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与自愈:教师视角下的移空技术实践暨国培项目圆满收官

<h3>  2025年10月22日上午,安阳师范学院心理中心咨询服务部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海玲老师,在“国培计划”心理老师培训的最后一天,为全体学员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守护与自愈:教师视角下移空技术与实践”的精彩讲座。此次培训聚焦于教师心理自我关怀与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旨在通过移空技术的推广,提升教师群体的心理应对能力,推动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h3> <h3> 移空技术:好玩有趣、简单易学、安全高效的心理自愈工具<br>  讲座伊始,刘海玲老师以很专业的角度介绍l绍了移空技术的基本概念。她强调,移空技术是一种“好玩有趣、简单易学、安全高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其核心在于“把烦恼打包扔到九霄云外,并在九霄云外待一会”。这一通俗易懂的定义,迅速拉近了参训教师与这一专业技术的距离。移空技术通过“移空”(将问题带到无问题的空间)、“治神”(调节心神)、“存想”(深度想象)、“症状处理”(针对身心负性主观感受)、“象征性物化”(将象征物安放于承载物中)以及“移动”(通过象征物和承载物的变化缓解或消除症状)等环节,帮助个体实现心理问题的转化与自愈。</h3> <h3> 移空技术的关键词解析: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br>  刘海玲老师详细解读了移空技术的关键词,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其操作逻辑。她指出,“移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心理空间的释放;“治神”强调心理状态的调节;“存想”则通过深度想象激活潜意识资源;“症状”聚焦于身心负性感受的识别与处理;“象征性物化”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象征物,赋予其安放之处;“移动”则通过象征物与承载物的互动,实现症状的缓解与消失。这些关键词构成了移空技术的理论框架,也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基础。</h3> <h3> 操作步骤详解:静态作业与动态作业的有机结合<br> 在讲解移空技术的操作步骤时,刘海玲老师将其分为静态作业和动态作业两部分,并逐步演示与解析。静态作业包括四个环节:一是“调身、调息、调心”,通过身体放松、呼吸调节和心理准备,为技术实施创造良好条件;二是“确定靶症状”,即识别生理或心理上的负性部位或情绪,评估其对生活的严重影响程度;三是“存想靶症状的象征物”,将靶症状转化为具体事物;四是“存想象征物的承载物”,并填写记录纸,完成象征物与承载物的匹配。动态作业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象征物和承载物的全方位审视与清洁,强调通过适当方式净化心理空间,增强干预效果。<br> 疗效评价与注意事项:科学性与安全性的双重保障<br> 针对移空技术的疗效评价,刘海玲老师介绍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方法。定性评价侧重于个案分析与主观感受反馈,定量评价则通过量表测评和数据对比,客观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她强调,移空技术的效果需结合具体案例综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br> 在介绍移空技术的使用注意事项时,刘海玲老师从科学性、安全性和规范性三方面展开。首先,需评估来访者是否适用该技术,具备一定想象力的个体更适合接受干预;而不适用对象包括重度精神障碍、严重认知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自杀倾向及幻觉妄想群体。其次,针对特殊人群(如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开展操作。最后,操作环境需安全、安静、不受打扰,并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br><br>  在操作规范性方面,刘海玲老师强调需严格遵循技术步骤,尊重个体的“空境体验”(即移空后的心理状态),并关注情绪释放过程。同时,她提醒心理教师要明确角色边界,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并注重自我关怀,防止职业倦怠。</h3> <h3> 生动案例分享:移空技术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br>  为增强培训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刘海玲老师结合多个生动案例,展示了移空技术在解决青少年情绪问题、心身症状及自我探索中的应用。例如,一名中学生因考试焦虑引发的失眠问题,通过移空技术将“焦虑”象征为“一团乱麻”,承载物为“一个透明的盒子”。在动态作业中,学生通过“整理乱麻”并“放置于盒子中远移”,最终焦虑感显著减轻,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这些案例不仅通俗易懂,更让参训教师直观感受到移空技术的实操价值。最后还通过和老师的互动和现场案例演示完整的展示了移空技术的完整流程清晰直观。</h3> <h3> 国培意义深远:心理教师的成长与责任<br> 通过本次学习,不仅掌握了移空技术这一实用工具,更深刻认识到心理教师在学习与成长道路上的任重道远。大家一致认为,移空技术作为一项兼具趣味性与实效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同时也实现自我心理疗愈。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心理专业技能,也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br> 摄影:李天姿<br> 供稿:席姗姗<br> 编辑:李松蔚<br>  国培三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