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璇公:首修族谱与他的一生

黎茂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浏阳黎氏原修族谱,《明浏黎氏原修族谱》。</span></p> <p class="ql-block">清朝光绪癸卯年(1903年)浏阳黎氏八修族谱,《清浏黎氏族谱》原版封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浏阳壕上黎氏的第二十五代孙。最近又仔细重读了家族第七代嫡长孙黎璇公在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譔的族谱原序,字里行间全是他对家族的赤诚与担当,也让我对这位主持首次修谱的先祖充满了敬佩。今天,我就以自己的理解,讲讲璇公修谱的来龙去脉,再说说他的生平故事,以此表达我对这位先贤的崇敬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族谱,本意就是承载家族血脉、维系亲人和睦、理清家族伦理、留存祖训家规的重要文献。而担起家族第一次修族谱的重任,正是家族第七代嫡长孙黎璇公字伯璣(明宣德二年1427年——明宏治四年1491年),是鳯鸣公(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景泰六年1455年)之子。伯璣公长子原綱(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宏治十年149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伯璣公是明朝成化年间浏阳的一位廪生,他品性端方为人正直,不仅学识渊博,道德修养更是深受乡里推崇。每当提及黎先生,乡人无不敬重——他就像立在渡口的石柱,在风雨中始终坚守着自已的准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浏阳文风鼎盛,黎璇虽年少已有才名。他二十岁考取廪生资格后,非但没有教骄自满,反而在自家宅院开设学堂。每日清晨,总能听见琅琅书声从他家庭院飘出,附近的孩童都知道“黎家学堂”的门槛虽高,但对真心求学者永远敞开。有贫寒学子带着干粮前来听课,他总会悄悄在对方的书蓝里塞上两个温热的鸡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主持修编族谱的往事。那年清明祭祖后,他看见族中长辈对着残简的旧谱叹息,便主动请缨担此重任。此后三年,他踏遍东南西北乡七十五都(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调整为四十八个都,至康熙年间,全县增至五十个都,其中东乡、南乡、西乡、北乡各占一定比例,到清同治1862年增至六十三个都),在发黄的故纸堆里辨认墨迹,在荒草丛生的坟茔前拓印碑文。有个深秋的黄昏,他为了寻找迁居外县的一支族人,冒着冷雨赶了几十里山路,归来时青衫尽湿,怀里却紧紧护着新誊写的谱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部凝聚心血的族谱最终成就时,整整记载了家族从元大德二年(1298年)始迁祖圭公横空出世,到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从始迁祖圭公到第八代一百八十年的变迁。如今我们翻阅这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还能看见当年烛火下,那个伏案疾书的清瘦身影——他用工整的小楷不仅连起了散落的血脉,更让后世子孙得以追溯自己的根脉源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今天,浏阳壕上黎氏族人仍会在春秋祭祖时感念:“若非伯璣公当年苦心修谱,我们这些后人,又怎么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这份穿越时空的馈赠,正如祠堂前那株他亲手栽种的古柏,历经六百多年风霜依旧苍翠如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言文断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