陈列主要分布于太岁殿、拜殿、西配殿等展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梭展厅,如游七千年历史长卷,华夏建筑文明跃然眼前。恍若化身 “ 万物之灵长 ”,亲历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之境,尽享华夏建筑无尽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厅内 “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 陈列,精准诠释传统建筑文化精奥,令人眼界大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以大量图表照片、栩栩如生的实物与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原始状态,发展为明清高墙严整的宫廷建筑的漫长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之古拙,唐之雄浑,宋之绮丽,元之自由,明清之规整。</p><p class="ql-block"> 穿行馆中,各代建筑风格尽收眼底。更兼北国之雄浑,江南之典雅,蜀中之朴真,地域特色交相辉映。泱泱华夏,建筑之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居展厅亦引人驻足,实物陈列着我国民居的演进轨迹——从巢居到干阑式,半地穴至泥墙屋。这居住史,恰是古人思索人与自然、环境空间关系的智慧结晶,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徜徉其中,如穿越千年时空,一砖一瓦皆诉匠心,一梁一柱尽显华韵。‌诗云‌:“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古建之魂,在斗拱飞檐间低语,于雕梁画栋中永恒。</p><p class="ql-block"> 步出馆门,余韵犹存,那些凝固的时光,已深烙心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拜殿出来,我来到 “ 先农坛一亩三分地 ”。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亲耕礼的场所,位于观耕台正南,面积近799平方米(清制)。</p><p class="ql-block"> 亲耕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两侧为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伴随着奏乐,皇帝往返扶犁三趟,由户部侍郎播种。这片精田作为北京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皇帝亲耕 “ 一亩三分地 ”,祈愿风调雨顺,收获的粮食用于皇家祭祀。这一传统不仅成为重农文化的象征,更让 “ 一亩三分地 ” 演变为形容个人势力范围的常用俗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望先农坛,这座千年农耕文明的见证者,今日得见真容,厚重历史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漫步各个展厅,如穿行于华夏建筑七千年长卷,身临其境,恍若化身画卷中那执笔绘就文明华章的 “ 丹青妙手 ”,亲历建筑文明的无限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