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习历程回顾:我们就将结束这次培训。这10天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成长,在工具与思维的碰撞中蜕变。回首这10天,无数个精彩的瞬间依然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一、教研成长与数智探索</b></p><p class="ql-block">教育专家令狐林、李永强,王若语,代欣,刘虹等主题讲座让我们清晰看到数智化推动教育均衡的可能,也明白“技术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的“心灵碰撞”永远是教育不可替代的内核;让我们意识到“个性化教育”不是口号,而是需要从课程、评价到活动全链路设计的系统工程,这为我们的育人实践提供了具体方向。让我们明白“教学有实践,科研有沉淀”才能实现专业可持续成长。同时从论文规范到AI工具实操,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专业成长需双轮驱动” 一既要有扎实的教研能力,又要具备数智化素养,才能在新时代立足讲台、引领发展。让我们既看到挑战,更看到机遇,坚定了“主动拥抱技术,重塑教学形态”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b>二、文化探访与视野拓展</b></p><p class="ql-block">(一)红色文化遗址探访 走进桂园让我们深刻感悟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国胸襟与智慧,更明晰红色文化是可触摸的精神养分——未来可通过“沉浸式体验”将红色遗址转化为德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读懂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周公馆:简朴陈设与隐蔽战线的故事,凸显出信仰的力量。这启示我们:可将革命精神融入日常德育,通过“小故事传递大精神”,引导学生在成长中学会坚守与担当。</p><p class="ql-block">(二)三峡博物馆 壮丽的三峡地质奇观与文明遗存交织,让我们读懂三峡“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内涵。由此想到,可围绕三峡设计跨学科课程,将地理、历史、文学知识串联,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文化感知力。 而革命历史展区与桂园、周公馆形成红色脉络呼应,印证重庆红色文化的厚重。这提示我们应整合红色场馆资源,设计“行走的红色课堂”,让学生在沉浸式研学中传承红色基因。</p> <p class="ql-block">(一)学科课堂与校际研学</p><p class="ql-block">小学英语智慧课堂展示:巴蜀小学邓力和袁婧两位老师的两节AI赋能示范课,让我深刻感受英语课堂变革中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即时答题反馈快速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既能吸引注意力,也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时表现调整教学节奏,兼顾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也让我们明白“从生活感知到语言表达”的教学逻辑,为英语实践类课堂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p><p class="ql-block">校际交流:新疆哈密八小师生、巴里坤县第二中学的师生走进巴蜀小学开展“走进巴蜀 筑梦启航”的研学活动。巴蜀的孩子们用流利的英语和欢快自信的互动同教学讲座的思维碰撞,让我们体会到校际研学的价值一一打破地域壁垒,在文化与教学的交融中拓宽教育视野也坚定了“以交流促成长”的教研理念。“AI赋能自信表达”的主题,让我们看到技术与德育、表达培养的结合可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让AI成为学生素养提升的助力而非工具本身”。</p><p class="ql-block">(二)数智赋能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AI工具应用: 亲历Kimi、豆包等工具在课堂和教研中的应用,真切感受到技术对教学效率、资源生成的革新作用,也意识到教师需主动掌握工具,才能在数智时代站稳讲台</p> <p class="ql-block"><b>美好瞬间回顾及展望</b></p><p class="ql-block">美好总是在不经意间结束。但结业不是结束,而是带着“数字化教学工具箱”回归讲台的全新开始。</p><p class="ql-block">今后我会将从马宏书记的实践哲学、王学军教授的教材重构、穆肃教授的“智能为师”等各位专家那学到的理论,转化运用到课堂教学里提升课堂实效。</p> <p class="ql-block">巴里坤县第二中学</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