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红色经典,传承先辈精神-育才小学四年二班《珍贵的教科书》课本剧表演

温晓俊

<p class="ql-block">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总有一些红色故事如璀璨星光,在岁月深处熠熠生辉。《珍贵的教科书》背后的故事,便是其中一束,它承载着革命年代的求知渴望与奉献精神。10月23日,育才四年二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珍贵的教科书》课本剧表演。</p> 剧情回溯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珍贵的教科书》请大家齐读课文</b>。1947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p> 第一幕   现代校园的课本风波 <p class="ql-block">  随着下课铃声的想起,几名学生在课间围着一本破旧课本,你一言我一语地调侃“书烂了可以折纸飞机”,班长上前制止却被反驳“书自己烂的”。</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通过语气的抱怨、无所谓和随手扔书、争抢撕页的动作表演突出了现代学生对课本的“轻视感”。当课本成了‘折纸飞机的材料’,我们是否忘了它本该有的重量?”</p> 第二幕  民国课堂的求知渴望 <p class="ql-block">  民国学生“抄书之苦”:几名学生围坐小板凳,拿着破旧纸张抄书,有人揉肩喊“胳膊都抄瘦了”,有人叹气“要有本教科书多好”。</p> <p class="ql-block">  “领书之盼”:指导员宣布“有书了”后,学生们从“窃窃私语的疑惑”到“欢呼雀跃的争抢”,体现了孩子们对书本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黄土窑洞里的‘抄书声’,是他们对知识最虔诚的叩问;得知有书时的‘沸腾声’,是苦难中开出的希望之花。”</p> 第三幕   生命守护的教科书 <p class="ql-block">  空袭声响起,指导员奋力扑倒二子,用身体护住教科书,牺牲前虚弱地嘱托“你们要好好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一本教科书,浸着鲜血,载着期盼——这是革命年代最沉重的‘知识重量’。</p> 第四幕   穿越时空的灵魂共鸣 <p class="ql-block">  “时空对话”:现代学生看着民国学生的故事,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嬉闹到严肃、从茫然到坚定,从</span>最初的“不以为意”逐渐转变为“震撼反思”,最终全体齐诵“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誓言。”</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随手丢弃一页纸时,别忘了有人曾用生命守护一本书。珍惜课本,更传承这份‘以书为炬’的精神火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