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这不仅是全省发展的总遵循,更是无数乡镇砥砺前行的指南针。乡镇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其担当与作为,直接关系着“福建所能”的成色,影响着“国家所需”的落地成效。立足乡镇实际,唯有锚定国家战略、深耕本土优势、凝聚基层合力,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奋勇争先,为服务国家所需贡献最坚实的“乡镇力量”。<br>服务国家所需,乡镇当以“产业突围”为笔,书写“福建所能”的经济答卷。福建乡镇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智慧,更有“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基因。就如闽西山区乡镇,立足生态优势,摒弃“砍树卖钱”的旧路,转而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连城朋口镇的兰花基地,从几亩菜园发展为年产值超十亿元的“中国兰花第一镇”,产品远销全国,既守护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底线”,又鼓起了群众腰包;沿海乡镇则瞄准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莆田忠门镇深耕木材加工,从“小作坊”升级为“国际木材贸易集散地”,宁德三沙镇依托渔港优势发展远洋渔业,让“福建海鲜”端上全国餐桌。乡镇的产业发展,不必追求“大而全”,但需聚焦“专而精”,把本土资源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需求精准对接,让“乡镇特产”成为“国家所需”的重要供给。 <br>服务国家所需,乡镇当以“民生为本”为墨,绘就“福建所能”的幸福画卷。“国家所需”的核心,终究是“人民所盼”;乡镇的“奋勇争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笑脸里。近年来,福建乡镇聚焦“一老一小”、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民生痛点,用“微实事”撬动“大幸福”。闽北邵武拿口镇,针对农村老人“吃饭难”问题,建成村级“幸福食堂”,每餐三元管饱,既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也让在外务工子女安心;闽南晋江英林镇,推动“教育共同体”建设,让乡村学校共享城区优质师资,破解“农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困境;福州永泰嵩口镇,修复古厝、整治溪流,让千年古镇焕发新颜,不仅留住了乡愁,更吸引游客带动增收。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正是乡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对“服务国家所需”最朴素的回应——只有每个乡镇的民生“小事”办实了,国家的“民生大事”才能根基稳固。 <br>服务国家所需,乡镇当以“党建引领”为魂,凝聚“福建所能”的奋进合力。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唯有党建引领,才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福建乡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服务国家所需的一线高高飘扬。疫情防控时,无数乡镇党员带头值守卡点、代购物资,守护一方平安;乡村振兴中,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调解矛盾,成为群众的“主心骨”;防汛抗台季,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转移群众、抢修设施,筑起“红色堤坝”。就如漳州龙海浮宫镇,通过“党员联户、支部联村”机制,将分散的果农组织起来,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让浮宫杨梅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全镇果农增收。党建引领不是“口号”,而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镇服务国家所需、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br>“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国家的宏伟蓝图,需要每个乡镇的点滴作为来铺就;福建的奋勇争先,离不开每个乡镇的真抓实干来支撑。作为基层一线的“实践者”,乡镇不必因“小”而妄自菲薄,更应因“近”而主动担当——近群众,便知民之所盼;近土地,便晓地之所产;近实际,便能精准发力。未来,只要每个福建乡镇都能锚定“国家所需”,立足“本地所能”,以“奋勇争先”的劲头深耕细作,就一定能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写下属于福建乡镇的精彩篇章。(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 邱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