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芳园寻兰记

青霉素

<p class="ql-block">  时值十月,京城的天蓝得像一匹新染的阴丹士林布。我穿过中山公园的五色土祭坛,往西北角走去,但见月洞门上悬着“蕙芳园”三字。入园方知,这里是北方最大的兰圃——六十余年的兰香,于我这般暂居京城初访的退休客,恰似翻开一本装帧古雅却从未启阅的诗集。</p><p class="ql-block"> 最先迎接我的,是朱德委员长手书的“兰室”匾额。棕底金字,笔力沉雄,仿佛为满园清雅定下庄重的基调。转过屏风,一股幽香倏然缠上衣袖——不是扑鼻的浓香,而是若有若无的,像远山古寺的钟声穿过晨雾,须得静下心来才能捕捉。</p><p class="ql-block"> 但见墨绿的兰叶从青瓷盆里斜逸而出,不是旁的花木那般喧闹的姿态,而是书法家悬腕的笔意。有的叶片垂若瀑布,有的挺拔如剑,每一丛都自成章法。就在这碧玉雕成的叶阵间,星星点点开着各色兰花:乳白的似凝脂,淡绿的像春水,胭脂红的若少女施朱的唇。最奇的是那“中山仙子”,花瓣如白玉琢成的舟,唇瓣上缀着紫红斑纹,恰似水墨画家在素笺上随意点的苔。</p><p class="ql-block"> 我在一株“宋梅”前驻足。淡黄的花瓣半透明着,日光从窗格漏下,竟照出经络里流动的金色汁液。它让我想起退休前曾经看到在显微镜下的——那些植物切片里的维管束,与眼前这活生生的生命脉络何其相似!只是当年透过目镜观察的是结构,而今对着兰花感悟的却是魂魄。</p><p class="ql-block"> 忽见几丛建兰开得正盛,三五朵聚成小盏,花心里藏着露珠般的蜜。古人说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此刻方知不是虚言。它们不像牡丹要开成倾国倾城,也不似桃李闹得满树烟霞,只在这幽室里自成天地。王羲之在兰亭曲水流觞,屈原佩兰行吟江畔,郑板桥画兰题“千古幽贞是此花”——原来中国人把骨子里的风雅,都寄存在这些碧叶琼花里了。</p><p class="ql-block"> 播放的视频里,园丁正在给一盆春兰换土。我见那肉质根须白如雪,肥如藕,忽然明白为何兰花能居“四君子”之首。它不择土壤,只需清水与碎石便能生长,这份淡泊,与我们这些卸下职务的退休人何其相通?人生到了秋季,正该像兰花这样,把繁华让给青春,将清寂养作底蕴。</p><p class="ql-block"> 离去时正阳满园。我抱着相机,如同采撷了一怀的明月清风。想来今夜梦里,定会有几株兰花在宣纸般的月色里,继续开着它们不问流年的花。</p><p class="ql-block"> 2025.10.22於北京</p> <p class="ql-block">蕙芳园</p><p class="ql-block">建于1988年,是一处弘扬中国兰文化的主题景区。采用民族风格的造园手法,通过地形变换,植物疏密,形成一个茂林修竹、萦绕曲折、清雅静谧的园林景观。主展区是一组北方民居形式的四合院,南房明间门楣上悬挂着朱德委员长题写的"兰室"匾额。公园早在1959年便开始了"南兰北养"的历史,期间得到朱德委员长的关心与指导,并多次亲临公园赏兰,还将亲手培育的兰花赠予公园。在几代园艺职工的悉心培育下,公园兰花品种日益丰富,常年举办的"名人名兰"展,享誉南北。</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兰花历史</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中山公园开始养育兰花,1960年3月,朱德同志为中山公园题写了"兰室"二字,制成匾额。当年4月6日至18日在水榭小岛上的"四宜轩"举办了首次兰花展览。距今已经60余年。</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将兰花定为中山公园的"一园一品"特色花卉,为传承中山公园的兰花文化,打造中山公园花卉品牌特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兰花简史</p><p class="ql-block"> 兰、蕙均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可惜在宋以前未留下文字记载。《诗经》、《离骚》等历史名著中虽常写有兰蕙,但据宋朱熹《楚辞辩证》考证,古时所指的兰蕙,并不是今天所指的兰科植物,而是同名异物,当时的兰是指今天的泽兰,蕙是指今天的零陵香,均为菊科植物。</p><p class="ql-block"> 宋寇宗爽《本草衍义》中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黄庭坚《幽芳亭》中"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说明宋代已将兰与蕙区分为两种不同植物,在栽培上亦达到一定水平。最早的兰谱当推宋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分别对三十余种建兰的形态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全书分叙兰容质、品第高下、天地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等五个部分。是有关兰花比较系统的著作。其后王贵学亦著有《兰谱》。最早以兰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为宋代赵孟坚的春兰图,其真品现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是栽培兰花昌盛期,有关兰花专著陆续发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兰花进行了考证,张应文撰写了《罗篱斋兰谱》。清代有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p><p class="ql-block">艺兰四说》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等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至一九二三年吴恩元的《兰蕙小史》将一百六十一种兰蕙按瓣型进行分类,对产地、形态、发现时间分别记载,对今天栽培兰花的分类及兰史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养兰事业不断发展,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以无土栽培进行试验,均取得较好成绩,兰花事业将有更美好的前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