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的美篇

强强

<p class="ql-block">戈壁铸丰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艰苦创业与辉煌历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屯垦废,边疆乱;屯垦兴,边疆宁。”这一历经两千年历史检验的治疆规律,在新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实践中得到深刻印证。自1954年成立以来,兵团人以胡杨立根的坚韧、红柳向阳的执着,在大漠戈壁间书写了屯垦戍边的传奇史诗,用七十载风雨兼程铸就了边疆发展的辉煌丰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传承:屯垦戍边的使命缘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疆的屯垦戍边传统始于西汉,历代中央王朝皆以屯田之法巩固西北边疆。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面对经济停滞、边防待固的复杂局面,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征尘未洗便投身大生产运动,揭开了现代屯垦的序幕。1954年10月,党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决定将驻疆部队第二军、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赋予其“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开启了兵团发展的历史篇章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战略举措并非简单延续历史传统,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兵团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沿用司令员、师长等职务序列,既保持着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又兼具生产建设的经济职能,成为巩固边防、推动发展的特殊力量 。1975年兵团曾一度撤销,1981年党中央作出恢复决定并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凸显其在边疆稳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创业维艰:荒原上的改天换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兵团成立之初,面临的是“远看白茫茫,近看乱石岗,一片盐碱滩,野草都不长”的极端困境。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兵团驻地多选在风头水尾、戈壁荒滩等贫瘠之地,开拓者们几乎是在零起点上开启建设征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石河子“军垦第一连”,87岁的老连长胡友才至今记得初到时的艰辛: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寒风如刀,夏天40多摄氏度酷暑似火,春天种下100棵树秋末最多存活十余棵,一亩地播37斤小麦仅收获9斤,不足种子量的四分之一 。为突破生存极限,老军垦们创造了“三五十六制”作息表:一天三顿饭仅占3小时,睡觉5小时,其余16小时全部投入劳动。没有碗筷,就以铁锹为碗、坎土曼为盘、芦苇秆为筷,泥土擦去便吞咽饭菜;没有房屋,就割芦苇搭地窝子,在半挖半砌的简陋居所中安身立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梧桐窝子,战士们面对无山无水、无砖无瓦的戈壁荒滩,仅凭双手建起共和国第一个机械化军垦农场——新疆军区后勤部八一农场,如今这里已发展为良田绵延、工业兴旺的第六师102团。20世纪60年代,1.7万余名兵团干部职工响应号召奔赴边境,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起纵深10至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用脚步丈量边防,以身躯构筑屏障 。正是这种“向荒原要绿洲,向戈壁要粮食”的拼命精神,让兵团在成立初期就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油料全部自给,彻底改变了边疆物资匮乏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精神引领的代代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艰苦创业的历程中,兵团人不仅改造了自然环境,更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这种精神在代代传承中成为不可磨灭的精神基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1964年从部队转业后便扎根中哈边境无人区,与星月羊犬为伴,同风雪饿狼较量。六十年来,他住土屋、喝咸水、啃冷馍,用坏了50部收音机,在寂寞与孤独中守护边疆安宁。84岁高龄时,他的女儿魏萍辞去工作接过羊鞭,让屯垦戍边的使命有了接班人 。这种精神传承在兵团民兵队伍中尤为鲜明:平时他们是田间劳作的生产者,农闲时开展大规模集中训练,手上的裂口与茧子见证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誓言;关键时刻他们是抢险救灾的先锋队,2024年乌什县地震中连夜驰援,塔里木河洪峰前加固堤坝,用行动诠释“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担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十年来,大批支边青壮年、知识青年、复转军人从五湖四海汇聚天山脚下,将个人理想融入边疆事业。他们中有人放弃内地优渥生活,有人告别亲人故土,在戈壁荒原上结婚生子、教书育人、行医济世,让兵团精神在代际传递中愈发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砥砺前行:从生存到发展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经七十载奋斗,兵团实现了从“生存型创业”到“发展型建设”的历史性跨越,昔日亘古荒原已变身绿洲新城。在农业领域,兵团打破北纬42度以北“植棉禁区”的传统观念,率先推广干播湿出、膜下滴灌等先进技术,如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5%,节水技术覆盖率达94.8%,2023年以全国0.39%的粮食种植面积贡献了全国10.2%的总产增量,小麦、玉米亩均单产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工业发展同样从零起步,兵团开创者们节省粮食、捐献转业费,建起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工厂,生产出新疆第一吨钢铁、第一匹机制棉布,为新疆现代工业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今日,兵团已建成12座现代化城市,石河子从盐碱荒滩蜕变为“戈壁明珠”,八一农场发展成工业园区欣欣向荣的绿宝石地带,这些变化正是兵团人改天换地的生动缩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边防建设上,兵团已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控体系,2019公里边境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智慧边防建设加速推进,成为维护国家西北边防安全的铜墙铁壁 。同时,兵团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在发展中增进情谊,在团结中巩固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仗剑扶犁的初创到现代化建设的新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七十年历程,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更是一部边疆稳定的发展史。300多万兵团儿女用青春与热血证明,唯有坚守使命、勇于开拓,才能在戈壁荒漠中培育出希望的绿洲;唯有无私奉献、代代传承,才能让屯垦戍边的事业永续辉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兵团正以更强大的实力、更繁荣的面貌,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持续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