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印象》

心远地自偏

<p class="ql-block">(一)泸沽湖,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十月里,泸沽湖,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从西昌出发,往泸沽湖的路一头就扎进了深山里,围着一座连一座的大山盘旋,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左旋一下,一会又右旋一下,一阵拉升,一阵又俯冲。人和车绕来绕去,不觉中,就绕到了云端,不觉中,又回到了谷底。仿佛有绕不完的山,有走不完的路。好在沿路风景秀美,有清涧流水,有绿树环抱,有蓝天白云,有清新空气,六个小时的旅途,竟然可以一路兴致盎然。</p><p class="ql-block"> 一路的过山车,激发了一路的感叹。感叹大山的巍峨气势,感叹山里人出行的困难,感叹盘山路修建的不易,更感叹盘山路建设前山里人出行的艰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稍稍体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那份愁绪。之前看新闻报道说“走出大山”,总感觉没有什么了不得的,那是因为未曾见识过大山,未曾走进过大山。一直生活在平原的人,是无法想象大山里的境况;而一直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也是无法想象平原的情景,这或许就是庄子“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语海”的意义。经历不同,感受就会不同,认识也会不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p><p class="ql-block">(二)美丽的泸沽湖</p><p class="ql-block"> 看介绍说,泸沽湖湖泊面积约50平方公里。当泸沽湖第一次在新疆人面前展露真容时,不免会有些小小的失望,因为没有想象中那样辽阔。当泛湖舟上,看清澈见底的湖水,似少女明亮闪动的眼睛,不由心中一震,瞳孔会自然放大,真是难得一见的好水!据说泸沽湖最大水深105.3米,水深超过50米的湖区约占全湖面积的一半,平均水深为40.3米,湖水最大透明度可达12米。湖的四周,可见一座座绿树成荫的高山,像彩绣的屏风,护着一泓秀水。据资料介绍,湖面海拔2690米,湖西附近的主峰高达4200米,形成相对高差1500米的壮观景象。青山绿水之上,是大朵大朵的白云,千姿百态,浮在蓝天里,又大片大片的倒映在湖面上。整个湖面,洋溢着清新的空气,甜甜的,是满满幸福的味道。好一个美丽的泸沽湖,用“秀美”来形容,仍感文字的平淡,对泸沽湖的美似有亏欠之感。</p><p class="ql-block">(三)神秘的摩梭人</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的三分之二在四川,三分之一在云南。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在泸沽湖周边生活的摩梭人是摩梭族,其实,在中国56个民族中并没有“摩梭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在第一次民族识别中,就将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认定为蒙古族,而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摩梭人有自己的语言,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是中国目前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在汉文化的意识里,摩梭人的“走婚”制度实在是乱了伦理纲常,男女之间似乎可以为所欲为,甚而可以趁乱劫色、浑水摸鱼,以至于父不父、子不子。听摩梭人详细讲解“走婚”制度后才知道“走婚”也有严格的流程。首先男女之间要情投意合,若一方有意,在手牵手跳舞时轻勾心上人手掌心三下,如这一方也有心,即回勾对方手掌心三下。入夜,女方开窗等候,男方爬墙翻窗入室,鸡叫头遍,男方必须原墙返回。男女交往,一般都是固定的、一对一的,如此这般到白头到老、地老天荒。</p><p class="ql-block">(四)悠哉,悠哉!</p><p class="ql-block"> 泛舟湖上,撑船摇桨的是一位约六十的摩梭老者,长的精干黑瘦长条,双臂摇桨有力,神态怡然自得。聊到“走婚”,说自己有两个固定的“走婚”对象,六个孩子,还有六七个情人。老者谈及自己的这些情史,没有那种常见的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反而是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甚至有些洋洋自得。</p><p class="ql-block"> 环湖揽胜,其中一个旅游项目是在哈达上书写自己的美好祝愿,然后亲手系在湖畔的高岗上,看着无数的经幡和哈达在高岗上迎风飘扬,可以感受到美好的愿望也随风飘向远方,感觉身体一下子清爽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傍晚,入住在湖畔民宿。吃饱喝足,兴致盎然,带一支竹笛,走出民宿,到湖边散步。夜幕低垂,远望大片的湿地水草和黑黢黢的远山,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空气,大地寂寂无声,甚至没有水鸟飞禽的叫声。在寂静的湖畔,笛声传向远方,仿佛可以感受到远山的回音。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大地的寂静让我感受到了庄严和神圣。</p><p class="ql-block"> 我怕惊扰了泸沽湖的水神和山神,也拍惊扰了这里禽鸟和其它小生命的美梦,更怕惊扰了这里的庄严和神圣,于是,我收起竹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