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事无如晚节香”——夏老编纂《辞海》花絮

子佩

<p class="ql-block">  夏征农是传奇人物。他晚年发挥余热编纂《辞海》和《大辞海》,我父亲曾参与这项工作。我耳濡目染,往日情景时有回味。</p> <p class="ql-block">我和夏征农女儿晓菊</p> <p class="ql-block"> 1978年,74岁的夏征农继舒新城、陈望道之后出任《辞海》主编。夏老在革命生涯中兼具政治家与诗人身份,既投身革命事业,又坚持文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半是战士半书生”双重角色。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华东局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亲从上海市卢湾区教委借调到《辞海》编辑部任办公室主任,在夏老手下工作。经过一番体验,父亲感觉分工能进一步优化,便建议把编辑部分成三大部分。一是资料室,收集各种资料 ,分门别类归档,然后转给编写室;二是编写室,把资料编写成文章; 三是校对室,负责校对,确保准确无误。夏老同意这么安排。《辞海》编纂环环相扣,我父亲负责文稿汇总,交由夏老审核。</p><p class="ql-block"> 那天,父亲给我一张门票 ,是文联和 《辞海》编辑部联合举办迎国庆晚会。父亲叮嘱我出席晚会穿得漂亮些,我感觉有点奇怪 ,因为父亲从来不管我穿着打扮,怎么突然讲究起来。一问原由,原来当晚让我向夏老献花。我问:“为什么让我上台?”父亲说:“ 《辞海》编辑部和文联老年人居多,找谁呢?只有找你帮忙。”向夏老献花我乐意,便满口答应。</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主席接见夏征农</p> <p class="ql-block">  这天,我穿上花边领白衬衣和黑白格子背带裙,高高兴兴地上台向夏老鞠躬献花。只见他一愣:“你是哪家的妹子呀?”我对着他笑。秘书说:“她是吴主任的女儿。”夏老连忙交代秘书:“留她一起吃饭。”</p><p class="ql-block"> 晚餐我很荣幸地和夏老同桌,他坐主位,我坐在他正对面。夏老的小女儿夏晓菊坐我旁边。夏老站起来,我也连忙站起来。夏老介绍:“这是我女儿夏晓菊,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上尉,文工团首席演员。”我向晓菊致敬 ,彼此紧紧握手。这一握,成就我俩至今30多年友谊。</p><p class="ql-block">​ 1979年,在夏老直接领导和参与下,《辞海》正式出版。新版《辞海》与时俱进,吐旧纳新。此后,1989年版和1999年版相继问世。</p><p class="ql-block"> 《辞海》是标志性的工具书,是理解和掌握汉语文化和语言的重要书籍。涵盖普通词与百科术语,覆盖哲学等学科领域提供精确释义与学术考证,学者、教师常以其为权威参考文献。《辞海》也是中国唯一以字带词大型综合性辞典。</p> <p class="ql-block">三代辞海编辑人,尤以第三代为最重要。</p> <p class="ql-block">  1980年8月出版的《辞海》是1979年版三卷本的缩印版,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权威工具书,被高校图书馆及研究人员广泛使用。它删除了文革相关条目,并增补刘少奇等词条调整。收单字字目14,872个,词条106,578个,总字数1,342.8万字。</p><p class="ql-block"> 1998年6月的一个傍晚 ,夏老伏案工作,突然电话铃响,那端传来江泽民总书记的问话 ,为什么《康熙字典》收录汉字4万多,新编《辞海》只有1万多?夏老答道:“因为《辞海》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性、实用性工具书,所以一些冷僻的、专业性很强的不收。我们将编一部《大辞海》供学术工作者使用 ,收录量就多了。”</p><p class="ql-block"> 2002年,编纂《大辞海》工作启动,夏老在大家的要求下出任主编。有人以为他只是挂个虚名,其实不然,虽然具体工作由其他人做,但是一些重大问题得由他拍板。从1978年接任《辞海》主编开始,他主导了1979年版、1989年版和1999年版《辞海》的编纂工作,又推动《大辞海》的立项与出版。</p><p class="ql-block"> 在他主持下,《辞海》发行量突破600万部,分册出版量达1100多万卷。他以101岁高龄完成《大辞海》主编工作,成为我国辞书编纂领域的传奇人物。夏老在修订《大辞海》动员大会上吟诵的诗句,“人生百岁亦寻常,乐事无如晚节香。”,一直回响在晚辈们的耳畔。</p> <p class="ql-block">  好一个“乐事无如晚节香”!据此,不妨说说夏老知行合一的理念。夏老在多种场合提出:“共产党员,尤其是受党多年培养的老同志,要保持革命的晚节,要不断学习,保持头脑清晰。”他这根“马列电筒棒”不光照别人也照自己。</p><p class="ql-block"> 夏老子女多,大多是工薪阶层,他要求子女老老实实做人,走正道。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想出国,央求父亲帮一把,夏老生气地说:“你自己有能力出去我不反对,但是找我帮忙开后门想都别想!”在海外工作的孙儿回来看望他,他对孙儿说:“你在国外完成学业后,一定要回来报效祖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