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海南 近观今日之农场

AA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6日与十多位广州知青重回海南农场,我的活动内容有二,一是参加17日上午的知青墓拜祭,二是下午回四队看看,本辑主要展示所见的农场现状(窥豹之见)</p> 我们坐上大巴直奔海南,组织者是何启珍和黎服兵 徐闻港轮渡码头,准备坐轮渡船过海 侯船大楼像航站楼一样的高大漂亮 海口的高楼建筑这边隐约可见 船开了,回望徐闻,灯塔那边是中国大陆的南极 海口港 一大早出发到海口已是夕阳西下 17日上午到达晨星农场,晨星大门 晨星大桥 流经场部的西昌河,这里发生过故事 农场医院 场部大道宽阔的水泥路两旁楼房商铺林立,大车小车摩托穿行宛如小城镇 在这里与三位农友相见了,左起:许文章、王缉辉、邱素珍、陈廷利,他们现在的退休日子都过得不错。 在大街后面的场部办公大楼就显得冷冷清清 大门紧闭,外边杂草丛生,无人打理。 到四队啦!标志性的荔枝树依然高大挺拔,看到电线杆没?空调都用上了,出行全是水泥路,还用上了自来水! <p class="ql-block">当年第一批知青(华附男生)住的房子(正对门的那间)。</p> <p class="ql-block">很多单元空置,也许是很多老职工告老还乡走了,他们的下一代也在外发展,也许现在的生产模式不需要那么多工人吧。</p> <p class="ql-block">门前荒芜,看来这里很久没人住了。</p> 当年肖纯武家,最右边是女生宿舍,最左边(现在缺了一块)是男生宿舍 <p class="ql-block">剩下没几户人家了</p> 这是第二排房子的后面,原来有开门的,我住第一个门这边。徐颂阳、太公也住这里。 当年文化室,缺了一半,后面的伙房没有了。 让人感到亲切的两个水井还在,不过现在基本没用了,因为有自来水。 通往14队的路,现在各个连队之间的道路全部是水泥路,路两旁的槟榔树是林光成家的。 去往14队路旁的25号林段(?不知有没有记错)大家回忆起当年这里发生的事件。<div>我这天下午的活动得益于素珍女儿的大力帮助,她用座驾载我们到处去。</div> <p class="ql-block">黄以勃猪场前的这块地种满了槟榔树。现在水稻不种了,所有胶林以外的土地看来都是拿来种经济作物。</p> 以前的厕所还在 漂亮的乡村小学 21队比较整齐,自建的小楼房相当漂亮,还居然有一个大广场。 来到林光成家 他家是4队唯一的瓦房屋,他说他家很抗风。 一切可用之地见缝插针都被种上槟榔 又割胶又种了不少槟榔,凭着辛劳付出收获也非常丰厚,他计划着明年在这里建一栋两层楼房,另外他在县城也有房产。 <p class="ql-block">最有钱的人家,家中很朴素</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槟榔收购点,即秤即磅(付钱)。现在农场职工靠种槟榔赚不少钱,去年的收购价是每斤40元,每株可收二、三十斤,种个几千株每户可有几十万到上百万的收益。</p> 橡胶林承包给个人,每株19块钱上交农场,割了胶自己拿去卖。以前我们是天没亮起来割胶,现在是傍晚割,没那么辛苦。 现在职工很自由,不需要敲钟开工,你爱干不干,不需要行政干预,难怪场部大楼都锁上了门。 农场曾经有一个很气派的橡胶加工厂 现在关闭了,胶水凝固槽等设备拆在旁边准备当废品卖。 高大的厂房 7号林段到场部这条路过去不知走过多少遍,走泥路还要涉几道水沟,当年赶牛车送胶水不是件好差事,今天特意开开车感受道路的舒坦。 到了2队 出了晨星大门不远就是南田村 这里被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 农场到屯昌的道路宽阔平整漂亮<div>下午五点多素珍和女儿把我们送到屯昌(她们恰好要去赴宴),结束了晨星农场的匆匆一行,第二天乘大巴返回广州。</div> 这次4队之行得到素珍母女的大力协助,在此深表感谢!<div>也感谢素珍和同学公瑜提供的素材资料!</div>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