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锋区税务局“精读·精进·精业”‍——《把事情做到最好》读书心得分享(三十三)

阳光

<p class="ql-block">分享人:铁锋区税务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税源管理一股副股长 王 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期单位党建部门发给大家一本书:《把事情做到最好》。在这个流量的时代,人心浮躁,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一本书也是很好的。</p><p class="ql-block"> 初读,总觉得书名带着几分“鸡汤”的意味——“最好”二字太绝对,仿佛要逼着人活成教科书里的完美样本。可随着书页渐薄,才发现这本书从不说“要你成为谁”,而是在拆解“该如何做”:它像一位资深匠人,把“做事”这件事拆成了无数个可触摸的细节,让你忽然明白,所谓“最好”,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巅峰,而是藏在每一次抬手落手间的认真。</p><p class="ql-block"> 书中最戳人的,是对“敷衍”的剖析。它说,很多人做事像擦玻璃,只擦对着自己的那面,至于背面沾着的灰,只要别人看不见,便假装不存在。工作中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你对事情偷的懒,早晚会变成打在脸上的巴掌。”尤其是税务工作,认真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纳税人负责。“做到最好”从来不是追求绝对的完美,而是拒绝“差不多”的妥协——就像工匠对待榫卯,差一毫米都要重新打磨,不是矫情,是知道这一毫米里藏着整个作品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让我重新审视“专注”的,是书中关于“分心”的比喻:“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最后一只也追不到。”作者在书里讲了一个案例:一位老编辑校对稿件时,永远会关掉手机、拔掉座机线,哪怕办公室里人来人往,她也能沉浸在字里行间,几十年里没出过一次校对事故。这让我想起自己工作中也会有出错的情况出现,有的时候同时要处理手中好几个工作,都是着急反馈的问题,干一个工作的同时,一转身就把另一个工作忽略,有时候忘的一干二净。常常高估自己这个年龄的记忆力,觉得自己年纪并不算老,可是事实证明也不是年轻时的记性了。“做到最好”的前提,有很多方法,也是需要我们动点脑筋,做很多棘手事情的同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做好工作记录,保证工作的完成效率和质量。</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动容的,是对“责任”的重新解读。书里说,“把事情做到最好,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手里的那支笔、那把刀、那份信任。”这让我想起小区里的修鞋匠:每次有人来修鞋,他总要先把鞋子上的灰擦干净,哪怕客户说“不用不用,修好就行”,他也固执地说“修鞋不光是补漏洞,还得让它像样”。有一次我去取修完的皮鞋,发现他不仅补好了开裂的鞋边,还顺便把磨歪的鞋跟也修直了,只收了原来约定的钱。他说:“既然接了活,就得让它能体面地穿出去,不然对不起人家把鞋交过来的那份心。”这大概就是“做到最好”的真谛:不是为了外在的评价,而是内心的那杆秤——知道这件事经了自己的手,就不能让它带着瑕疵离开。就像教师备课,多查一个典故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是怕误了学生;像医生问诊,多问一句病史不是多余,是怕漏了病情——这份“多余”的用心,恰恰是“最好”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税务工作者,在工作中更要时刻保持警醒,把责任和纪律牢记心中。</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时,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书脊上,“把事情做到最好”几个字泛着淡淡的光。忽然发现,这本书从来没教过什么惊天动地的方法论,它只是把那些我们都懂的道理,用最朴素的方式再说了一遍:认真点,专注点,负责点。这些道理太简单,简单到我们常常忽略,可正是这些简单的事,像砖石一样砌起了“最好”的大厦。</p><p class="ql-block"> 或许,“做到最好”的终极意义,不是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无数件小事里,守住自己的节奏和底线。就像那位修鞋匠,几十年如一日地擦净每一只鞋;像那位老编辑,字字句句地校对每一个字;也像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该做的事做透、该尽的责尽到。毕竟,生命的刻度从来不是用做了多少事来衡量,而是用把多少事做到了“值得”来标注——这大概就是《把事情做到最好》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图为王丹参加区局组织的趣味运动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