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的共读还在继续,内容越来越陌生,但启发依旧在耳边回响。<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艺术与哲学并行</font></b>,作者借魏晋走向唐的历程中,宗教逐渐被挤出艺术领域,取而代之的是世俗生活和民间历史故事,来表达艺术的美的历程与时代和社会发展是同步的。</div><div><br></div><div>也呼应了我的上一篇日记,<b><font color="#b06fbb">个人在时代面前的渺小。</font></b></div> <p class="ql-block">昨天,又去看了第八季的圆桌派,看到了当下年轻人的焦虑所在。<b> 许老师说,他做学生那会,老师告诉他们,如果你能出一本书,你这辈子就可以靠它吃饭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晓丹老师说,现在大不同了,不仅高中要补习,大学要,研究生要,<b>因为每个人都怕错过机会,落下队伍</b>,基本上大二就职业定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去读大学的是少部分人,现在是绝大多数人,必然筛选和竞争机制会异常残酷,<b>不残酷筛不出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即失业自然会是大部分人的归宿,可是,没有人愿意成为那个毕业即失业的人,因而,拼命的卷,卷到没有时间交朋友,卷到不敢谈对象,卷到没有兴趣爱好,不得不说,<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卷的大军中,绝大部分人是陪跑的,白辛苦的。</b></p> 继续上我的读书笔记。 走向世俗 122-138<br>走向世俗<br><br><div><b><font color="#b06fbb">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的发展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变异的规律相吻合的,这也是这本书始终贯穿的核心线索</font></b>,也是李泽厚在这个领域所揭示的深层逻辑:<font color="#b06fbb"><b>审美形态的变迁,始终根植于社会结构与精神生活的实际演变。</b></font><br><br>中国古代社会的三大转折变化,<b><font color="#b06fbb">魏晋,中唐,明中叶,</font></b>恰好对应着艺术主题与审美趣味的深刻迁移。<font color="#b06fbb"><b>走向世俗的部分是对中唐这个转折期的诠释。</b></font></div><div><br></div><div>中唐以来,门阀士族衰落,市民阶层兴起,<b><font color="#b06fbb">艺术不再独独为宗教服务,而是逐渐贴近日常生活的情趣与审美。</font></b><br><br><b>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的维度,</b></div><div><b><br></b><b>菩萨小了,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b>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div><div><br></div><div>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b>世俗场景大规模地入侵佛国圣地</b>。<br><br><b>对山水,楼台的描画,愈发精细写实</b>,不同于北魏壁画中的山林纯粹是宗教题材的环境背景,<b>山水开始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b></div><div><br>壁画故事,壁画故事中的宗教叙事逐渐融入市井生活细节,博人愉悦,<b>宗教及其虔诚逐渐从艺术领域被挤了出去。</b></div><div><br><b>寺院里的俗讲盛行</b>,佛经教义,思辨被地道的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所取代。<br><br>禅宗在中唐以来的盛行,正是宗教与世俗融合的内在体现。成佛不再是苦修苦炼,自我牺牲,而是于日常生活中,<b>保持和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就是成佛。</b><br><br>走完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已经失去了一切的宗教艺术,尽管洞窟很大,但精神全无。满满的彰显着说理的宋词和宋代理学的艺术氛围。<b>艺术和哲学恰好并行。</b></div> 青春,李白 盛唐之音<br>青春,李白<br><b><font color="#b06fbb">青春,盛唐艺术的标签,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font></b><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b><font color="#b06fbb">李白</font></b>,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天才代表。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唐诗,<b><font color="#b06fbb">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属李白。<br></font></b><br><b>盛唐之音的政治基础,</b>数百年分裂和内战的结束,农奴式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官阶爵禄成为社会最高荣誉所在,非门阀士族的地主阶级势力不断上升和扩大,<b>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b></div><div><br></div><div>对外是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南北文化交流融合,胡汉风俗汇成一体,丝绸之路引来了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br><br>接下来,作者通过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唐诗,初盛中晚不同阶段的唐诗,进一步详细阐述了盛唐之音的独特之处。<br><br><b>初唐是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b>,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的光彩与活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初唐的顶峰)</div><div><br></div><div>随着少年走向成熟期,对人生,宇宙的思索渐趋深沉,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四杰”向盛唐顶峰攀登,<b>尚未涉世的这种少年空灵的伤感,化为了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迎来了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的壮阔图景。</b><br><br>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是盛唐之音最激越的回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戌也是爽朗明快。它们不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快乐。是<b>在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存在。</b><br><br>然而,这个<b><font color="#b06fbb">盛唐之音,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巅峰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font></b></div> 结语 写到这里,我想说,<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不是这个时代变了,是游戏规则变了</font>,</b>之前是2选1,现在有可能是20选1……</div><div><br></div><div>就好比作者说的,盛唐之音,一个文学浪漫巅峰的时刻,它是短暂的,错过了就过了,生不逢时就接受它,家长带着孩子不愿意接受现实的乱卷,只能是徒劳的,同时是伤害孩子的野心和抱负的。</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走一条康庄大道,可是道路是限流的</font></b>,限流之后的我们,与其拼命的呐喊和挣扎是毫无意义的,不如,好好地去另辟蹊径。</div><div><br></div><div>正如,<b><font color="#b06fbb">王潮歌老师说的,喜欢最大。</font></b></div><div><br></div><h1><font color="#b06fbb"><b>去追逐我们自己内心的喜欢吧。</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