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新疆乌孙行之乌孙古道(二)

无言

<p class="ql-block">原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乌孙族,由于匈奴族的诱逼西迁,沿着鲜为人知的通道进入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赶走了同样因为匈奴驱逐而迁移到这里的大月氏人,从此在这块肥沃的河谷草原上繁衍生息,人畜兴旺,成为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国家――乌孙国。据有关文献记载,当年乌孙人西迁所走的通道就是乌孙古道。3692米高的包扎墩达坂(琼达板),是乌孙古道从北(古乌孙国)往南(古龟兹国)走的第一个达坂,所以古道也叫包扎墩乌孙古道。</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2日,乌孙古道徒步第二天,木桥营地,清晨,我在库尔代河的喧闹声中醒来,帐外也渐渐有了人声。爬起来收拾好东西准备收帐篷,领队让吃完饭再收。到大帐时,满堂已经把早饭做好了。吃罢早饭出来,我将帐篷收起,备用物资装进驮包,整装待发。上午九点半,我们拔营起寨,离开木桥营地,今天我们要翻越乌孙古道的第一个达板:琼达板。</p> <p class="ql-block">跟着美女领队大咖猫穿过五彩的营地,向营地旁的山坡进攻。起始就是大幅爬升(与第一天相比),大咖猫依旧是背着手在前面晃,我却没爬多久就有些气喘吁吁了,不得不扒下面巾,让呼吸顺畅些。天晴的很好,风中带着青草的气息,纯净而凛冽……</p> <p class="ql-block">终于爬上那段陡坡,路稍缓石头却愈发多起来,甚而干脆就完全占领了路面和山坡,我们在大大小小的乱石中小心穿行。</p> <p class="ql-block">总算“破”了乱石阵,站定,回首处,一条条小溪如一条条银蛇自青翠的山坡上向下游走,在山谷处汇集蜕变成银龙冲下山去……清晨的阳光越过雪山撒在草甸上,也撒在我们身上,我又将它抖落进小溪,它便化作精灵同我一般继续在岩石草甸间跳跃,跳跃……</p> <p class="ql-block">舒适的草甸子很快又被乱石替代,我谨慎的在山石间腾挪。趁着队伍休息,我们到溪边拍照。</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休整后,我们沿溪流继续前行。路在草地与乱石间不断的切换,山石间冒出的野花让我惊喜之余不禁感佩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更喜它们孤傲的品性。草地上那突兀的小树我也喜欢,虽然依附在大石上,却也生的肆意……</p> <p class="ql-block">羊在对面的溪边吃草,不远处有牧民的小木屋,走近,我们看到的是满圈的羊,满堂领队看到的却是马奶子,诱惑着他跨过了小溪……</p> <p class="ql-block">无路可走时我们跟在大咖猫身后自一条小溪上来回穿梭。在溪水中的大石头上跳跃,我的心是缩紧的,唯恐湿足成恨啊。</p> <p class="ql-block">休息!满堂掏出了他的宝贝马奶酒请大家品尝。我的感受是:酸,且酒劲不小。</p> <p class="ql-block">喝过马奶酒我们继续前进,却不小心误入了沼泽地。起始还有硬实的草棵子可踏足,越往里走越没落脚点,登山杖插下去能没半截,大部分队友跟着满堂退回去上了马道,我懒得掉头,用登山杖探路,斜插过去。脚踏实地,低头,鞋烀满了泥,都没眼看了。</p> <p class="ql-block">不要小瞧了这根铁管子,在大雪弥漫山野之时它可以给你指引方向。对!它就是牧民行走古道的路标。</p> <p class="ql-block">草地上还是有不少的花草,以紫苑居多,粉色的紫苑、老鹳草,玫红的马先蒿,橘红的雏菊,黄色的野罂粟,零星地散落在石缝与草甸子上。我还发现一种从来没见过的小花,形似小灯笼,淡淡的黄白色花冠上有着紫色的条纹,精致又可爱。因为网查不到,至今不知其名?</p> <p class="ql-block">你看,对面山顶上的岩石像不像头咆哮的熊?</p> <p class="ql-block">爬升逐渐增大,前队已经走远,我也顾不上那些花花草草了,在满堂的歌声里努力向上,再向上!</p> <p class="ql-block">十三点二十左右,我们翻上一座大坡,队伍在大岩石旁停下来,休息午餐。吃罢简单的路餐,我们继续向着琼达板进军。</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地貌给我的感觉很像扎尕那,奇形怪状的灰色岩顶下是绿色的草坡,只是坡上的碎石更多一些。</p> <p class="ql-block">不断的有队伍和马帮与我们擦身而过,也开始有驴友迎面而来,想想人家很快就出山了,我们还任重而道远呢,我便有些悲摧的感觉,呵呵!</p> <p class="ql-block">又翻上一座山坡,坡下的山谷里白晃晃一片,下到底才知道那是溪流,溪水很浅,自片状的岩石下涓涓流过,溪水对面就是挑战我们的琼达板。</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哪位大神的鞋?怪异的可笑……</p> <p class="ql-block">踏石跨过溪水,十四点十分,我们正式向琼达板发起“总攻”。上琼达板的路都是碎石,石隙间有细细浅浅的水往下淌,水中的小白石头在阳光下闪呀闪,满堂说有宝石,害得我四处撒么,直到金色的野罂粟在崖边石下招招摇摇才回过神来。回首,山下的伙伴已幻化成了蚁人,被碎石湮没……</p> <p class="ql-block">终于爬上高高的石坡,眼前“一马平川”的碎石滩给了我喘息的机会。跟着队伍踩着碎石往前走,听到头顶大咖猫为我们加油的声音,看着再次耸入蓝天的碎石坡,我实在无语了。别无他法,只能咬牙向上“冲”了。好在最后这道坡虽陡,路况要比下面强。</p> <p class="ql-block">十五点整,我终于登上了海拔3700多米的琼达板,达板上自由的风让我不得不穿上外套再嘚瑟。之后,面对如银龙在天般连绵不绝的雪山,打卡,打卡!!!</p> <p class="ql-block">在达板拍完集体照,我们开始下撤。下山的路只一个字:“陡”!路上的碎石更是令我胆战心惊,跟着领队小心翼翼地往下“冲”,回首时如昔和往事还在垭口拍照,转眼就赶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幸好陡降并没有持续很久,下到山腰便平缓下来。</p> <p class="ql-block">手可摘云朵。像我们这样肆意的谈笑会不会惊动天上的仙人,呵呵!</p> <p class="ql-block">路在山腰间转折到一个小垭口,那里是个天然的观景台,可以更近距离更清晰的看到雪山。大家都在那里拍照,只有集广客大哥冲着山顶看,说满堂上去看雪莲了,看看眼前那碎石坡,我便打了退堂鼓,还是老老实实在雪山前打卡吧,雪莲花就抄袭满堂领队好了。</p> <p class="ql-block">从垭口开始又开始急下陡降,一路下撤到草甸,坑坑洼洼的草甸也不好走,一不小心就陷进了“沼泽”。磕磕绊绊的终于看到了营地,却又不是我们的。继续一座坡又一道梁的向前走啊走,无比庆幸有集广客大哥在前面带路、往事、如昔和我做伴,还有雪山如影随形,让我的脚步无比坚定。</p> <p class="ql-block">十六点半左右,我们到达琼达板营地。大抵是离太阳太近了(海拔3200多米),一座帐篷支起来,我差点中暑,直接蔫掉了。不过还是趁太阳正好,把我的太阳能板支起来,充电!帐篷里不能待,我坐在大帐外看着领队们烧水做饭,好和bobo她们在帮厨,我感觉浑身发软提不起精神,虽然不好意思,却实在没力气伸手了。</p> <p class="ql-block">饭菜上桌,一如既往的香,我却没有多少食欲,“努力加餐饭”便是我当时的状态。还好,这种不适在太阳落山后也就渐渐好转了。</p> <p class="ql-block">吃罢饭,我们坐在落日的余晖中边看云起云落边聊天。距我们营地大约二三百米的山坡下大石头旁坐着个小伙子,吃饭前我看到他从坡下上来的,坐在那里到现在都还没动静,大咖猫已经问了好几次,原以为他是要在那里扎营的,谁知在大咖猫忍不住要过去探看时他竟晃晃悠悠站起来冲着我们走来。近前时,那崩溃感挡都挡不住,我赶紧将椅子让给他。得知他一天没吃饭,大咖猫赶紧将他让到饭桌旁,端出饭菜,让他别嫌弃是剩的,小伙子连问“可以吗”?在我们的催促声中方拿起碗筷。饭菜下肚缓过劲来,第一句话就是说:这是他十来天吃的最好的一顿饭。一问才知道,他是从内蒙骑摩托车过来的,车放在琼库什台,从琼库什台重装徒步到达黑英山之后折返。他在返回的路上找的徒步搭子已经先走了,他是实在走不动了。真佩服他的毅力!一碗饭没吃完,他的同伴就过来了,说是在营地等了他一个多小时,不放心找下来。当时就感觉他找了个很靠谱的徒步搭子。问明这个小伙子也没吃饭,大咖猫即刻招呼他过去。大男孩们都很害羞,不好意思回碗,被领队和我们一顿劝,便吃了个盆光碗净,于是乎,我们第二天的炒饭就泡汤了,呵呵。饭后俩人坚持到河边洗碗盆,又打了两桶水上来,才结伴踏着夕阳向上走去……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这样的不速之客不止这俩小伙子,吃饭前就有一位小伙子错把我们的营地当成了补给站,要买食品,因为饭还没做好,大咖猫领队给了他馕和热水;之后又来个饿的心慌女孩子,大咖猫拿出了大枣和零食给她。此刻真的很庆幸我们的团队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同时也对大咖猫有了新的认知:有人情味,善良的可爱!原本美女领队在我心中可是那种高冷的女神形象哦。</p> <p class="ql-block">悄悄地告诉你,半夜我爬起来看过乌孙的银河:今夜星光灿烂!!!还有就是凌晨一点居然还有人没有走到营地,还差点儿闯进我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乌孙古道徒步第二天,木桥营地~琼达板营地,全程13公里左右,累计爬升1000米左右,累计下降500米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