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绘就“十五五”发展新图景 ——从《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看规划编制的

天晴雨停我行

《福建日报》系列文章《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深刻阐释了"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战略意义,其中蕴含的人民立场和价值导向尤为值得关注。高质量编制规划,不仅要着眼宏观战略,更要立足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br>一、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回应人民新期待<br>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五五"规划编制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物质需求扩展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规划编制要深入调研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将促进共同富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等民生关切作为重点任务,让规划更具温度、更贴民心。<br>二、聚焦急难愁盼问题,补齐民生短板<br>规划编制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民生领域的发展难题。要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中予以回应,通过制度创新、政策优化、资源倾斜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br>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br>规划编制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凝聚共识的过程。要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听证会、网络征询、基层调研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特别要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发挥专家智库的专业优势,吸收基层实践的创新经验。让规划编制成为汇集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使规划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br>四、健全实施评估机制,确保发展成果惠民<br>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要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将民生改善成效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优化。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规划落实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br>"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让我们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科学务实的规划引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交出无愧于人民的新时代答卷。(龙岩市武平县下坝乡黄鸿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