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黑苗支系背带的工艺特征、文化寓意及传承价值研究——以附饰小剪刀与平挑技艺为核心

郑波CITY

<p class="ql-block"><b>摘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文以贵州黑苗支系传统背带为研究对象,结合实物藏品与地域民俗资料,系统梳理其工艺特征(平挑、数纱绣等技艺与黑布、蓝绫等材质运用)、图案象征体系(鸟蝶复合纹、斜十字纹等),并聚焦手带附饰小剪刀的文化内涵,深入探讨背带承载的生育崇拜、迁徙记忆与情感联结。研究表明,贵州黑苗背带是“工艺技艺-精神信仰-文化传承”的三维统一体,其不仅是实用育儿工具,更是黑苗族群身份认同、历史记忆与女性技艺传承的重要文化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在整理贵州苗族服饰藏品时,一件黑苗支系老背带的多重文化细节引发关注:其手带固定有一把小剪刀,主体以黑色棉布为底、蓝色暗花绫为边饰,核心纹样采用平挑(纳锦、戳纱绣)工艺绣制,深蓝紫花纹中点缀明亮色点,形成独特的视觉与文化表达。此前研究虽涉及苗族背带的民俗内涵,但针对贵州黑苗支系背带的地域工艺特征(如平挑技艺的本土化运用)、图案体系的专属寓意,以及小剪刀附饰与工艺、文化的关联性探讨较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基于此,本文以贵州黑苗背带为核心,结合黔西南贞丰、兴仁、安龙及安顺关岭、镇宁、平坝等黑苗聚居区的民俗背景,从工艺、图案、文化符号(小剪刀)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揭示其独特的工艺价值与深层文化内涵,补充苗族支系服饰文化研究的地域化视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贵州黑苗背带的工艺特征与材质选择</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贵州黑苗背带的工艺与材质选择,既体现苗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又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规整与灵活兼具、实用与审美统一”的工艺风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核心工艺:平挑为主,多技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苗背带以平挑工艺(又称纳锦、戳纱绣、穿花绣)为核心,同时结合数纱绣、织锦等技法,构建出层次丰富的工艺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挑工艺:该工艺是黑苗背带的标志性技艺,其特点是运针走线距离短,绣线与绣布经纬线紧密交织,使绣面如织锦般光滑牢固、经久耐磨,解决了背带长期使用易磨损的实用需求;同时,平挑又比织锦更灵活多变,可根据图案需求调整针脚走向,既能绣制工整的几何纹样,也能表现鸟、蝶等具象图案,实现“实用耐用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数纱绣与织锦辅助:数纱绣通过精确计数绣布经纬纱线,确保纹样对称规整,多用于背带边缘或局部细节(如绑带末端),强化图案的秩序感;织锦技法则少量运用于带身主板边缘,与平挑纹样形成质感对比,提升整体工艺精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材质选择:黑底蓝边,冷调点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苗背带的材质与色彩搭配具有鲜明的支系特色,体现苗族对特定色彩的文化崇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基底材质:以黑色棉布为主体面料,黑色在黑苗文化中象征庄重与坚韧,且棉布质地厚实,能为婴幼儿提供稳定支撑与保暖效果,符合育儿实用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边饰与绣线:采用蓝色暗花绫作为边饰,暗花纹样为背带增添细腻质感,蓝色则呼应苗族对“青蓝色”的传统崇尚(与苗族先民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敬畏相关);主体绣线以深蓝、紫色等冷色调为主,同时点缀少量明亮色点(如红色、黄色),形成“沉着底色+亮色点睛”的色彩对比,既避免冷色调的沉闷,又凸显纹样层次,展现黑苗独特的审美意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背带盖(带头)部分单独采用十字挑花工艺,以中心构图为基础,四个边角的鸟纹、蝴蝶纹与中线花纹呼应,虽角花非图案主体,但通过“中心-边角”的视觉平衡,使整体图案更完整,进一步体现黑苗手工技艺的细腻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贵州黑苗背带的图案象征体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苗背带的图案并非单纯装饰,而是承载黑苗族群文化信仰与价值观念的符号系统,核心纹样与辅助纹样各有专属寓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核心纹样:鸟蝶复合纹——生命循环与自然融合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背带主体图案以飞鸟与蝴蝶复合的程式化纹样为主,通过形态变形与融合(如鸟眼化为蝶翅凤眼、蝶翅延伸为鸟身),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立体变型特征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文化渊源看,该纹样源于苗族“蝴蝶妈妈”创世古歌——蝴蝶被视为黑苗族群的“始祖母”,象征生命的起源;飞鸟则代表自然活力与自由,二者融合既呼应“蝴蝶妈妈孕育万物”的信仰,又体现黑苗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寓意层面看,鸟蝶复合纹象征“生命的循环与延续”,暗合黑苗对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视,与背带“守护孩童成长”的核心功能形成文化呼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辅助纹样:斜十字纹——家庭和睦与非对称审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背带扇(带身)上部左右与下部中间,绣有“斜十字连接外围四条边”的辅助纹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寓意上,“斜十字”与“四边”的连接形态,象征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结,传递黑苗对“家庭和睦、族群团结”的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审美特征上,该纹样打破对称构图的常规,体现黑苗“非对称审美”的独特视角,与平挑工艺的灵活特性相契合,展现地域化的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四、贵州黑苗背带的文化寓意:从符号到信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贵州黑苗背带的文化寓意贯穿“个体成长-家族延续-族群记忆”三个层面,既通过附饰小剪刀传递微观守护理念,又通过整体设计承载宏观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附饰小剪刀:实用、辟邪与情感的三重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苗背带手带上的小剪刀,是“功能-信仰-情感”的浓缩符号,其寓意与黑苗地域民俗深度绑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实用功能:适配黑苗“背子劳作”的生活场景——苗族妇女常背着孩子从事农耕、纺织等家务,小剪刀可随时用于修剪孩童指甲、衣物线头,或应对外出时衣物被草木缠绕的突发情况,实现“育儿工具随身携带”的便利性,与背带“解放双手、兼顾劳作”的核心功能高度契合(正如《论语·子路》“襁负其子而至”所记载的传统背负方式,黑苗背带是这一传统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活态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辟邪挡煞:在贵州黑苗的传统认知中,婴幼儿体质脆弱,易受山林间“邪祟”侵扰。剪刀的锋利属性被赋予“斩断厄运”的象征意义,可驱散负面力量;同时,背带边饰的蓝色暗花绫与冷调绣线,在黑苗文化中也暗含“净化气场”的隐喻,二者结合为孩童构建起“物质+精神”的双重守护屏障,使小剪刀成为孩童成长的“信仰护身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情感寄托:小剪刀的固定工序需与平挑针脚精准契合,每一处固定都凝聚着制作者(多为母亲或外婆)的细致与用心,将“愿孩童平安健康”的祈愿转化为可触摸的物质符号,是黑苗女性“以技传情”的直观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整体文化寓意:生育崇拜、迁徙记忆与身份认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苗背带的文化寓意超越个体层面,延伸至族群文化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生育繁衍崇拜:在黑苗文化中,家族延续与民族生存的核心在于生育,背带作为“母亲为孩子专属制作的物品”,其工艺的精湛度、图案的完整性,均承载着长辈对后代“健康成长、人丁兴旺”的祈愿。平挑工艺的“经久耐用”特性,更暗喻“血脉传承的长久”,使背带成为生育崇拜的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迁徙记忆与身份认同:贵州黑苗部分先民在清代中后期从黔东南迁徙至黔西南、安顺等地,背带的工艺与图案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平挑技艺、鸟蝶复合纹等古老元素,在迁徙过程中被完整保留,既体现黑苗对自身文化的坚守,又成为区分于其他苗族支系的“身份符号”;带身主板的长方形结构象征“故土家园”,绑带的水波纹、折线纹(代表山路)则映射迁徙历程,使背带成为记录黑苗历史变迁的“物质化史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五、贵州黑苗背带的情感联结与传承价值</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黑苗背带不仅是文化符号的载体,更是维系家庭情感、传承民族技艺的核心纽带,其价值体现在“情感寄托”与“活态传承”两个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情感联结:“背上的摇篮”与母爱的具象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苗背带被称为“背儿带”“背上的摇篮”,其承载的情感核心是“母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使用场景看,黑苗孩童的童年多在母亲背上度过,背带的每一寸棉布、每一针绣线,都与孩童的体温、母亲的劳作轨迹紧密关联,成为“母爱陪伴”的物理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制作过程看,母亲或外婆制作背带时,需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平挑工艺的细密针脚、图案的精心设计,均是“爱意的具象化表达”,使背带超越工具属性,成为家庭情感记忆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传承价值:女性技艺与民族文化的活态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苗背带的制作与传承,是苗族女性技艺与民族文化“代际传递”的关键路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技艺传承:黑苗女性从少女时期便跟随长辈学习背带制作,从平挑的运针技巧、数纱绣的纱线计数,到图案的设计与色彩搭配,均需通过口传心授掌握。背带制作水平成为衡量黑苗女性“女红能力”的核心标准,推动平挑、数纱绣等传统技艺的活态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文化传承:在技艺学习过程中,长辈会向晚辈讲述背带图案的寓意(如蝴蝶妈妈的传说)、迁徙历史(如绑带纹样的由来),使年轻女性在掌握技艺的同时,理解族群的文化内核。这种“技艺+文化”的同步传承,确保黑苗文化在代际传递中不被消解,成为民族文化延续的“活态基因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六、结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贵州黑苗支系背带是地域文化、传统技艺与精神信仰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工艺上,平挑技艺的本土化运用与黑布蓝绫的材质搭配,形成独特的地域工艺风格;图案上,鸟蝶复合纹与斜十字纹构建起承载生命信仰、家庭理念的符号体系;文化上,附饰小剪刀的“三重寓意”与背带整体的“生育崇拜、迁徙记忆”,共同诠释黑苗族群的精神世界;情感与传承上,其作为“母爱的载体”与“技艺传承的纽带”,确保黑苗文化的活态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背上的摇篮”到“文化的载体”,贵州黑苗背带不仅是苗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解读黑苗族群身份认同、历史记忆与价值观念的关键窗口,其工艺与文化价值对当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苗族,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二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广告设计师、民族文化学者、诗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广告协会理事,贵州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装饰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黔东南民族画院名誉院长,凯里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专业发展顾问、设计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副秘书长,优秀春晖使者,《城市档案》杂志创始人,“太阳鼓”银饰创始人;曾策划创办(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并任秘书长、副会长;平面设计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奖百余项,荣获“亚洲艺术设计贡献奖”;绘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逾40项;曾主持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贵州通源汽车、黔五福、两相依卫生巾、太阳鼓银饰、《城市档案》《新主流》等多个商业品牌的策划设计与整合营销项目,并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b>郑波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贵阳市区:</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正新街31号恒生大厦16层5号</p><p class="ql-block"><b>贵阳花溪:</b></p><p class="ql-block">贵阳市花溪区板桥艺术村博睿同行设计学校一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民族服饰展厅:</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