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春秋流转,北京世妇会“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宣言犹在耳畔。从1995年《北京宣言》将性别平等刻入全球议程,到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以“命运与共”为旗帜再启征程,中国始终以知行合一的担当,推动着全球妇女事业从理念倡导迈向务实行动。<br>一、破除壁垒:从生存权到发展权的跨越<br>北京世妇会首次将性别视角纳入全球治理核心,推动各国承诺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贫困与歧视。30年来,中国以制度创新书写答卷:孕产妇死亡率较1995年下降近80%,6.9亿妇女同步迈入小康,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在贵州大山深处,苗绣绣娘石丽平带领乡村女性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让千年文化焕发新生;在福建泉州,蟳埔女孩黄丽泳将传统簪花围打造成新国潮,带动全村旅游业腾飞。这些实践印证了习近平主席的论断:“妇女全面发展,必须让每一位女性都成为时代变革的参与者、受益者。”<br>二、动能重构:科技革命中的“她力量”崛起<br>面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中国以科技创新赋能妇女发展。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占比超半数,过去四届夏季奥运会中国奖牌获得者女性占比突破60%。“太空教师”王亚平在浩瀚宇宙传递知识,“燃灯校长”张桂梅用教育点亮深山女孩的未来,“人民英雄”陈薇以科技守护生命防线。这些身影折射出中国妇女的双重突破:既在传统领域深耕细作,更在新兴赛道开疆拓土。正如全球妇女峰会上宣布的“千个‘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正通过直播培训、菌草种植等技术输出,帮助发展中国家女性跨越数字鸿沟。<br>三、治理革新:从制度保障到文明共识<br>中国将性别平等纳入法治轨道,构建起“法律—政策—社会”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反家庭暴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让法律利剑守护万家安宁;“母亲健康快车”穿梭城乡,为孕产妇提供家门口的守护;全国两会中女性代表委员占比持续攀升,彰显政治参与的深度。这种治理智慧已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中国设立“全球妇女能力建设中心”,未来五年将邀请5万名女性来华研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教育、健康、就业领域的南北南合作。<br>“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从北京世妇会到全球妇女峰会,中国始终以恒心践行承诺,用行动书写答案。当每一位女性都能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彩,当性别平等成为人类文明的底色,我们终将见证一个对所有妇女、对所有人更加美好的世界。这既是北京世妇会精神的传承,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 徐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