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生活护医通途

大雁高飞

<p class="ql-block"><b>文/图:大雁高飞</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美篇号:41747774</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护医通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刻就隔医沟,</p><p class="ql-block">七六翁身陟险丘。</p><p class="ql-block">步履维艰求医远,</p><p class="ql-block">智能障目预约愁。</p><p class="ql-block">慢病失管堤将溃,</p><p class="ql-block">小疾迁延患渐稠。</p><p class="ql-block">制度亲情同筑网,</p><p class="ql-block">远程家医护安流。</p> <p class="ql-block"><b> 时光的刻刀,不只雕琢着身体的衰微,更在不经意间,凿出一道无形的鸿沟——那便是与维系生命的医疗资源之间,日渐遥远的距离。</b></p> <p class="ql-block"><b>  当生命的年轮划过七十道深痕,许多看似简单的事,都成了需要鼓足勇气才能攀爬的高坡。行动的不便,让通往医院的路变得漫长而艰辛;信息的滞后,让他们在智能手机的预约界面前茫然无措;而子女在远方奔波的身影,更让一次简单的陪同问诊,成了需要协调再三的“家庭工程”。于是,别说一年一度的全面体检,就连每月例行的拿药、每周必要的挂号,都堆积成日常里一座座难以翻越的山。</b></p> <p class="ql-block"><b>  这无奈的疏离,带来的后果是具体的。高血压的药断了,糖尿病的监测停了,那些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像得不到修葺的堤坝,在静默中渐渐溃散。更令人心忧的是,许多老人对自己早已“隐忍”成性,他们将疼痛视为衰老必然的附赠品,将不适当作不值一提的琐事。不喊疼,不求医,直到小疾酿成大患,最佳干预的时机,便在这静默的忍耐中,悄然错失。</b></p> <p class="ql-block"><b>  跨越这道鸿沟,不能仅依赖老人自身的挣扎,更需要从制度的源头架设桥梁。社区家庭医生的身影应更频繁地出现在巷陌深处,成为触手可及的守门人;远程问诊的平台需更温暖地拥抱银发一族,让专业的指导穿过屏幕抵达床前;而药品配送的链条,更应如细密的毛细血管,将生命的养分输送到最后一百米。</b></p> <p class="ql-block"><b>  与此同时,家人的角色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们不能再以“等他自己说疼”作为疏忽的理由。那份关爱,需要化作主动的询问,定期的提醒,以及不由分说的陪伴。了解这一切,并非为了渲染暮年的无助,恰恰是为了更精明地构筑一张安全之网。在这张用制度、科技与亲情共同编织的网里,生命最后的旅程,或能走得从容一些,安稳一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