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2025年9月3日,我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b></p> <p class="ql-block"><b>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b></p><p class="ql-block">战争以德国入侵波兰为全面爆发起点,以日本签署投降书为正式结束。<b>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中、苏、美、英等国组成的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反抗德、日、意轴心国侵略的全球性战争。</b>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参战,84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总人口80%以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战军队人数超过1.1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二战的起因:</b></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具体地讲:</p><p class="ql-block">①凡尔赛体系失衡,《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如巨额赔款、领土割让)埋下民族仇恨,同时列强在亚太的势力划分未能满足日本扩张野心,加剧了德日不满。</p><p class="ql-block">②经济大萧条催化,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社会动荡,德意日通过军国主义转移国内矛盾,为法西斯上台和对外扩张提供社会基础。</p><p class="ql-block">③法西斯主义扩张:德国推行“生存空间”理论,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1)和全面侵华(1937)战争,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与德国结盟。</p><p class="ql-block">④绥靖政策与国际秩序失败:英法为避免战争默许德国扩张(如慕尼黑协定),助长了法西斯气焰。</p><p class="ql-block">⑤国际秩序崩溃,国际联盟无力制裁侵略,集体安全机制失效。等多重因素共同引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b>:</p><p class="ql-block"><b>欧洲战场:</b>1939年9月1日4时45分,纳粹德国联合附庸国斯洛伐克的军队,以“闪电”的方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立体化运动战战术)从西面突袭入侵波兰。投入兵力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6000门迫击炮、2000架飞机,集结的兵力达到了德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二。</span>当日英国和法国警告德国48小时限期撤出波兰领土。德国没有听从英、法的警告,<b>英国和法国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标志欧洲战场战争爆发,也是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b></p><p class="ql-block">苏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1939年9月17日从东面对波兰发起进攻,德、苏军在9月28日会师。10月6日波兰被完全占领,“波兰战役”结束。波兰流亡政府在盟国建立了一个地下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亚洲地区战场:</b><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本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span><b style="font-size:18px;">可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首先从亚州开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太平洋战场:</b><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军事基地,</span><b style="font-size:18px;">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正式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二战的主要战场和重大战役</b>:</p><p class="ql-block"><b>主要战场包括欧洲战场、太平洋、亚洲及北非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海战和阿拉曼战役被视为关键转折点。</b></p><p class="ql-block"><b>欧洲东线战场:</b>以苏德战争为核心,</p><p class="ql-block"><b>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b>为转折点,苏军全歼德军23万人;</p><p class="ql-block"> <b>②列宁格勒保卫战</b>:1941年9月至1944年7月,苏军在拉多加湖等地抵御德军进攻,最终迫使德军撤退。 </p><p class="ql-block"> <b>③基辅战役:</b>1941年8-9月,德军包围苏联西南方面军,俘虏约66万苏军。此役为苏德战争初期南线关键转折点。 </p><p class="ql-block"><b> ④库尔斯克会战(1943)</b>为最大坦克战,德军丧失战略主动权。</p><p class="ql-block"><b>欧洲西线战场:</b></p><p class="ql-block"><b> ①诺曼底登陆(1944)</b>开辟第二战场,盟军伤亡12.2万人,加速德国灭亡。</p><p class="ql-block"><b>②法国战役</b>(1940年5月-6月)</p><p class="ql-block">德军实施“镰刀计划”,主力从阿登山脉突破,英法盟军溃败,法国投降,德国占领西欧大部分地区。 </p><p class="ql-block"><b>③不列颠空战</b>(1940.7.-1941.5.)</p><p class="ql-block">德军空袭英国,英国皇家空军顽强抵抗,德军未能夺取制空权,被迫放弃入侵英国计划。 </p><p class="ql-block"><b>④阿登反击战</b>(1944.12-1945.1)</p><p class="ql-block">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反击,一度形成突出部,最终被盟军击退,德军西线实力耗尽。 </p><p class="ql-block"><b>⑤莱茵兰战役</b>(1945年2月)</p><p class="ql-block">盟军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推进。 </p><p class="ql-block"><b>⑥法国南部登陆战役</b>(1944年8月)</p><p class="ql-block">盟军在法国南部发起登陆行动,配合维希法国的抵抗。 </p><p class="ql-block"><b>⑦安齐奥战役</b>(1944年9月)</p><p class="ql-block">盟军试图从侧翼包抄德军据点,但因补给困难失败。</p><p class="ql-block"><b>南线战场:(无重大战役)</b></p><p class="ql-block"><b>太平洋战场:</b></p><p class="ql-block"><b> ①中途岛海战(1942)</b>美军以少胜多,扭转太平洋局势;</p><p class="ql-block"> <b>②瓜岛争夺战(1942-1943)</b>为最惨烈岛屿战。</p><p class="ql-block"><b>北非战场:</b></p><p class="ql-block"><b>阿拉曼战役(1942)</b>英军击败德意联军,为北非转折点。</p><p class="ql-block"><b>这些战役共同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奠定了战后的国际格局。</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亚洲战场:亚州战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在中国,中国战场牵制日军60%以上,伤亡超3500万人。著名战役:</b></p><p class="ql-block"><b>1、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年)</b></p><p class="ql-block"><b> ①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b>:中日首次百万兵力对决,中国军队以70万兵力对抗日军30万,虽伤亡25万余人,但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迫使其改变主攻方向由北向南为由东向西。</p><p class="ql-block"><b> ②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b>:中国军队10万兵力抵抗日军20万,伤亡5万余人,南京沦陷后引发南京大屠杀,凸显抗战惨烈。</p><p class="ql-block"> <b>③台儿庄战役(1938年3-4月)</b>:徐州会战核心战役,中国军队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全面抗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提振全国士气。</p><p class="ql-block"> <b>④武汉会战(1938年6-10月)</b>:规模最大战役,中国军队110万对抗日军30万,伤亡40万,但消耗日军25万兵力,迫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p><p class="ql-block"><b>2、战略相持阶段(1939-1943年)</b></p><p class="ql-block"> <b>①长沙会战(1939-1942年)</b>:歼灭日军11万余人,中国军队首次迫使日军退回原战略态势,保卫西南大后方。</p><p class="ql-block"><b> ②百团大战(1940年8-12月)</b>:八路军105个团,在华北地区对日进行1824次战斗,破坏日军交通线,配合正面战场。</p><p class="ql-block"> <b>③昆仑关大捷(1939年12月)</b>:中国军队攻克昆仑关,歼灭日军5500人,是罕见成功的正面攻击战。</p><p class="ql-block"> <b>④常德会战(1943年11-12月)</b>:中国军队击毙日军2万余人,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保障远征军后路。</p><p class="ql-block"><b>3、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年)</b></p><p class="ql-block"> <b>①衡阳会战(1944年6-8月)</b>:中国军队以少战多,坚守衡阳48昼夜,伤亡惨重但重创日军,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b>②雪峰山战役(1945年4-6月)</b>:中国军队近20万兵力歼灭日军近3万,标志日军在华攻势终结。</p><p class="ql-block"><b> ③仁安羌大捷(1942年4月)</b>:中国远征军以少胜多解救英军7000余人,是境外作战首次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著名的战役还有很多,如<b>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b>等,所有这些战役在不同阶段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体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精神,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u>1942.1.1.签暑《联合国家共同宣言》</u></i></p><p class="ql-block"><b>二战的参战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分为轴心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b></p><p class="ql-block"><b>1、轴心国阵营</b></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24日,德国、意大利首先在柏林签订协定,结成“柏林一罗马轴心”。同年11月,德国和日本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两国在反共产国际中采取共同行动。<b>1937年11月,意大利和德国、日本签订了《关于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这标志着“德国一意大利一日本”法西斯同盟最后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成立以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b>。后来,<b>罗马尼亚</b>(1940年11月23日加入,1944年8月23日退出)、<b>匈牙利</b>(<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0年11月20日加入1944年10月16日退出</span> )<b> 保加利亚</b>(1941年3月1日加入)等国相继加入。</p><p class="ql-block">条约还确立了两个势力范围,日本承认德意是欧洲新秩序的领导者,德意同样承认了日本在东亚的领导地位。</p><p class="ql-block">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于5月25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轴心国集团灭亡。</p><p class="ql-block"><b>德国:</b>发动欧洲战场,主导西线及东线(苏德战场)作战。</p><p class="ql-block"><b>意大利:</b>与德国结盟,参与北非、巴尔干等战场,1943年投降后分裂为亲同盟国政府与傀儡政权。</p><p class="ql-block"><b>日本:</b>主导亚洲太平洋战场,侵略中国及东南亚,1945年8月投降。</p><p class="ql-block"><b>轴心国阵营仆从国:</b>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协助德国作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同盟国阵营:</b>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该宣言由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确立了共同对抗轴心国的盟约,同盟国阵营共包括61个国家和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b>中国:</b>最早抗战(1931年起),牵制日本陆军主力,东方主战场核心。1941年12月9日正式加入同盟国。并对日、德、意宣战。</p><p class="ql-block"><b>苏联:</b>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正式参战。东线对抗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战局。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于8月8日正式声明加入该公告,正式成为同盟国阵营的一员,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美国:</b>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军事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加入同盟国阵营。成为二战主要参战国之一,主导太平洋战场及欧洲西线反攻。</p><p class="ql-block"><b>英国:</b>1939年9月3日对德宣战,即成为二战同盟国的核心成员,是欧洲西线抵抗核心,在北非战场击败德意联军。</p><p class="ql-block"><b>在战役初期即以宣言或实际行动参与反法西斯同盟阵营的国家:</b></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3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6日:南非联邦。</p><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9日:丹麦、挪威</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10日:比利时、卢森堡、荷兰。</p><p class="ql-block"><b>同盟国其他主要国家:</b>法国(自由法国与维希政权)、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等47国。</p><p class="ql-block"><b>其他参战国及地区:</b>印度(英属)、非洲多国(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参与局部战役。</p><p class="ql-block"><b>临时宣战国:</b></p><p class="ql-block"><b>蒙古:</b>两次宣战,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军入侵,蒙古对德国宣战。</p><p class="ql-block">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参与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蒙古作为苏联的坚定盟友,随即对日宣战。</p><p class="ql-block"><b>暹罗(今泰国):</b>1941年12月7日与日本签订《日泰攻守同盟条约》后,于次年1月25日正式向英美等国宣战,从中立国转变为轴心国阵营成员。</p><p class="ql-block"><b>二战中的法国:</b>1939年9月3日,和英国同时对德宣战,1940年6月22日与德国签订《法德停战协定》,成为向德国投降的国家。法国政府被解散,军队被解除武装,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后戴高乐在英国组建“自由法国”抵抗组织,并在战后逐步恢复法国国际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二战轴心国战败投降</b></p><p class="ql-block"><b>意大利:</b>1943年9月8日: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后,意大利公开宣布投降。</p><p class="ql-block"><b>德国:</b>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代表在柏林郊区的苏军作战指挥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p><p class="ql-block"><b>日本:</b>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正式结束。1945年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代表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完成中国战区受降仪式)。</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人民的胜利告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b></p><p class="ql-block"><b>美国原子弹的威慑</b></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对日本高层产生严重心理震慑。 </p><p class="ql-block"><b>苏联对日宣战</b></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迅速进攻中国东北关东军,一周内击溃70万日军,俘虏56万。直接瓦解了日本最后的军事抵抗力量。 </p><p class="ql-block"><b>中国战场的巨大压力</b></p><p class="ql-block">中国抗战在1945年转入全面反攻,战场的持续抵抗为日本带来巨大人力和物资压力。 </p><p class="ql-block"><b>国际压力与国内革命</b></p><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同时日本国内爆发大规模“太平洋和谈运动”,民众要求结束战争的呼声高涨。</p><p class="ql-block"><b>资源枯竭与经济</b></p><p class="ql-block">盟国对日的全面封锁、持续战争导致日本国内资源耗尽经济崩溃,民众生活困苦。</p><p class="ql-block">以上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承认战败,接受无条件投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u>苏英美法对德国分区战领图</u></i></p><p class="ql-block"><b>二战后对主要战败国的处置</b></p><p class="ql-block"><b>1、德国</b></p><p class="ql-block"><b>领土由四国分区占领:</b>由苏联(东部)、美国(西南部)、英国(西北部)、法国(西部)。 </p><p class="ql-block"><b>军事限制:</b>摧毁纳粹党及军国主义体系,军队规模限制在10万人以内,禁止生产原子弹等武器。 </p><p class="ql-block"><b>赔偿:</b>支付巨额赔款</p><p class="ql-block"><b>2、日本</b></p><p class="ql-block"><b>单独占领:</b>由美国单独占领本土,进行民主改革并制定《和平宪法》,明确放弃战争权。 </p><p class="ql-block"><b>领土丧失:</b>失去所有海外殖民地,千岛群岛、南桦太等地区被苏联接管。 </p><p class="ql-block"><b>军事限制:</b>禁止新建海军基地及生产核武器,军队人数限制在25万人以内。 </p><p class="ql-block"><b>3、意大利</b></p><p class="ql-block"><b>赔偿与领土:</b>需向苏联等国赔偿约1.25亿美元,部分领土割让。 </p><p class="ql-block"><b>军事限制:</b>军队规模限制在25万人以内,禁止生产原子弹等武器。 </p><p class="ql-block"><b>4、其他国家</b></p><p class="ql-block"><b>芬兰:</b>割让贝柴摩地区给苏联,赔偿3亿美元,军队规模严格限制。 </p><p class="ql-block"><b>泰国:</b>通过积极外交摆脱战败国身份,美国偏袒未受实质处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二战后对战败国日本的处置</b></p><p class="ql-block"> 以《波茨坦公告》为核心框架,通过领土主权限制、非军事化、战犯审判、盟国占领及宪法改革等措施实施,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并维护战后国际秩序。</p><p class="ql-block"><b>法律依据与领土处置</b></p><p class="ql-block">处置基于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履行《开罗宣言》。盟军最高司令部规定日本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指定小岛。剥离其非法占领领土:台湾、澎湖归还中国;朝鲜半岛独立;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由联合国托管。</p><p class="ql-block"><b>军事、政治与审判处置</b></p><p class="ql-block">日本军队完全解除武装,禁止保有军事工业,仅保留经济所需工业。盟国设立军事法庭审判战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28名甲级战犯,7人判绞刑;国民政府军事法庭审判863名乙级和丙级战犯,139人判死刑。1956年中国特别军事法庭审判在押日本战犯。</p><p class="ql-block"><b>占领与宪法改革</b></p><p class="ql-block">美国主导单独占领(原美苏中英四国分区占领计划因冷战未实施)。1947年《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权。</p><p class="ql-block"><b>对受害国的经济赔偿</b></p><p class="ql-block">根据1945年《波茨坦公告》和《远东委员会决议》,日本以实物(如工业设备、货物)赔偿,重点摧毁其军国主义战争潜力。拆除80%重工业设备并运往苏联等盟国。日本通过商品和劳务形式履行赔偿义务,受到了美国的偏袒保护,又受到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善待,赔偿远未达到先期的要求,也未形成长期经济负担,反而借助美国支持实现了经济快速恢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全世界在战争中的伤亡总人数超过8000万人,直接军费开支达1.3万多亿美元,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战争广泛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两极格局形成:</b>1945-19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以美苏为核心的国际秩序,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北约(1949年)和华约(1955年)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世界进入冷战时期,表现为意识形态对抗、军备竞赛和局部“代理人战争”。</p><p class="ql-block"><b>多极化趋势萌芽:</b>阵营解体:1950年代-1980年代中期,苏联推行霸权政策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崛起,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p><p class="ql-block">新兴力量崛起:第三世界通过不结盟运动登上国际舞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并改革开放,国际力量对比开始失衡,多极化趋势显现。</p><p class="ql-block"><b>两极格局瓦解:</b>1980年代末-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991年)导致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崩溃,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但单极格局未完全确立,为多极化过渡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b>多极化发展:</b>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美国仍居于世界政治的核心,但统领世界的能力显现力不从心。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力量的在壮大,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