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心随笔•母亲》

半白朴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这次国庆节回家,母亲给的“见面礼”,却是说“摔了一跤”。</p><p class="ql-block"> 我们赶紧细问,才得知,母亲几天前擦窗户时,换脚没踩稳沙发,弹倒在地上,幸好毫发未伤。原来是一场虚惊。</p><p class="ql-block"> 母亲今年已有83岁了,虽是高龄,因未曾有过大病,一直身体都很好,走路还带风呢!所以,我们不是太担心母亲的健康问题。</p><p class="ql-block"> 不过,母亲的这次虚惊,不是第一次了。以前,也曾在外出过程中,由于走路比一般老年人快得多,不注意踩在香蕉皮上,撕了一个“一字腿”,迅速起来后,还好,平安无事。印象中,母亲说的在外类似的情况,已有两次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多次建议或提醒过母亲,似乎母亲也接受了。不过,母亲也总会骄傲的说,小时候就是运动员,底子好着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母亲说得没错。那个年代,由于母亲是“死马当活马医”才医活过来的,而且,把九兄妹活成了“独生女”。因而,母亲从山路,走出了运动员的体质。中学时,还曾选拔参加全国运动会。只是后来,那个年代,没有去成青岛。</p><p class="ql-block"> 母亲读书时,不仅身体底子好,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好。母亲想上学读书,是偷着哭,硬是把外公哭心软下来的,答应试一试。结果,一试就不想停下来。所以,母亲身上总有一股“拼”劲。</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小学老师,我们小时候,家就在学校。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的学生。学习好的,经常到家中来,给母亲当小助手,我们多数都记得住学生的优秀。跳皮的,也经常会被母亲“邀请”到家中来,补作业、认识错误,甚至被请家长,我们更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母亲接手的班级,基本上都是全校最“跳”的,而又会变成全校最好的。特别是连“四大金刚”都能收服,母亲在学校更是出了名。的确,母亲的小教高级职称,并非浪得虚名。</p><p class="ql-block"> 母亲很善良,这也是有口皆碑的。母亲的老家,至亲并不多。然而,那时候,总觉得母亲的亲戚很多,几乎每天都有老家的亲戚来。有来赶场的,有来找工打的,有来找书读的,有来看病的,还有来住院的。有亲的,也有不亲的,甚至还有根本就不认识找上门来的。总之,母亲总是要留下来吃饭,安排找个睡处,力所能及的帮忙办点事情,甚至于走的时候,有时还要拿点钱,硬塞进客人的包里,说作点路费、买点东西或捡点药等等。</p><p class="ql-block"> 不过,母亲也是一个“遇善更善,遇强敢强”的人。特别是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被整,母亲除了眼泪之外,还敢于和那些整人的人去理论,常常问得那些人无言以对。后来,父亲评反了,那些整人的人或势利的人,主动示好,母亲也没多作计较。</p><p class="ql-block"> 母亲为这个家的辛苦付出,作为儿子,更是难以感恩的。我出生的时侯,父亲并没能在家,正好遇上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没有工资,是母亲挑起了这个家的重担。母亲说,那个时候,我讨嫌得很。夜深时,要缝点衣服、捡捡猪鬃,挣点钱补贴家用,可刚把放我放下来,我就哭。哎,早晓得的话,那个时候我能懂事就好了。不过,两岁的时候,我还真学会懂事了一次。母亲笑着流着泪说,她背起我经过一个包子店时,我闻到了包子的香味,小手指一边指着包子,一边又说:“不买,家家有的”。为此,我曾写了一首诗记录下来:“手指香香包子台,心流口水又徘徊。家家都有轻轻语,听得妈妈眼泪来。”</p><p class="ql-block"> 母爱总是温暖而又伟大的,可母爱的深恩却又是难以报答的。</p><p class="ql-block"> 那年,正值母亲八十高寿,我已买了机票,却因疫情,母亲无论如何要叫我退票。我只得以诗遥贺。诗(通韵)曰:“已打飞的生疫霾,时光昨夜又张开。三儿还是娘边崽,牵住红云上背来。” 我曾在 《48岁生日感恩父母》七律中是这样感怀的:“两遍鸡鸣夜不长,惺忪世界见晨光。泪花催手缝期待,尘事敲窗开善良。妙改顽皮知痛快,厚传欣慰去彷徨。春深深在清晖里,试作灵芝呈泰康。”“泪花催手缝期待,尘事敲窗开善良。”是的,这就是真实可触的母爱。</p><p class="ql-block"> 自己的生日,是母难日,该庆贺的不是自己,应该感谢的是母亲。而诗中的故事,我又是惭愧的。《五十五生日小记》:“卯时已醒起清思,未忘恩深怯作诗。谁料叮咛来更早,儿心总比母心迟。”</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母亲,爱好不多,只喜欢在学校的老房子,与老师和邻居们打打“双升”。远在上海的我,工作上身不由己,很难时常回家。但逢年过节能回家时,我们偶尔也能陪陪母亲打“双升”。曾有诗曰:“叮呤行远未蹉跎,弹指之间梦几何。闻听开心方养老,闲来陪母笑声多。”虽然,陪伴总是难得,但陪伴终究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这次兄弟们都回来了,在父亲的主持下,开了个家庭会议,一致通过母亲不能再管擦窗户之类的事了。一律授权给二哥和五弟统筹处理。母亲不能再有惊险动作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工作上的事,总算解脱了 ,肯定会有更多时间,来陪陪高龄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个“双节”毕竟是短暂的。看着母亲送我们上车的不舍,看着母亲渐渐远去的清矍身影,我想,今后我们的陪伴一定会多的。不是说好了,九十岁才起步嘛!</p><p class="ql-block"> 母亲,12月19日又到您的高寿了,我们一定又再回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