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公园2

寂而常照

<p class="ql-block">公园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1914年正式辟为公园,总面积46.48公顷(湖面29.21公顷),以“一池三山”布局串联开化屿、谢坪屿、窑角屿三岛,体现福州古典园林“小中见大”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些名字,我曾在书上读过。八景之名,自淳熙年间流传至今,像八首未曾唱完的古曲,在湖风里低吟浅唱。我一边走,一边在心里默念:大梦松声,是松涛阵阵;澄澜曙莺,是晨光初照时的鸟鸣。它们不张扬,却把四季的诗意,悄悄藏进了每一片叶子、每一缕风里。</p> <p class="ql-block">福州西湖公园八大景点为‌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晚唱、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由南宋淳熙年间知州赵汝愚品题命名,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一条石板小径伸向林深处,两旁古木参天,气根垂落,如帘幕低垂。路灯是旧式的,铜罩泛着温润的光,像是从民国老照片里走出来的。我放慢脚步,听见自己的呼吸与林间的风声渐渐合拍。那一刻,城市仿佛被甩在了身后。</p> <p class="ql-block">树林深处,阳光穿过叶隙,洒下碎金。树根盘结如龙蛇,老而弥坚。我蹲下身,指尖轻触那粗糙的树皮,仿佛触到了时间的年轮。这些树,看过多少朝代更迭,听过多少低语轻叹?它们不言,却比谁都懂得沉默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榕树是这里的主人。粗壮的树干撑起一片天,气根垂落,如须如柱。树下长椅上坐着几位游客,仰头望着树冠发呆。我也坐了下来,树影婆娑,风过处,叶声沙沙,像有人在耳边轻诵一首无字的诗。</p> <p class="ql-block">远处那座亭子,红柱灰瓦,掩映在绿意中。一位老人提着鸟笼缓缓走过,笼中小鸟轻啼,与林间蝉鸣应和。路灯静静立着,指示牌指向“西湖书院”。我起身,循着那条被树影覆盖的小路走去,仿佛走向一段被遗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两旁绿树成荫,气根如帘,脚下是百年的沉淀。我抬头,看见一座亭子静静伫立,檐角微翘,像是在等一个故人。亭边有长椅,一位中年男子正低头看书,书页被风吹得轻轻翻动。我不忍打扰,只悄悄驻足片刻,让这一刻的宁静,也落进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西湖书院是大梦山景区中的一处古典园林,它曾为现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由福建巡抚王凯泰在清顺治年间创办。书院内设致用堂,取“学以致用”之意,书院也因此改名致用,清光绪年间迁往乌山范公祠附近,此处旧址早已湮灭。目前看到的建筑,均为2009年新修,包含三公祠、十三梅亭、墨池等景观。</p> 三公祠 <p class="ql-block">三公祠始建于清代,原为祭祀闽中三位历史名人(具体人物未详载)的场所,后融入西湖书院建筑群。2009年福州市政府投资重建西湖书院时,对其进行了修复,现位于公园大梦山景区的西湖书院内,与十三梅亭、墨池等景观相邻。‌‌</p> <p class="ql-block">三公祠是西湖书院“一带三区八景”规划的核心景点之一,日常开放供游客参观,并定期举办文化展览,成为市民了解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采用传统闽派建筑风格,木结构为主,雕梁画栋,体现古典园林的雅致。楹联“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彰显其纪念性质。‌‌</p> <p class="ql-block">作为闽中诗人纪念堂,历史上是文人雅集之地,现用于展示福州文史资料和书画摄影作品,如2021年举办的“畲乡风情书画摄影展”曾在此展出。‌‌</p> 亭台楼阁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点缀着几处亭台,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有的临水而建,可供歇脚赏景;有的藏于林间,幽静宜人。</p> <p class="ql-block">遗爱亭于2009年西湖梦山景区改造时所建。亭中石碑乃清道光元年(1821年)福建按察使吴荣光所立,见证了清代疏浚福州西湖的历史。石碑题刻《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记》,内容为乾隆年间福建巡抚潘思渠《重浚福州西湖碑记》和闽浙总督福康安《重浚福州会城湖河告成碑记》,以及吴荣光所题跋语。此碑原立于湖滨小学内,景区改造时移入西湖书院汶疏池旁。因原先两块碑记已先后遗失,此乃后人找出原拓本镌刻,重立于此,故称遗爱亭。</p> <p class="ql-block">湖心春雨描绘了雨天西湖的静谧与美丽,新修亭子的建成,使得风景更为诱人。这座亭子远离尘嚣,提供了尽享雨日山水乐趣的绝佳去处,完美补充了旧亭遗址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墨池位于西湖公园南门入口处,水体宁静如镜,周围环绕着柳堤和开化寺建筑群,形成"水墨交融"的独特景致。池畔设有平章池亭,可远眺湖景,与飞虹桥、宛在堂等景点形成联动景观。墨池象征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与北宋文人米芾的故事紧密相连。传说中,米芾曾在福州州学教授任上,于西湖畔临池洗砚,池水被染成墨色,故而得名“墨池”。这不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文人墨客雅集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夏日午后,常见三五好友围坐亭中,泡一壶茶,闲话家常。茶香袅袅,与湖风交织,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这些建筑虽不张扬,却自带一种沉静的气质,让人不自觉地放低声音,生怕惊扰了这份雅致。</p> 西湖社 <p class="ql-block">西湖社坐落于大梦山之畔,是道光年间九位著名诗人黄鹄山人的聚集地。他们结成诗社,以诗歌为纽带,形成了福州的文化地标。西湖社不仅是当年的文化中心,如今,文人雅士依旧向往这里,继续传承诗歌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原为明代建筑,复建后成为展示福州园林文化的场所,现常举办文化活动。圆形门洞上方,“西湖社”三字匾额静静悬挂,门内绿树掩映,一块奇石独立中央,像是当年诗人们围坐论道的见证。门洞两侧藤蔓缠绕,仿佛时光的帘幕,轻轻一掀,便能看见古人执卷而来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属于公园内生活服务设施。该建筑为明代风格,2009年大梦山景区改造时重建,与西湖书院、梦山阁共同构成古典园林景观群‌。</p> <p class="ql-block">白墙黑瓦的建筑静静伫立,拱门上方绘有素雅图案,右侧立着一块形态独特的石头,像是从山中请来的客人。它不说话,却让整个画面有了呼吸。</p> <p class="ql-block">西湖书院位于古雄兵桥之西,是福州文化和教育的重心。书院专为纪念和弘扬朱熹等先贤的教育思想而设立,院内的亭台楼阁记录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座书院象征着福州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芭蕉树在门前摇曳,叶片宽大,绿意盎然。红门窗格精致,苔痕斑驳的老树干诉说着年岁。假山静立,绿植环绕,仿佛这里从不曾被时间打扰。</p> <p class="ql-block">建筑采用传统闽派风格,木结构为主,雕梁画栋,处处透着雅致。门柱上那副楹联——“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字字如钟,敲在心上。它不只是装饰,更像是一声低语,提醒来者:那些曾被遗忘的名字,也曾照亮过一方天地。</p> <p class="ql-block">红色柱廊延伸向深处,石板路两侧花木扶疏。屋檐下雕刻细腻,远处树影婆娑,光影在地上织出一片静谧。走在这里,脚步不自觉地放轻,生怕惊扰了沉睡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宽大的香蕉叶在阳光下泛着翠绿,脉络清晰,边缘微卷。它们不争不抢,只是静静生长,为这片园林添上一抹南国的温润。</p> <p class="ql-block">白墙圆门,框住园中绿意与假山;右侧方窗雕花精美,墙前红花点点。这不只是景,更是一种生活的美学——在有限中见无限,在静谧中见深远。</p> 大梦松声 <p class="ql-block">大梦山松林景观,可登高俯瞰湖景。‌‌</p> <p class="ql-block">大梦山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底蕴,被誉为西湖的明珠。松树的古朴造型与幽静的环境相结合,构成了大梦山独特的魅力。在山头,有着诸多先贤留下的墨迹,成为后人观瞻凭吊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福州西湖公园,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城市中央,像一本翻开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自然的诗意与人间的温情。它不喧哗,却自有力量;不惊艳,却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时间慢了下来,心也静了下来。或许,真正的治愈,从来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这样一场不经意的相遇,一次轻轻的驻足,一抹微笑的回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