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炎影逸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篇号: 554931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本图案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投稿: 2025.10.2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228年春天,三国时期的蜀汉参军马谡率领部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攻打魏国曹军时,违抗军令和擅自更改作战计划,导致街亭一战惨败,使军队元气大伤,损失重大,被军法处决。所以,才有了丞相“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迫不得已”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说来话长”。马谡是襄阳宜城的地主,是诸葛亮荆州地主集团的成员,曾任成都令和越嶲郡的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是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马谡有兄弟五个,兄长马良早年与诸葛亮是结交挚友,去世后,诸葛亮看在马良的情分上,对马谡爱护有佳,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师徒关系,始终以“兄弟”相称,马谡敬诸葛亮“如父”。因马谡作战有功,成为了诸葛亮的爱将而受到器重,并被委任为参军,同时视为自己的接班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伐作战之前,诸葛亮作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精心安排,表面上派战将赵云、邓芝带领部分军队驻扎在箕谷(今陕西成县西北),到斜谷道进攻魏国郿县的假象,以给对方造成错觉,让曹军集中兵力赶往郿县救援,为诸葛亮率领大军从箕谷的西面北上创造条件,并直指祈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包围魏国长安城内曹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战略上达到了对曹真(曹操的养子)率领的军队和长安城军的包围架势。马谡率领的前锋攻克街亭(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哪知马谡在之前连续几场胜战中产生轻敌的麻痹思想,不听诸葛亮的指挥和手下的建议,居然放弃街亭的城郭不守,却据守在街亭附近的南山上,被敌军“截断水源——腹背受敌”,从而由主动转为被动,丢失了街亭主战场,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不仅如此,还使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被曹军夺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谡的错误打破了全局的战略部署,反而“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造成数万人死亡的严重后果,致使军心不振,民众怨声载道。正因此事,诸葛亮忍着内心的悲痛,作出了处斩马谡的决定。除此之外,对支持马谡错误主张的将军李盛处以死刑,对未能反对马谡错误的将军黄袭给予了撤职。此举凸显了“诸葛亮情感分明——不询私情”的作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严明军纪”,保证了在以后的战争中捷报频传,这就是诸葛亮严格治军,依法治军取得的胜利,从而达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重振旗鼓”的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  注释: 参军,全称“参军事”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军事参谋职位,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最初以“参丞相军事”的形式设立,意为“参与丞相军事事务”,是丞相或重要将帅军府中的幕僚官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