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所需”与“福建所能”间找准发展支点

天晴雨停我行

《福建日报》头版推出的“高质量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系列文章,以《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开篇,不仅是对福建未来发展的战略谋划,更是一次对全省发展逻辑的深刻阐释。如何在“国家所需”与“福建所能”之间找到精准的对接点,既是规划编制的核心课题,也是福建迈向更高发展层次的必由之路。<br>一、“国家所需”是福建发展的战略坐标<br>“国之大者”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当前,国家战略聚焦于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绿色低碳转型、共同富裕推进等领域。这些全局性需求,为各地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坐标。福建若要在全国大局中体现价值,就必须跳出“一域之争”,主动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战略体系中审视。例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福建能否以其侨乡优势、民营经济活力成为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福建的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福建以更宽广的视野理解“国家所需”,并在规划中体现对其的深刻回应。<br>二、“福建所能”是服务大局的底气所在<br>福建的底气,源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与长期积累的发展优势。一是“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从经济特区到自贸试验区,从“海丝”核心区到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民营经济的活力优势,“晋江经验”持续焕发生机,中小企业韧性足、创新强;三是山海联动的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海洋经济潜力巨大;四是侨务资源的开放优势,遍布全球的闽籍华侨成为连接内外的重要纽带。这些“所能”是福建服务“国家所需”的坚实基础,但也需要在“十五五”规划中进一步梳理、整合、提升,使其更加系统化、功能化。<br>三、在“结合点”上发力,实现价值最大化<br>找准“国家所需”与“福建所能”的结合点,需要精准的战略设计:<br>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福建可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瞄准国家“卡脖子”技术清单,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将民营企业的市场敏锐度与国家级科研需求相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br>以绿色转型响应生态战略:发挥生态省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碳汇交易、绿色金融,为全国提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br>以开放平台服务双循环:依托“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成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节点。<br>以共同富裕体现制度优势:福建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可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收入分配等领域探索新路径,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福建方案。<br>四、以“奋勇争先”精神推动规划落地<br>规划的价值在于执行。福建人素有“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精神,在“十五五”时期,更需以“奋勇争先”的姿态推动规划落实:<br>强化系统性思维:避免规划成为部门利益的“拼盘”,而要从全局出发,增强各项任务的关联性、协同性。<br>突出项目化落实:将规划目标转化为具体项目、政策清单和责任台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可操作、可评估。<br>鼓励基层创新:尊重地方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各地在规划框架下开展差别化探索,形成“百花齐放”的实践格局。<br>“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十五五”是福建迈向更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以《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为指引,福建必能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精彩的福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