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杨振宁</p> <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先生去世了,消息、文章铺天盖地。这是能想象到的。</p><p class="ql-block"> 我孤陋寡闻,一直以为杨先生是美籍华人,或者叫华裔美国人。这两天从几篇文章里才知道,他早已回归中国籍了。又从一段视频里,看到杨先生亲口说,当年“换国籍变成美国人,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直到他(父亲)临终的时候都没宽恕我。”父亲杨武之谆谆告诫他的是,“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1945年杨振宁留学美国,1957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持有的还是中华民国护照。他是在被禁止回中国的情况下,于1964年加入美国籍的。杨先生一直记得多年后和挚友熊秉明有过一段对话。熊秉明说:“你父亲虽已过世,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杨先生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于是,他在2015年,93岁的高龄时放弃了美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有人说杨先生贡献给了外国,老了回来养老。这纯粹小人之见。以杨先生的身份,不管在哪里还用担心养老吗。</p><p class="ql-block"> 美国政府实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禁止华裔理工科学家回国的政策。1971年这一政策刚解禁,杨先生便急切踏上归途,他成为首位自美国归来的华人科学家。他虽是美国籍,但他心里认为是“回国了”。这次回来杨先生要见老同学邓稼先,他想打听一件事,中国的核武器是不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邓稼先请示周总理后,写信明确告诉他,完全是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完信激动地落了泪,新中国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信末给他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他明白“共同途”的意思,从此在美国,在香港中文大学,甚至在清华大学给本科生讲课,为中国扶持、培养了大量科学人才。</p><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画家范增主持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对话人便是都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莫言。有两段对话照录在此。杨先生先向莫言发问:“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演讲台,我走上那个演讲台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跟一个美国人获诺贝尔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是不是也有这个感受,跟一个英国人在那里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里得奖,是不一样的?”杨先生大约回想起了当年他获奖时的心情,他演讲时说过一句话:“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感到骄傲。”但他无意间给莫言出了个难题。莫言的获奖感言现在还在网上,很多国人认为莫言的感言“虚假”,是在“抹黑”中国。莫言很机智,回答说:“我觉得跟任何人得奖的感受都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对话到最后,范增要两个获诺奖者用简短的话解读“中国梦”。杨先生说,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带来新的前途,这就产生了中国梦。中国的教育,让中国的大学生的本科知识,比一般美国的大学生要多得多。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大学生比美国的大学生成熟,对于他自己的前途要求比较清楚,而且肯努力。有了这样的年轻人,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充满乐观态度的。莫言说:“最近我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美国的一个公司在征集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最多,我想这也是中国梦,想到天上去。”科学家和文学家理解“中国梦”,果然大不相同。一个清晰,一个虚幻,不知所云。</p><p class="ql-block"> 我遥距杨振宁先生十万八千里,但也不妨碍我默默地向他敬上一束花!</p> <p class="ql-block"> 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