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

微信用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您们用智慧和汗水构筑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如今,步入晚年,守好辛苦积攒的“钱袋子”,安享幸福晚年,是子女们最大的心愿,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責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将目光投向了信息相对闭塞、防范意识较弱的老年群体。今天,我们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一起看清陷阱,识破骗局,为您的晚年幸福生活筑起一道安全防线。</p> 第一章:高收益理财陷阱——“馅饼”还是“陷阱”? <p class="ql-block">案例回放:</p><p class="ql-block">70岁的王阿姨在公园遇到一位热情的“理财经理”,对方推荐一款“养老服务”项目,承诺“年化收益率15%,保本保息”,还经常组织免费旅游、赠送小礼品。王阿姨心动之下,投入了20万元养老钱。起初,她还能收到一些“分红”,但不久后,该公司人去楼空,王阿姨血本无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险提示:</p><p class="ql-block">谨记: 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任何承诺“保本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都极有可能是投资陷阱。</p><p class="ql-block">“避坑”指南:</p><p class="ql-block">· 不轻信: 对陌生人的热情推销保持警惕,勿因小礼品而因小失大。</p><p class="ql-block">· 多核实: 购买理财产品请选择银行、证券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p><p class="ql-block">· 问子女: 大额投资前,一定要与子女或信得过的亲友商量,切勿独自决定。</p> 第二章:保健品“神药”骗局——“健康”岂能速成? <p class="ql-block">案例回放:</p><p class="ql-block">李大爷接到一个“健康顾问”的电话,对方对他嘘寒问暖,并邀请他参加“专家健康讲座”。讲座上,“专家”夸大其词,将一款普通保健品吹嘘成能治愈高血压、糖尿病的神药。在李大爷花了数万元购买后,“专家”和“顾问”却再也联系不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险提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记: 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所有宣称能“根治”、“药到病除”的保健品都是虚假宣传。</p><p class="ql-block">“避坑”指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科学: 身体不适,务必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服药。</p><p class="ql-block">· 辨标识: 认准保健品“蓝帽子”标志,并查看批准文号。</p><p class="ql-block">· 远“会销”: 警惕各种“免费讲座”、“专家坐诊”,这通常是推销的幌子。</p> 第三章:温情攻势与养老骗局——“温情”背后的冰冷 <p class="ql-block">案例回放:</p><p class="ql-block">独居的赵奶奶认识了一位经常来陪她聊天的“干女儿”,对她体贴入微。“干女儿”称有一个稳赚不赔的“养老公寓”投资项目,可以先交钱“占位”。赵奶奶被温情打动,拿出了全部积蓄。结果,“干女儿”和她的“养老公寓”一起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险提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记: 突如其来的“温情”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情感空虚的弱点,实施“杀猪盘”式诈骗。</p><p class="ql-block">“避坑”指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守底线: 情感归情感,金钱归金钱。一旦对方提到钱,就要立刻拉响警报。</p><p class="ql-block">· 查资质: 投资养老项目,必须实地考察,并核查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和项目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多沟通: 多与子女、社区邻居交流,让他人帮助分析情况,避免当局者迷。</p> 第四章:电信网络诈骗——“电话那头”可能是魔鬼 <p class="ql-block">案例回放:</p><p class="ql-block">张爷爷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说他涉嫌洗钱,要求他将所有存款转入一个“安全账户”以证清白。对方能准确说出他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张爷爷惊慌失措,按照指示操作,被骗走毕生积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险提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记: 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p><p class="ql-block">“避坑”指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慌张: 接到此类电话,保持冷静,勿与对方纠缠。</p><p class="ql-block">· 不转账: 无论对方说什么,坚决不向陌生账户汇款。</p><p class="ql-block">· 即核实: 立即挂断电话,亲自拨打110或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p> 守护夕阳红·安全锦囊 <p class="ql-block">给老年人的“三要三不要”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稳健:投资理财首选银行存款、国债等低风险方式。</p><p class="ql-block">· 要警惕:对陌生电话、短信、上门推销保持高度警惕。</p><p class="ql-block">· 要沟通:遇事多与子女、亲友商量,不独自做重大决定。</p><p class="ql-block">· 不贪利: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拒绝高利诱惑。</p><p class="ql-block">· 不轻信:不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和“权威”头衔。</p><p class="ql-block">· 不泄露:不轻易透露身份证、银行卡、密码等个人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给子女家人的“多一点”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一点陪伴:常回家看看,填补父母的情感空虚。</p><p class="ql-block">· 多一点科普:耐心向父母讲解常见的诈骗手法。</p><p class="ql-block">· 多一点关注:留意父母的财务状况和大额支出。</p> 结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守护好老年人的财产安全,就是守护他们晚年的尊严与幸福。希望通过今天的“以案说险”,能帮助各位长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天下所有长者,都能安享一个安心、舒心、开心的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