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阶三课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我们到底在恐惧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借这个机会,我想谈谈我的深层恐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深层恐惧是害怕被轻视,讨厌他人不把自己当回事。那种自己说的话不被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视若无睹,他人想拒绝就拒绝,就算在身边,也可以如同废纸一样丢弃的感觉,让我深感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隐藏在我心理很深的恐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种恐惧,从青春期开始变得敏感,它就成了我很多行为的动机,所谓的幽默、随和,有些是天生的,有些就是为了逃避这种恐惧而又无法摆脱。小时候妈妈的打压式教育加重了我的这种恐惧,我担心朋友和同学会不把我当回事,又觉得他们应该如此。我不敢表达自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恐惧不知不觉内化,并占领了我头脑的大部分思维,让我举步维艰 。日常里,我的每个想法都会跟随一个否定的声音~这个否定的声音代替了母亲对我的规训,代替了社会对我的引导,代替了他人和我的互动。我不需要母亲批评和指正就会主动评判自己;也因为缺少传统文化充满智慧的思想的引领,我找不到战胜这种声音的力量;我也不会去展开真正让自己舒服的互动,恐惧在我他人互动时会提前打开帷幕,把自己紧紧包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恐惧会引发身心的激烈反应,自己似乎无法控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周末,本来和孩子约好打乒乓球,约定时间是5点半,孩子5点不到电话告诉我他和同学已经在打球了,说我来不来自己看着办,到了大约5点,我前往体育馆时,再次接到孩子的电话说:“我打完了。你打不打随你。”这时,我感受到自己全身发抖。也许对孩子来说,是和我开玩笑,逗我玩。而我的恐惧开始控制我的大脑,我感受到的是戏弄,感受到孩子对我的不尊重和嘲笑。经常和他打乒乓球的那个我是可有可无的,怪不得最近都不愿意和我打球,甚至和不会打球的同学一起打乒乓球,随意一个人就可以替代我,包括我们的约定想变就变。在和孩子的通话中,我握手机的手在颤抖,好几分钟才说出话来。也许这个时候,我可以和他闹一闹,让他等等我,也可以想想我先过去再说,看看找到其他打球的小伙伴。但此刻,这些话我都说不来,我声音尖锐,质问他:“你确定你不打了吗?”,“我还要过去吗?”随着他的回复,内心拥起了愤怒和报复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报复了,我不再在学校里等他(平时我会在这里等他踢完球再回家),我说我要马上回去,对于他,他要么现在走(这样他就踢不了球),要么和爸爸一起打个车回家(就没有和我一起走方便)。我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我的心才稍微安宁一点,当看到他为此为难时,我似乎恢复了一点理性。感谢他在此时没有和我对着干,虽然黑着脸,却乖乖地坐上我的车和我一起回家。大约半小时之后,恐惧逐渐消失,警报解除,我和孩子之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自然地交。但如果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我不知道我还会有什么反应。也许通过上面的描述,这样一种看见,我有了更敏锐的自我觉察,我可以放下更多。完全放下应该还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份恐惧的攀缘,也是我自己放不下的卡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孩子的学习。说他的成绩平平,我没有什么很大的感受,假想,孩子一张张七十几分的试卷摆在我面前,我的触动并不是很大。但如果我的大脑此刻开始设想,因为今天的这个情况 ,当他走进社会不断被人轻视,被人拒绝 ,他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一股刺痛感就会涌上我的心头,心疼,心痛,不敢往下想下去。如果这样,他长大的意义是什么?我就会借着成绩说事,让他好好学习,避免这种事情发生。我想,这时我就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了他的身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份恐惧产生的防御会决定一段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前家庭矛盾爆发的集中点在于我认为我说过的话,孩子的爸爸不当回事。这位兄弟,是来渡我,内向的性格加上木讷的书生气质再加上摩羯座的个性,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真是难上加难。因为防御,他在外面的社交里可以说废话,但在家里,他一个晚上的说话不会超过50句,有时候也会特别嘴碎,反复说一些话。那么,我和他说话他没有回应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些事情,如果回溯的时候就会失真,我说我说过,他说我没说过,此时我像是一头被困在笼子的野兽。现在回过头来看,可能他觉得没有说话就没有伤害,表达也是他的短板,而我呢,我经常在他那里体会到没有回应的恐惧,感觉自己不被他当回事(其实应该不是这样),我因此歇斯底里,这会有什么用呢?只会引起我们两人彼此更深层的防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份恐惧也会在日常生活里产生映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愤怒和哀伤,也会在安静的时候出现。我看不得市场里那些无人问津的摊位,在人群中无人问津的那个人,就好像他就是我,无意中发现的这样一些场面,会我很久不能释怀。就算是去看最美的风景,我的关注力却停留在风景里那个独单的影子上。为此我也在想,如果碰上战争年代,我应该能做一名称职的革命战士,凭着不顾死活地劲往前冲就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现在这个年代,我要革的命,却在脑海里。现在能描述的就这么多吧,如果不提到它,不去提这份恐惧,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一旦仔细感受,又发现它无处不在。看,和“道”一样,无所不在但我们又可能感受不到的东西,还有恐惧这个“坑”。我们要从坑里跳出来,就得上道。在多想一会儿,这个坑背后的指挥员如果是恐惧。请问,“道”的指挥员是谁?也许就是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记得第九期写作营写了过一篇作业叫做《爱和恐惧》,我当时说,恐惧是爱,爱是恐惧,真是一家之言,当时我想到的代言人就是母亲,母亲能成为爱的源泉,也可以成为恐惧的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一年,我的感受不同。恐惧不是说走就走,爱也不会说来就来。恐惧是心灵中生长爱的那个位置上的伤,伤好了,结了痂,爱的温暖随着新的生命体验流动。以后的岁月里,我想去体会这份爱的流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通过我的描述想起了身边的某些人。是的,我想说的就是一个深层的恐惧,代表了一批人。前两天我又看了一篇有关马加爵的报道,马加爵因为在打牌的时候感觉被同学侮辱,蓄意杀人,最后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五条人命消失,也摧毁5个充满希望的家庭。他对侮辱如此敏感,无限放大的恐惧变成了吞噬良知的黑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我的这种深层恐惧,我也说说我对身边人的恐惧的看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孩子爸爸的深层恐惧应该就是怕犯错。他不知道如何道歉,即使他知道自己错了,我们也知道他知道了,这个时候说一句我错了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即使是很小的事,那句“我错了”这句话他难以启齿。深层恐惧的捆绑是会没有这个恐惧的人看来很奇怪的,明明那么简单,他做起来怎么那么难?明明是一件小事,他的反应怎么如此大?因为,这是它内心的黑洞。我们不用道德的高度去评判,知道这是他的恐惧,这是他的个性和他的经历带来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受到委屈的时候表现出无法控制的情绪,“我没有做为什么要冤枉我”,是他的恐惧从内心发出的呐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家的孩子是我们家唯一说自己怕死的人,我和爸爸都觉得自己不怕死(这绝大可能是一句大话),就是觉得生活这么累,为啥要生?我初步感觉孩子的深层恐惧和我和爸爸都不同,他在生命里有主动出击的渴望所以才怕失去这个机会。他最讨厌我对他的一种诅咒式的说教,“要是你***,以后就不会***。”当我说这样的话,我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一股寒冷和绝望。我想,他害怕的是被限制,被捆绑。我记得他说过一句话:“如果让我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长年累月的做同一件事情,我宁愿去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想了解身边人的恐惧。因为了解,我们才会给予彼此空间。动物在受伤的时候会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呆着,我想人类也是如此。人类和动物不同的是,我们是一个可以传递思想的集体。不管我们恐惧什么,传统的经典是可以给我们力量的。今天早读,我读的是《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可以抚慰内心恐惧的一句话,至少对我如此。既然不需争,有何必要被看到呢!被当作一张废纸一样丢弃有什么不好,我还能享受和风的共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用克里希这句话,抱持这份恐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消除恐惧,你必须投注全部的注意力。下次,若你头脑中闪过恐惧的念头-为未来担忧,担心再次经历曾有的困顿或尴尬-就投入你的全部精力吧;不要转身逃开,不要试图改变什么,不要想着控制事态。不要压抑你的恐惧,要完全、彻底地投入全部精力。你会认识到,因为不再观望,就不会有什么恐惧······如果在任何时候你都全身心投入,必会无暇顾及无意识和意识到的很有限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有这么多圣贤,老师的引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