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诱惑——九寨沟及周边六日游(风光篇)之八——拜水都江堰

巴人

<p class="ql-block">余秋雨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早上从成都出发,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都江堰景区。</p><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岷江之上,作为世界现存最久远、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无坝引水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岷江水患致成都平原“东旱西涝”,都江堰的建成,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促使成都平原从水旱灾害频发区域发展为富庶的“天府之国”,且至今 2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他是郡守,他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学,但是,他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带领人们修建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他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和八字真言“遇弯裁角、逢正抽心”,直到现在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整个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唐代修建)、宝瓶口组成。</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景区北门进入。</p><p class="ql-block">没走多远,见前方有一亭子,上面的匾额写的是“天下爱情第一桥”,亭子对面有一座桥,名叫“安澜桥”。它是都江堰具有特征的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安澜桥又名“安澜索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时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它的“夫妻桥”之称引得不少游客夫妇在桥上牵手拍照,以示夫妻恩爱,情义久长。</p> <p class="ql-block">走过夫妻桥,脚下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部分“鱼嘴”。</p> <p class="ql-block">“鱼嘴”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两条,东边沿山脚的一条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西边一条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鱼嘴坝体经过巧妙设计,将流经此处的江水按照比例进行分配,水量少时,江水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保证灌溉所需;进入春夏季雨水较多,水位高过鱼嘴,六成水被分流至外江,以保护下游灌溉区不会发生水患。</p><p class="ql-block">坝体形似鱼的嘴部,故名“鱼嘴”。这种四六分法被人们称作“分四六,平潦旱”。</p> <p class="ql-block">碰到春季流水较少的时候拦水截流也需要进行人为调控,制作杩槎放入江中以增加拦截水量,加大内河水流供给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杩槎是用三根相互捆绑的木桩制成的三角支架,实为活动拦水坝。每个杩槎里面还会放置卵石笼,以此保证其稳固性,在需要施工的位置放置一排杩槎,以实现调节水流的目的。现在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被永久性水闸取代。</p> <p class="ql-block">经“鱼嘴”分流后的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入下游。</p><p class="ql-block">宝瓶口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得名。留在宝瓶口西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p> <p class="ql-block">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现在这个地方成了离堆公园。</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前方西侧有个飞沙堰(修建于唐代),它与宝瓶口互相配合,共同调节水流和排沙。</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的主要功能有:排沙、拦水、分洪。由于其选址在岷江拐弯处,水流在这里形成弯道环流,这种环流的作用力能够将大量砂石“甩”出至外江,避免内河淤积。</p><p class="ql-block">飞沙堰的“低筑堰”原则使得内江的水流不够时,可以帮助将水拦截入宝瓶口;水流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内江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起到分洪作用。</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对面江壁上有“卧铁”两字,该处水下埋有四根卧铁,这四根卧铁的作用是用于指示掏滩的深度标准。</p><p class="ql-block">‍虽然有飞沙堰可以减少砂石堆积,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还会有泥沙淤积,所以制定了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的岁修制度,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的“深淘滩”。</p><p class="ql-block">‍相传李冰筑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清淤时的掏滩深度标准,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后来石马演变为卧铁。</p> <p class="ql-block">离堆北部有个伏龙观,属道教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该观始建于西晋末年,原为李雄为蜀士范长生所建范贤馆,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于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p> <p class="ql-block">伏龙观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p><p class="ql-block">李冰在世时已考虑到事业的继承,命令自己的儿子做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p> <p class="ql-block">石像被岁月的淤泥掩埋,出土时,有一尊的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伏龙观的东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冬季还可见西岭雪峰。</p> <p class="ql-block">伏龙观前面是堰功道,道路两旁摆放了一些名人雕塑,还有一棵张松银杏,传为西蜀名仕张松手植,距今1700多年。</p> <p class="ql-block">道路尽头展示着当年筑坝时用的杩槎、卵石笼模型和四根卧铁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从景区正门出来。</p> <p class="ql-block">回望离安澜索桥不远处的玉垒山麓,那里有座二王庙,庙内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该庙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后人称之为“二王庙”。</p><p class="ql-block">‍由于赶着去青城山,我们未能前往瞻仰。</p><p class="ql-block">‍李冰没有留下很多的生平资料,只留下一座硬扎扎的水坝,让人们去猜详。他为官一任,留下了造福百姓千秋万代的伟业,这样的官员,人们终究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我仿佛听见了庙中人们在虔诚膜拜时传来的钟鼓钹磬,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的轰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