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踏秋】在吴越界碑前触摸千年文脉

豁达平和

<p class="ql-block">昵称:豁达平和</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21186</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上海金山枫泾古镇</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前夕,我们夫妇俩来到素有“吴跟越角”之称的上海枫泾古镇,在吴越界碑前触摸千年文脉‌。这座地处吴越“缝合线”上的古镇,成村于南梁,成市于宋,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镇,距今超1500年。‌‌</p> <p class="ql-block">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一条界河将古镇一分为二,南属浙江嘉善,北归江苏松江,分治长达五百年‌。现在的界碑虽为复建,但“一脚踏吴地,一脚踩越境”的奇趣至今犹存。</p> <p class="ql-block">立于镇口的枫泾牌楼下,仰见国画大师程十发题写的“枫泾”二字和悬挂在立柱上的四副鎏金<span style="font-size:18px;">楹联:</span>“发祥晚唐扬名元明毓秀钟灵沧桑久历,食货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来”;“万枫如丹一天秀色连吴越,清泾似练满城瑞气出芙蓉”,顿觉此行的意义,不仅是赏秋,更是与历史的一场对话。尤其是横梁上“始于公元五〇二年”的字样,标出了千年文脉的历史起点。‌‌</p> <p class="ql-block">重阳的枫泾,原是时光馈赠的一卷手稿。但今年上海160天的超长夏季,推迟了枫泾的秋日,改变了古镇的花期,但不变的是祭祖敬老的传统。在吴越广场,我们首先瞻仰了枫泾的文化始祖陈舜俞雕像。这位北宋进士和屯田员外郎,因不满王安石的“青苗法”而辞官在此隐居,百姓念其清廉如重阳菊香,故将此地称为“清风泾”。口耳相传间,简化为“风泾”。至明末,“风泾”因谐音演变为“枫泾”,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重阳时节登高望远,是我国的民俗。而枫泾的“高”,是这“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的景象;枫泾的“远”,是那绵延1500年从未中断的历史文脉。距吴越广场不远,有一座致和桥‌,建于元代致和元年(1328年),是上海最古老的石拱桥,承载着古镇的历史记忆。‌桥端的送子观音栩栩如生,生动演绎了“庙连桥,桥连庙”的人文历史景观。</p> <p class="ql-block">致和桥旁有一座得泉亭,是明代士绅顾文昺为改善民生而修建的古井遗迹。‌亭周原有七口古井,称“七星井”,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毁于战乱,现存建筑为近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三桥里是古镇的中心区域,位于南北市河与东西市河交汇处。广场地面铺以方石,周围环绕着古色古香的建筑,点缀着灯红植绿。</p> <p class="ql-block">竹行桥、清风桥和北丰桥是著名的“枫泾三桥”,它们以不同造型横跨河道,呈品字形布局,形成“三步两桥”的独特格局。它们是古镇的骨骼,是岁月的琴键。</p> <p class="ql-block">竹行桥是平铺石板桥,‌横跨南北市河,建于明代,得名于明代一位竹器店老板的善举:他出资将危险木桥改建为石桥。乡民以其店名“竹行”命名,由书法家黄苗子题写桥名。</p> <p class="ql-block">清风桥‌是单孔石拱桥,虽建于1974年,但保留了明代石拱桥风格。其桥名寓意“清风徐来”,以纪念宋代清官陈舜俞。‌‌桥名由国画大师程十发题写。桥两边“水接四方环如玉带,路通六陌固若金堤”联句,融合了“玉带环腰”的吉祥意象与道路通达的实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北丰桥‌也是单孔石拱桥,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书法家黄苗子题写的桥名,体现了吴越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我俩登上清风桥眺望,古镇的风光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乌篷船在河道中悠悠划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在重阳时节的阳光中,历史如河水般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桥底下,一只小船静静地泊着,几只大鸟站立船头扫视着水面。</p> <p class="ql-block">‌与清风桥遥遥相望的泰平桥,是枫泾古镇最高、最宽的石拱桥,全长28米,拱高5.2米,始建于明代后期(约16世纪)。其位置曾是吴越两国分界,登桥可一脚跨越沪浙两地。半圆形桥拱与水中倒影形成完整圆形,象征圆满和谐。民间有“走过泰平桥一生平安”的说法。桥栏石刻的缠枝莲纹里,藏着对“岁岁平安”的祈愿,暗合我们重阳祈福之心。</p> <p class="ql-block">屋檐相连的枫溪长廊,像一幅绵延千米的丝锦,串起了古镇的历史。这座木制长廊,“夏天不撑伞,下雨不湿鞋”,为商贾遮过宋代的雨,为货物避过元朝的雷,为行人挡过明清的风。我倚在美人靠上,看阳光穿过木制栏杆,在斑驳的地面上投下岁月的光斑。</p> <p class="ql-block">枫泾自公元502年开始有文字记载,历经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一条文脉传承千年。它见证着“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展现了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居住在吴越广场西侧金圃宅第的谢氏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金圃宅第的主人是清代名儒谢墉‌(1719-1795),号“金圃”,枫泾南镇人,清代乾隆年间官居二品且主持吏部事务,是嘉庆皇帝老师。谢氏始祖是东晋宰相谢安,谢墉是枫泾谢氏五世子孙。</p> <p class="ql-block">谢氏家族传承1700多年,人才辈出。其中谢天赐(1934-2020)是枫泾谢氏12代传人,谢墉八世孙,我国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文物收藏鉴赏家,当代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如今的金圃宅第,已成为“谢天赐艺术馆”馆址,展示了谢天赐生平和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金圃宅第南墙外立有状元、进士、举人三座牌坊,镌刻枫泾地区3名状元、56名进士及122名举人姓名,记录了清代科举文化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朱学范(1905-1996)是出生在枫泾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工会著名领导人。他从1925年起就从事劳工运动,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和人民民主革命,担任过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等职务,为中国工人运动、多党合作事业和邮电事业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他的故居‌坐落在枫泾古镇的核心区域,建成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生平陈列馆展现了朱学范在中国工人运动、邮电事业及民革创建中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丁聪美术馆‌位于枫泾青枫街49号。丁聪(1916-2009)是著名漫画家,祖籍枫泾,笔名“小丁”。从小受父亲丁悚和老一辈漫画家的影响,喜爱画画。</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初丁聪在上海《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报刊发表漫画。1936年担任《良友》画报美术编辑。抗战时期参加“中华全国漫画界抗敌协会”,担任《救亡漫画》编委。抗战胜利后辗转重庆、香港、广西、上海等地,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影响较大。1949年春,应周恩来总理之邀与众多文艺界名人志士奔赴北平投入新中国的建设,担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在经历了一段错划“右派”、劳动改造、彻底平反的特殊时期后,丁聪于1979年至2006年迎来了艺术创作的又一个顶峰期。他1986年11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1988年获得中国漫画最高奖“中国漫画金猴奖(成就奖)”。这是丁聪创作的讽刺漫画。</p> <p class="ql-block">程十发祖居‌位于和平街151号,坐北朝南,三埭两天井布局,配有后花园。程十发(1921-2007)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曾长期担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擅长人物、花鸟画,工书法,独创“程家样”绘画风格。其祖上三代在此行医,其父母结婚后迁居松江行医。程十发虽出生于松江,但其骨灰安葬在枫泾。‌‌其祖居一楼复原了清代医馆厅堂原貌,二楼是程十发的生平展。</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程十发祖居的书斋内,欣赏大师的画作,仿佛能感受到大师当年挥毫泼墨时的专注与激情。天井里,阳光斜斜地洒在青石板上,映出斑驳的光影。在重阳时节,我不仅领略了大师祖居的风貌,更在其艺术世界中,找到了一份心灵的慰藉与启迪。</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文脉,深植于市井烟火。北大街、中大街、南大街,和平街、生产街,一条条青石板路串联起众多的明清建筑群。这是北大街和中大街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南大街上有始建于1852年的丁蹄作坊。由中华老字号“丁义兴”生产的枫泾丁蹄,荣获“巴拿马金奖”,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南大街还有张慈中书籍装帧设计美术馆。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书籍装帧艺术家,张慈中也是枫泾人,他参与了新中国首批出版物设计,还推动成立了国内首个电脑艺术设计系。</p> <p class="ql-block">和平街上的三百园,原系枫泾文化始祖陈舜俞故居,为宋代三进三落砖木结构宅院。因陈列百灯、百篮、百行等三百余件展品,以“三进院落、百件器物”格局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吕吉人画馆位于和平街51号,毗邻三百园,为清代晚期风格的砖木结构老宅。吕吉人师从贺天健研习传统技法,后赴美深造后融合中西绘画语言,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展品以工笔重彩画为主,包括《飞瀑图》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和平街上还保留着1958年成立的枫围人民公社旧址,现存建筑包含主任室、办公室、贫协会等办公场所。广场内保留着1974年修建的防空洞和一台高射炮、一架米格15战机模型。在毛泽东像章珍藏馆,还收藏了3000枚伟人像章。这是一段无法割断的历史,也是枫泾千年文脉的一个段落。</p> <p class="ql-block">生产街是原生态水巷,中间有一座“唔呶喔哩”门楼。“唔呶喔哩”是上海枫泾地区的方言,意为“我的家里”‌,体现出亲切的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生产街与枫溪长廊一样,都主打临河美食。生产街侧重本地小吃,枫溪长廊侧重传统名产与特色菜肴。两者廊棚呈直角相连。我俩坐在廊棚下,观赏着对岸各具吴越特色的马头墙与荷叶墙,聆听小巷内传出的评弹与越剧,品尝着枫泾特有的丁蹄、黄酒、状元糕。古镇的文脉,就在舌尖与指尖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秋风乍起。我俩在生产街的尽头,发现了一座西洋式风格的建筑。走近一看,原来是东区火政会。该机构成立于民国初年,当时又称为“龙王堂”,也就是海龙王克火的意思。其建筑原为一幢普通民宅,后按租界救火会风格改建了门面。这个近代消防机构,根据枫泾水网遍布的特点,特意制造了消防船,安装了大功率高压抽水机,利用河水救火。</p> <p class="ql-block">与东区火政会隔市河相望的古戏台,开始演出传统节目。和白天的安静从容不同,这里的晚上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说来奇怪,当我俩再次登上泰平桥,感觉暑热尽退,秋意盎然。海龙王逼退了今年上海的超长夏季,回归了重阳时节应有的气候。</p> <p class="ql-block">站在太平桥上远眺,古镇的夜色如诗如画,红灯笼与古建筑交相辉映,在河面形成流动的光影画卷。今日的枫泾,古韵与现代交融,千年文脉在桨声灯影中生生不息‌。在吴越界河上触摸千年文脉,更觉古镇如陈年佳酿,愈久愈醇;而重阳似淡墨山水,愈淡愈真。重阳之行,不负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