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七溪岭:一场与山河的对话

刘晓柊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晨的山峦,笼罩在蒙蒙烟雨中。</span>户外爱好者相约,<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横溪林站起步,从尚</span>山庵上望月亭,经泰山亭返回大捷桥,来一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新南乡烟雨清秋的环形徒步穿越。</span>雨丝轻柔拂面,山谷间雾气氤氲,远山近树都浸润在水墨画般的意境里。</p> <p class="ql-block">  雨中徒行,脚步沉重,心灵却轻盈。山道如带,缠绕在青翠欲滴的峡谷之间。细雨如丝,不疾不徐地拂过面颊,不冷不湿,反倒像天地间最温柔的抚慰。林间鸟鸣清越,风叶嘤嘤,似在应和着溪水的低语。鞋底踩在湿滑的山路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空气中混合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虽然雨水打湿了衣衫,却也让这秋日的登山别有一番意境。</p> <p class="ql-block">  雨水让山泉丰盈,溪流一路欢唱伴我们前行。鞋袜早已被雨水溅湿,裤脚沾着青苔与泥痕,却无人在意——这哪是狼狈?分明是山野最真实的拥抱。</p> <p class="ql-block">  雨雾缭绕中,一座简朴的庵堂掩映在竹林深处,青瓦红墙,透露着千年岁月的肃穆——这便是始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的尚山庵。庵前树下,一位白发老者默坐,身旁猫儿蜷卧,公鸡昂首,两只大白鹅伸长脖子,嘎嘎鸣叫,驱赶着这些冒昧的访客。</p> <p class="ql-block">  庵内香火淡淡。千年前慈云禅师循菩提灵泉至此结庐修行,面对三叠泉瀑布坐禅,最终在此羽化升仙。神话传说仿佛仍萦绕在观音崖的岩壁之上,回旋在菩提水的浪花之间。我们今日的足迹,是否也如那禅师打坐的印痕,在时光中刻下生命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尚山庵,仍有师傅在此清修,晨钟暮鼓,青灯古佛。或许,这种孤寂的修行,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守吧。我们欢笑着逗鹅喂猫,合影留念,烟火气为这深山更增添了几分禅意。</p> <p class="ql-block">  休整片刻,大部分人选择原路返回。而我们几名固执的倔驴子,却选择继续向上攀登,终极目标——七溪岭之巅的望月亭。山路陡峭,手抓藤蔓,脚踩湿叶,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雨水洗过的山岩泛着幽光,却也格外滑腻。然而,正是这风雨中的跋涉,让人格外清醒。尘世的浮躁、心头的杂念,仿佛都被这绵绵细雨悄然冲刷殆尽。我们并不急于抵达,而是走走停停,且行且观,在喘息中与汗水里,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终于,望月亭出现在山脊之上。青砖灰瓦,飞檐静默,历经风雨,依旧挺立。它是国家文保单位,是“龙源口大捷”时朱德总司令亲自指挥红军冲锋的前线指挥所,是《十送红军》中那座“搭高台”的望红台。站在这里,山风猎猎,松涛阵阵,仿佛还能听见当年“花机关枪”的扫射声,看见红军战士从永新挑粮上山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默立良久。这亭子不高,却因历史而巍峨;这山不险,却因信仰而壮阔。当年红军打败“江西两只羊”,从此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而今,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从望月亭出发,一路向下,往龙源口大捷桥前进。</p> <p class="ql-block">  踏着湿滑的石径,柱杖踉跄而行。途经泰山亭。取名“泰山”,或许寄托着建亭者“安如泰山”的美好愿望。坐在亭中休息,望着雨中群山,我想起“人心齐,泰山移”的古语——正是红军与百姓同心协力,才创造了七溪岭战斗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行到达永宁亭。“永宁”二字,既是地名缩写,亦是民心所向,寄托着人民对永远安宁的渴望。经过四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抵达终点——龙源口大捷桥。这座桥原名“久大桥”,是龙源口大捷的见证者。1953年,它被印在第二套人民币三元券的正面,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桥东山包上矗立着朱德题写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默默诉说着那段光辉岁月。</p> <p class="ql-block">  这段旧道,曾是拱卫井冈山根据地核心的门户,是红军三占永新的胜利之路,还曾经是连接江西与湖南的“七溪岭古驿道”,如今虽然荒废,但仍能想象当年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的繁华。古道虽已沉寂,但英雄的足迹从未被湮没。</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捷桥头,细雨潇潇,秋风习习。七溪岭云雾缭绕,恍若仙境。虽然脸上满是疲累,身上也已湿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但我们的心灵却如这被洗净的青山,清明透彻。山河作证,步履为诗。每一次登高,都是与大自然的深度交流;每一次风雨中的前行,都是对生活最炽热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  这次雨中徒行,我们不仅领略了尚山七溪岭的朦胧之美,更以脚步为笔,对永新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别样的叩访。山河依旧,历史已远,但精神长存。当我们的脚步与历史的足迹在湿滑的山道上重叠,那一刻,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低沉而有力,穿越千百年的风雨,依然震撼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