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残阳下的帝国挽歌——长篇小说《大辽残照》书评

红山文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北宋同时代的大辽王朝,控制的疆土面积比大宋还要广阔地多,九代君王,存续时间二百多年。大辽最鼎盛时期,逼迫大宋签署了“澶渊之盟”,大宋为弟,大辽为兄,宋年年向辽进贡。</p><p class="ql-block">大辽王朝的首都,就在我的家乡赤峰市巴林左旗,早想深入了解辽王朝的那段历史兴衰,故收到《大辽残照》,一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辽残照》作者: 王樵夫</b></p><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p><p class="ql-block">王樵夫,满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内蒙古作协首届签约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内蒙古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内蒙古草原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工程签约作家 。赤峰市第七届人大代表,赤峰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王樵夫曾获冰心散文奖、内蒙古政府“索龙嘎”文学奖(两届)、《草原》文学奖、第四届丰子恺散文奖,首届“石峁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民族文学》年度散文奖《鸭绿江》文学奖《格调》美文奖、中华宝石文学奖。</p><p class="ql-block">著有长篇小说《大辽残照》、散文集《倾听花开的声音》、《纵马草原》、长篇纪实文学《草原亲王府》、《地勘先锋》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历史长河中的血色残阳</p><p class="ql-block">在作家王樵夫笔下,《大辽残照》以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的皇后萧观音被诬陷致死的宫廷惨案为引,如一道血色残阳撕裂了草原帝国的黄昏。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失落江山的轨迹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崛起历程,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挽歌。‌ 将我带入一个刀光剑影、英雄辈出的传奇时代。‌</p><p class="ql-block">王樵夫以异乎寻常的历史洞察力,将辽金朝代历史更迭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的微观刻画融为一体。从皇太子耶律浚狱中惨死的血腥场景到头鱼宴上祸起萧墙的权谋博弈,从大漠情缘的侠骨柔情到宁江州决战的金戈铁马,作者以洞穿人性的笔触,再现了内忧外患的大辽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的悲壮历史。‌这种全景式的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的完美结合,使得《大辽残照》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更是一部深入骨髓的文明兴衰启示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政治权谋漩涡中的女性悲歌</p><p class="ql-block">在男性主导的战争叙事中,王樵夫先生独具匠心地刻画了萧观音、萧瑟瑟等女性角色,她们在刀枪剑戟中演绎着别样的爱恨情仇。‌萧观音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缩影。她纵是诗词歌赋出口成章的才女,最终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这一情节深刻揭示了封建帝国权力场中女性生存的艰难处境。</p><p class="ql-block">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萧瑟瑟的坚韧形象。这位辽国皇后在国破家亡之际,仍保持着草原女性的刚烈与智慧。她与天祚帝的复杂关系,既展现了夫妻情深的温情,又暴露了政治联姻的残酷。王樵夫先生通过这些女性角色,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中"红颜祸水"的刻板印象,赋予了她们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深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战争场面的艺术重构</p><p class="ql-block">《大辽残照》中的战争描写堪称一绝。王樵夫以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宁江州决战、来流河誓师等重大战役,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美学发挥到极致。‌无论是金戈铁马的冲锋陷阵,还是刀光剑影的贴身肉搏,作者都通过动态的视觉描写和感官刺激,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壮美。</p><p class="ql-block">尤为可贵的是,战争描写并非简单的场面堆砌,而是与人物性格塑造紧密结合。完颜阿骨打的崛起历程,正是通过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逐步展现的。从崭露头角到问鼎中原,金太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在战场描写中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将战争作为人物成长舞台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部历史小说具有了人性化的叙事技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草原文明的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作为一部以大辽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大辽残照》不仅讲述了王朝兴衰的故事,更对草原文明进行了深刻反思。从皇太子之死到祸起头鱼宴,这些关键事件背后,是契丹和女真两种文明碰撞产生的文化冲突。</p><p class="ql-block">小说中,王樵夫先生以悲悯的笔调,展现了辽国在汉化过程中失去自身特色的悲剧。这种对文明兴衰的思考,使得《大辽残照》超越了普通历史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部具有哲学深度的鸿篇巨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文学与历史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大辽残照》的成功,在于其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王樵夫先生作为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对草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 他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既保持了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又赋予了作品的艺术性。</p><p class="ql-block">小说中,历史人物的忠奸、情恨、生死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的金太祖,昏庸无能、声色犬马的天祚帝,忠心不二的萧兀纳,足智多谋的完颜希尹,勇冠三军的完颜宗翰,飞扬跋扈的耶律乙辛,阴险狡诈的萧奉先,有勇有谋的耶律大石,反复无常的郭药师……</p><p class="ql-block">这种人物塑造手法既符合历史记载,又具有文学张力。王樵夫先生以洞穿人性又满怀悲悯的语言,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探索,使得《大辽残照》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佳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 倾注真情,真实还原草原帝国的兴衰史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辽,这个曾经令北宋、高丽、西夏等国臣服进贡的庞大帝国,在雄居北方称帝九世以后,于公元12世纪远走他乡,在伊朗高原建立起最后一个帝国政权——起儿漫帝国(西辽),此后,这个民族就在历史的洪流中离奇失踪。</p><p class="ql-block">2008年,39岁的王樵夫先生接到《消失的草原帝国》系列丛书创作任务,担任起《大辽残照》的创作。他细心查阅了《辽史》、《金史》、《宋史》、《契丹国志》、《北征纪实》、《松漠纪闻》、《三朝北盟会编》、《中国古籍全录》等十余种史学文献,力求清晰、真实完整地再现契丹帝国那段辉煌而惨痛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大辽残照》这本著作中的人名和地名非常复杂,女真和契丹都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因此人名都属于音译。如契丹国的“耶律”和“萧”两大姓,金国的“完颜”,而姓氏后面的名也是音译,相较于我们熟悉的汉人名字,繁杂且没有逻辑性、规律性。</p><p class="ql-block">辽代的地名和我们今天的地名也不同,例如大辽的南京就是如今的北京,若不细读就容易形成地理概念的混淆。</p><p class="ql-block">王樵夫先生对这部著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是对历史的一份尊重,这是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一份重要贡献,这是一次源于赤峰赤子寻根溯源之漫长旅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回响</p><p class="ql-block">《大辽残照》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权力、爱情、战争与文明的宏大叙事。王樵夫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辽金更迭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经典。‌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草原帝国的辉煌与没落,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更深刻理解了文明兴衰的内在规律。更进一步揭示王朝统治过程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永恒真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合上这本《大辽残照》,仿佛还能听到辽国覆灭的哀歌在历史长河中回荡。王樵夫先生用文字为我们凝固了一段血色残阳下的历史,让读者在阅读中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体验到文学的魅力。《大辽残照》,无疑是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让更多人了解与宋王朝同时代的辽朝的兴衰轨迹,它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照亮未来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书评作者</p><p class="ql-block">吴振明,笔名红山文醉,内蒙古赤峰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人,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美篇文学顾问,创作学院优秀导师。中诗协签约诗人。</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散见于黑龙江《新晚报》、《哈尔滨日报》、《中国当代诗词精选》、《百柳文学》、《中国诗歌报》、《华夏孝文化》、《海河文学》、《东方作家》、《东方散文》、《中诗协》微刊、《丰镇文艺》《奉天诗刊》、《红山晚报》、中国散文网、《中国城市经济》、《天安门文学》、《神州文学》《中文月报》《北京头条》等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以下是读者点评精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评论员冰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拜读老师此书评,受益匪浅,老师的书评力透纸背,将《大辽残照》神与魂诠释得淋漓尽致,可谓书评之典范。此评以深情为笔,勾勒草原帝国的悲壮落幕,于文字间见历史风骨。这是残阳下的历史叩问,于辽金更迭中探文明兴衰之理;这是权谋场的人性凝视,在萧氏悲歌里破红颜祸水之偏见;是沙场上的铁血长吟,于金戈铁马中显战争与人格之交融。既赞作者考据之诚,亦叹文本文学之美,更传历史回响之重,让消失的帝国在评说中重获生命,让文明的启示于品读中愈发清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评论员潇湘楚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红山文醉老师这篇书评本身就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历史长卷,以细腻深情的笔触勾勒出《大辽残照》的灵魂。评者不仅精准捕捉了王樵夫笔下草原帝国的血色黄昏,更以诗意的语言将历史的厚重与文学的灵动完美交融。在评者笔下,萧观音的才情、耶律延禧的迷途、完颜阿骨打的雄略,都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带着体温的生命印记。尤为动人的是,评者读出了历史褶皱中的人性微光——那些在权谋与战争中浮沉的个体命运,那些文明碰撞中的抉择与坚守。这让我们明白,好的历史写作从来不只是复现往事,更是照亮当下的精神烛火。当合上书页,耳畔依然回响着草原的风声马嘶,心中却已种下对文明兴衰的永恒思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评论员燕子</span></p><p class="ql-block">老师用详细透彻的文字,来展示《大辽残照》的历史文化,及历史脉络。全方位多角度详细透彻的解读,既显示作者对家乡过往的回忆,还有对书中描绘的详细精准的点评,无论人物事件的精彩描绘,和给人展现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将历史事件转换成教育意义,还有各个人物形象都是鲜明有特色,让人不禁对《大辽残照》产生共鸣和一探究竟的欲望。同时引申出深刻的文明兴衰的内在规律,书评详细点评精准,欣赏点赞👍👍👍👍👍👍🌹🌹🌹🌹🌹🌹</p><p class="ql-block"><br></p>